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饶人,养老金融何以饶过岁月?

0

 

张国云

“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疫情下总觉得时间过得慢, 2020年重阳节一到,今年也就剩两个月了。

这几天,遇见几件事,一下打破了疫情下的郁闷:

一个是九九重阳节,今年似乎更有浓浓敬老之情。民政部破例举行了新闻发布会指出:“十四五” 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养老服务将接受更大的挑战和考验。如此大的养老基数,叠加疫情冲击,生命至上尤为重要。

一个是11月1日零时,正式确立为今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记得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正式对外宣布,中国60岁以上人员达到1个亿,成为全球第一老龄大国。

根据联合国定义,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我国周边国家中,韩国正在迈入“超高龄”社会, 日本提出打造“永不退休社会”。

还有,一个民间正在筹办的“中国未来的消费靠买单”研讨会,举办方透露:2008年,日本小说家渡边淳一的《熟年革命》让“熟年”一词更广为人知,书中倡导“白金风格”,提倡熟年的人们要让自己更璀璨。这对于有庞大老年人群体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

以满足消费需求、引导消费需求、创造消费需求为方向,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入人口老龄化的中国,一旦进入重度老龄化,未来的消费就将由老年人数量和年龄结构决定,那么,我们准备好了吗?

这三件事,看似没有什么关联,但你仔细一想会发现,都涉及一个养老问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幸福、健康长寿是我们的共同愿望。于是,一个崭新的养老金融问题,已经风尘仆仆,直面人生。

不知大家有否看到:养老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不就是养老金融问题嘛!

因为成熟的养老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增加国家的养老资产储备, 也能够提升居民未来购买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所以,养老金融已经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关键。

人们知道,现行中国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始于1991年,主要依赖第一支柱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责任主体为政府,存量资产约为44万亿元,占比逾7成;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企业年金的责任主体为企业和员工,职业年金的主体为事业机关单位及其雇员,存量资产约为1.6万亿元,占比约3成;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金刚刚起步,占比微乎其微。

发展至今,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的总量和金额不断提升, 但替代率仍不足50%,政府负担持续加重且面临着收入放缓、支出加快、部分地区基金耗尽等挑战。财政对第一支柱的补贴力度逐年增加,长期来看很难持续。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商业化改革迫在眉睫,第二和第三支柱亟待快速均衡发展。

养老资产是要独立且锁定一部分资产,为老年生活的购买力做准备。所以,养老资产不同于一般性的资产,比如储蓄、现金、理财、股票甚至房产,第一要在退休之前独立且锁定,隔离其他风险;第二要在退休后不是一笔钱一次性支付给老人,而是应当转化为现金流, 并且有较强的承诺发放到老人预期寿命时点,也就是生存年金。

养老金融,中国人准备好了吗?

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准备好。

这集中表现在老龄人口购买能力的不足。2010年第三次全国老龄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2000 年-2010年间,城镇老龄人口平均年收入17892元,月养老金达到1527 元;2012年,城乡居民月基本养老金人均仅为81元。可见,80%老龄人口的收入,仅能满足温饱需要, 无力购买养老服务。

对比发达国家,我们会发现发达国家老年人的消费程度高,背后是较高的购买能力。这个购买能力,不仅是政府基本养老保障,更重要的还是伴随市场化运营的养老基金规模的增加,个人财产利得收入的养老资产占比逐年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比例逐年下降。

资料显示,美国养老基金规模为1 7 . 3 7 万亿美元, 占全球的57.9%,人均57900美元,财产利得收入占养老资产的比例接近30%, 政府转移支付占比约为33%。

芬兰养老基金规模约为0.27万亿美元,人均41811美元,财产利得收入占养老资产的74%,政府转移支付占比约为15%。

澳大利亚养老基金规模约为2.97万亿美元,人均150761美元, 财产利得收入占养老资产的46%, 政府转移支付占比约为40%。

日本养老基金规模约为1.39万亿美元,人均10944美元,财产和利得收入占养老资产的6%,政府转移支付占比约为46%。

德国养老基金规模约为0.17万亿美元,人均2073美元,财产和利得收入占养老资产的13%,政府(社会保险)转移支付占比约为74%。

可见,要让老年人拥有优雅、安闲、幸福的生活,在老龄化社会就需要老年人能足够地消费,这个消费背后又得有较强的养老资产及其管理体系来支撑。

而这自然而然涉及养老金融问题。这就是说,养老金融已经是横刀立马,等待我们打马走过荒原, 不是过客而是归人。

从政府方面看,就是要尽快出台相关税收政策,给予足够的税收优惠,来鼓励人们进行养老金融储备;从企业方面看,就是要积极建立企业补充养老金制度,现在的企业年金只是覆盖了十分之一的城镇雇员;金融机构则应该适时开发相宜的养老金融产品和管理体系, 如养老理财、终身型年金险、养老险、养老信托等。

无疑这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养老金融,中国老龄化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对不对?

