“双循环”背景下构建商贸流通体系新格局

0

 

依绍华

“双循环”背景下商贸流通产业地位再认识

今年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在讲话中提到“ 双循环” , 并在7 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审时度势对国际国内形势做出的重要论断, 也是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总体指导和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引进外资,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出口拉动、加上投资驱动和消费需求共同构成“三驾马车”,实现经济跨越式增长。近一段时间以来, 全球化进程遭遇寒流, 国际形势复杂严峻, 而我国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位,由规模扩张转入质量提升阶段,既有强大的国内需求市场基础,又有齐全的产业链支撑,在这一情况下进行重心转换,由外向型主导转变为国内市场引领,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构建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之间交互联系与沟通的新机制,是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关系再平衡的新意境,具有极强的现实依据和长远意义,更是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

新形势下的双循环, 是在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 利用国内产业基础实力雄厚、产业链条完整, 战略回旋空间大,超大市场规模优势,通过畅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再生产环节,一方面推动实现国内经济自我循环,包括供需循环、产业循环、区域循环、城乡循环与要素循环等,另一方面作为世界市场积极对外开放,继续让世界各国和企业分享中国市场机遇,并作为世界工厂继续为世界提供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形成国内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商贸流通体系地位更加凸显。首先作为双循环的纽带和桥梁, 通过构建全球供应链、跨境电商平台等,打通国内外市场边界,推动国内外两个体系有效对接、深度接轨。其次,双循环体系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也是其重心所在。商贸流通业贯穿国内市场运行体系,商贸流通体系健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国内市场发育程度,因此健全商贸流通体系不仅包括培育强大流通企业,而且包括完善流通网络体系、改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推进形成统一市场。三是在信息技术推动下, 以新经济、新业态为载体,构建新型产业链,打造消费主导的产销体系,将成为双循环下流通企业的新任务。

“双循环”背景下商贸流通体系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商品流通体系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的商贸流通体系,流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流通网络体系日益完善。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商贸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集约化和智能化特征,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推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基本流通服务供给持续增加。近年来,政府更加注重商贸流通业承担的社会功能,加大对居民生活流通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一是加强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将农产品市场建设纳入考核机制,建立农产品供应保障机制。二是在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将商贸业用地纳入农村社区建设的统一规划,增加农村地区商贸服务供给,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三是强化城市商业零售设施建设,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商业设施的布局和业态配置,加大社区菜市场、超市、便民菜店、平价商店、社区电商直通车等多种零售业态培育力度,注重商业业态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

第二,区域流通网络初步形成。当前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频出,引领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持续深入推进,成为带动经济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动力。不仅有力推动内贸流通区域协调优化, 而且促进流通发展整体性不断增强。通过有效融合商务、供销和邮政等各方面资源, 强化城乡商业网点功能布局, 完善城乡商贸流通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渠道,加速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三,商贸流通国际化程度提升。为适应新的对外开放经济新形势,商贸流通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持续深入发展。一方面加快推动国际物流园区、跨境电商等发展,通过新建、并购、参股、增资等方式建立海外分销中心、展示中心等,与跨境电商平台进行线上线下融合,更好地推进流通企业走出去;同时,快速发展一批连接国际国内市场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畅通内外流通网络。另一方面随着内贸流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日渐放开,鼓励更多外资投向共同配送、连锁配送以及鲜活农产品配送等物流服务领域;引导跨国公司设立采购、营销等功能性区域中心,更好地与国内市场有效对接。

第四,流通新业态融合发展。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内的应用,推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全面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为流通业创新发展提供空间和机遇。随着5G、物联网、移动支付、大数据、人工智能和VR技术深入推进,催生出社交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发展,如直播带货、互联网健身、远程医疗和在线教育等。

借助移动支付和社交网络工具,智慧零售、无人零售、绿色零售等新业态与线下实体商业共同构建与消费者无缝持续、无处不在的消费场景,全方位、全天候满足消费需求。以天猫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围绕“会员”和“粉丝”进行精细化运营,打通线上店铺和线下门店界限,运用天猫、淘宝以外的渠道进行联合运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线上企业积极向线下渠道延伸的同时,在新技术推动和物流配送体系支撑下,超市、专业店等传统零售业态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发展,如物美引入多点Mall,沃尔玛入股京东等,推进流通业态不断创新发展。

商贸流通体系存在的短板弱项

尽管我国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已经较为完备,但是在双循环体系中,与新发展格局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

第一,国内统一市场尚未形成。区域市场受到人为阻断、地区市场分割长期存在。许多地方政府设置隐形壁垒,设立各种妨碍、排斥外来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的规定或者对外来商品增收额外费用,使国内不同区域市场流通受到行政阻断,弱化了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增加了额外交易成本。

第二,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滞后。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消费水平远低于城市,导致商贸流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流通网络布局不完善。尽管近年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通过“电商下乡”等方式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但是“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镇、村之间道路不畅成为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且由于冷链设施缺乏,使农产品冷链物流无法实现全覆盖,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损害,降低了农村消费质量。