说到这里,人们不免欲问,究竟什么是养老金融?

养老金融作为新生事物,目前国内更多停留在理论研讨上。如果非要下一个定义,笔者更倾向是, 养老金融特指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等三大方面。

养老金金融是指为储备养老资产进行的一系列金融活动,包括养老金制度安排和养老金资产管理; 养老服务金融是指为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进行的金融服务活动; 养老产业金融是指为养老相关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的金融活动。它们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养老金金融看,它的对象是养老资金,目标是通过制度安排积累养老资产,同时实现保值增值。养老金金融事关国民养老安全和经济转型。养老金金融主要包括养老金制度安排和养老金资产管理。伴随着世界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制度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关系到国民养老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面临“未富先老、未备而老”的挑战,必须科学改革养老金制度,才能确保国民的养老安全。

从养老服务金融看,它的对象是老年人,目标是满足其年老后的金融消费需求。养老服务金融涉及老年人福祉和金融业发展。老年人的金融需求广泛,除传统的储蓄、保险外,还包括针对养老的理财业务、反向按揭养老、遗嘱信托等新型业务。养老服务金融专门服务于老年人各方面需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增加老年人效用。此外,人们养老的根本目标是合理安排老年生活,包括老年理财、养老保险、老年医护、老年家居、养老机构等多方面需求,客观上需要有机构能够链接老年人的金融与实体消费,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服务, 这就要求金融机构随之转型,将虚拟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相结合。

从养老产业金融看,它的对象是养老产业,目标是满足养老产业的各种投融资需求。养老行业发展离不开养老产业金融。首先,养老社区等养老行业资金投入大,开发周期长,依靠企业自有资金难度较大,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各方面的投融资支持。其次,养老产业服务对象是经济收入下降,消费能力不足的老年人,为了保证服务可及性,许多国家会对部分养老产业进行价格限制,因此养老产业具有一定福利性。从这个意义上讲, 养老产业金融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后,养老产业金融还是养老金重要投资领域。养老金存续时间长达几十年,在此过程中必须进行合理投资以实现保值增值。但是养老金作为老百姓的养命钱,对安全性的要求较高。而养老社区等养老产业,运营良好的话能提供稳定现金流,与养老资金的风险偏好契合,是较好的投资对象。

今年国庆节前,长三角服务业联盟在上海的一家养老中心召开会议,我们顺便进行了调研,发现养老存在不少问题:

对养老认识不足。发现谁都知道养老事业要重视,但养老事业又是一块“硬骨头”。总体来看,社会各界对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方向逐渐达成了共识,未来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第二和第三支柱养老金,建立养老金的市场化投资运营体系, 逐步降低企业缴费负担等。在养老金资产管理方面,普遍认为养老金将是资产管理行业的蓝海。美国约24.7万亿美元的市场化运营的养老金中,90%以上用于投资。我国养老金现有存量已经超过5万亿元,到2020 年我国养老金市场有望达到10万亿元。即便如此,我国养老金占GDP 的比例也不到20%,与OECD国家平均80%的水平相差甚远,可见我国养老资产管理行业空间巨大。因此,目前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高度重视养老资产管理,纷纷将其视为未来战略发展方向。

养老金融刚刚破题。政策引导性不够完善,对利用政策水准还不到位。有银行提出“养老金融服务专家”发展目标,并通过养老金融支行、养老金融专卖店等形式开发针对老年人的专属金融服务。总体来看,各金融机构才刚探索养老服务金融,并逐渐考虑将其与养老资产管理、养老服务业融合。保险业也建立了专门养老服务机构,介入养老社区、养老照护等领域。

养老产业发展滞后。大部分没有专业人才、专业技术等,医养、康养理念混杂,教育培训不到位。一方面,有赚快钱、轻松钱的心理,普遍性发展浮躁。老年人处于经济收入的收缩阶段,消费能力有限,决定了大部分养老行业只能微利经营,美、日等国养老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仅在5%上下,对金融资本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企业负重前行, 被资本拖累,不能正常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我国养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盈利状况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也影响了资本的参与意愿。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养老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顶层设计很重要,人才是第一要素。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围绕“推动消费回升”提及“发展养老服务”。时下,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养老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不足时的被动养老,正逐渐向丰富老年生活的主动“享老”转变。在这里,我提出“1236”的对策方案, 供参考:

“1”是养老服务与产业配套得“齐步走”。除养老金外,养老服务的可得性和养老产业的支撑,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

目前,我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超过4000万人,随着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以及快速的城镇化和人口流动,越来越多家庭面临照料者缺失的问题。

特别是老人出现失能、失智现象后,无法在家庭照顾自己,子女也无法保障时时伴随,要建设到社区或机构养老的环境。如果是一对一照顾,还要加强对护理行业人员群体的培养,这也需要时间。显然,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护理难题的重要方式。建议尽快建立统一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缓解养老难、养老贵问题。

在社会保障框架下,制定独立的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渠道。综合挖掘各级财政补贴、单位缴费、个人缴费、社会捐助、慈善捐助、福彩资助等多元化筹资渠道。鼓励保险公司经办社会性长期护理保险业务,逐步建立多层次护理保险体系。

“2”是养老金融改革得“两条腿”走路。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养老、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在内的养老保障“三个支柱”。第一支柱已覆盖近10亿城乡居民。但第二支柱规模较小,只有几千万人。第三支柱则长期处于起步阶段。与许多国家相比,第三支柱发展较为缓慢,占比过低,对养老的支撑明显不足。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公共养老金替代率(即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不到50%,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的参保人数只有2548万人,养老金总替代率低于50%。

养老金融改革总的方针是“两条腿走路”:一是抓现有业务规范,要正本清源,统一养老金融产品标准,清理名不副实产品。二是开展业务创新,大力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

“3”是养老金“三个支柱”要平衡推进。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全国近3亿人领取养老金,必须确保按时足额发放”。

由于我国现行的养老金体系框架包括公共养老金(第一支柱)、职业养老金(第二支柱)及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这样的话,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属于政府兜底,采取现收现付模式;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由政府给予税收优惠,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由政府给予税收优惠,个人自愿参加。

目前中国的养老金体系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第一支柱承担了过多职能,三个支柱之间存在不平衡。建议提高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的比重,这应该是下一步制度建设和配套改革要把握的一个方向。

尤其,养老金第三支柱是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抓紧研究出台第三支柱政策文件,提升制度覆盖面,优化制度建设,建立市场化的投资运营体系。

“4”是寻找养老金融投资“六大突破口”。一是以老年保险为主导。这是其他养老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当前老年人主要收入来自离退休金和家庭赡养。根据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关于城乡老年人口状况的追踪调查,80%以上的老年人没有为养老进行储蓄的习惯,且即使在有养老储蓄习惯的老龄群体中,也有55%以上的老年人认为手上的储蓄不足以满足自己的养老需要。同时,通过购买人寿保险产品作为补充性经济保障的老年人占比还不到2%。

二是建立养老服务基地。根据老年人支付能力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普通养老机构和高端养老住宅两种类型。高端养老住宅针对养老资金储备充足、支付能力强的老年人,满足高端的养老需求。反之亦然。

三是开拓老年护理。老年护理市场,在目前的国内发展刚刚起步,还没有出现引领行业发展的大型企业,但这正是一个机遇,由于未来护理服务需求巨大,根本不会出现市场饱和现象。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收入将会提高, 社会保障体系将会更加健全,更多的人将有能力购买老年护理服务; 同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也将提高,这就意味着有大量的高龄老人出现,他们的生活必须寻求更多的老年护理帮助。无论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需要老年护理。

四是促进医养融合。采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政策,积极促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二、三级医疗机构利用富余资源举办老年病护理医院,支持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转型为养老机构或开设老年病科。

五是“互联网+”。依托互联网技术,结合网络平台和老人所需的餐饮、购物、护理、医疗等需求, 整合养老服务业线下各类资源,搭建线上互联网平台,提高线下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养老服务品质。

六是打造养老服务业全产业链。养老服务业总体来讲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行业,单纯发展某一个方面都难以打开局面,因此, 应从老年人健康需求和市场需求无限延展养老服务业产业链,招大引优,统筹和携手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企业联合开发生产出老年需要的各类服务,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完成本稿时,正逢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一些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在养老方面,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在健康方面,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使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在社保方面,将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看来这是斑斓金色十月最大的惊喜,“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愿我们从今年疫情之后,所有遇见,皆是国泰民安。套用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的话说:

岁月不饶人,养老金融何以饶过岁月?

作者系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巡视员、浙江省服务业联合会会长,研究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