第三,社区商业等流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近年来,政府加大商贸流通公益性设施投入,如建设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但在社区商业领域仍略显不足,难以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商业服务。当前,我国社区商业网点面积仅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7%,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了15%以上;而且很多商业网点因租金上涨而难以为继,或者被迫改为他用,导致社区商业网点数量供给不足,现有网点业态老旧、质量不高,难以为居民提供高效、便利的商业服务,无法满足消费升级需求。

第四,企业集约化水平不高。近年来,在电商引领下一大批内贸流通企业快速生长起来,但是与国际知名的流通企业巨头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缺乏一批具有支撑力、创新力和带动力的国际性流通企业。以阿里巴巴为例,尽管在国内市场处于体量领先地位,但在国际市场上,与亚马逊仍有较大距离, 2019年阿里巴巴跨境及全球零售收入占比为5%,而亚马逊国际站销售占比31%(除北美以外全球市场)。总体上看,我国流通产业集中度较低,集约化水平不高,特别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大多是零散个体户,小商小贩为主体,缺乏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服务公司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流通组织化程度较低,使流通企业难以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竞争中。

第五,商贸流通国际化面临新挑战。当前,外商投资企业进入自我调整和局部收缩,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商贸物流领域的法律法规, 放开外资准入限制,落实第三方物流、专业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仓储设施等领域的对外开放, 推进国内外流通企业深入合作,成为双循环体系中商贸流通企业的重要任务。

进一步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做强做大国货精品,畅通国内产业循环

1.引导国内生产企业生产内销国货精品。一是支持企业增强研发设计能力,提升国货精品品质。有关部门设立一批国货精品试点生产企业,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相关税收优惠支持,或者提供研发补贴,鼓励试点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材料质量,改进工艺水平,以工匠精神打造国货精品。二是引导企业严格对标国际标准生产内销产品。按照“ 两个市场一套标准” , 提升现有消费品质量标准,加快国内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可比照出口退税给予内销产品相应补贴,激发企业高标准生产国货精品的动力。三是建立国货精品品质检验、评估和认证机制。加大对国产商品质量检验力度,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认证费用的方式, 强制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第三方认证,经认证和评估达到国际标准的产品入方可进入市场。四是鼓励生产企业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可通过设立专项扶持基金,支持企业创建国货精品自主品牌,培养精品意识,注重品牌效应,提升产品附加值和软实力。

2.引导国内流通企业销售国货精品。一是鼓励京东、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商平台和王府井、大商集团等实体百货店开设国货精品馆或国货精品专柜,并以旧换新等方式给予销售补贴,提高企业参与度。二是营造销售国货精品的商业环境。引导各类媒体积极宣传国货精品, 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优质品牌形象,打造购买国货精品的良好氛围。三是进一步加大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力度,提高对企业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完善并推广惩罚性赔偿、集体诉讼、强制召回等制度,实行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相衔接,提高企业违法成本。

(二)发展现代供应链畅通供需循环

一是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入挖掘消费者需求,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采用定制化生产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商品。二是大力推进供应链结构升级与创新,将消费需求贯穿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推动生产型供应链向消费型转变,并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升级为高效协同的智慧供应链,推进我国由供给大国向供给强国演进。三是加快供应链及其产业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政府治理机制创新,在整合上游生产资源的同时,对供应链各个环节加以优化, 以信息共享推进有效对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从而加速推进产业升级,提升全球竞争力。

(三)加强双向流通畅通城乡循环

一是加大对农村地区、西部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包括完善交通路网、提升乡村道路等级;提升光纤宽带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等,进一步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水平。二是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在城乡不同区域设立多层次商业网点,以品牌流通企业集团化发展实现业态互补,加强对农村地区商品质量控制,改善农村地区商业环境,提升农村居民消费质量。三是加强城乡商业发展统筹,提升城乡之间产品双向流通整合度。通过流通基础设施以及物流体系一体化建设,健全城乡商贸流通体系, 同时注重培育农业合作组织、农村连锁超市等农村流通主体,为城乡双向流通夯实基础。四是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农产品流通市场网络, 通过推进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并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加大农产品上行范围和种类,从而更好地实现商贸流通业“利农、惠民”功能。

(四)加强内外市场融合畅通国内外循环

一是以国内市场需求为引领, 制定基于国际竞争的商贸流通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方面鼓励企业通过设立或并购研发机构,吸纳先进生产要素,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建立政府间商贸流通协调机制,并引导企业与国外市场建立合作关系,深入了解当地市场的同时,扩大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完善服务支持政策体系,在财政、税收、外汇、信贷、信息服务、技术援助等方面,对企业境外投资提供全方位服务,减少企业后顾之忧,提高“走出去”质量。

(五)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流通模式创新

一是加快制定流通信息技术规范和标准,提高信息技术系统在流通企业普及应用程度,为流通企业全球化发展、实现规模效益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科技动态和商业发展趋势等有关信息的搜集整理, 密切关注国外流通业发展动向, 积极借鉴国外商贸流通企业成功运营模式,结合中国国情实现流通方式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流通业转型发展。三是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促进金融与物流和贸易相互结合,创新流通业融资方式,缓解中小流通企业融资难困境,推动流通产业模式变革,提高流通业整体质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