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

0

 

惠 鸣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以及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的比例不断提升,推动中国制造全面升级、建设世界工业强国日益成为中国发展的时代命题。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这一命题的重大意义更加凸显。推动中国制造全面升级、建设世界工业强国需要全面推动科技创新,同时也需要高度重视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的培育。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维度。

工业文化的时代内涵

工业文化是围绕工业生产和消费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是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工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工业文化将工业文化的内涵扩展到物质层面,强调工业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我国政府部门颁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工业文化定义为:工业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形成的、渗透到工业发展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所提出的促进目标则包括了传承和培育工业精神,树立工业发展新理念,提高全民工业文化素养,推动工业设计、工业遗产、工业旅游、企业征信以及质量品牌、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等。

狭义的工业文化是支撑工业发展所必须的价值观念和伦理准则。包括工业精神和工业伦理两个维度。工业精神包括创新精神、诚信精神、工匠精神、协作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等。

创新精神是企业迎接挑战, 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精神动力。现代工业文化是激励创新的文化, 对知识产权—专利的保护正是一种从根本上保护发明与创新的文化制度。

诚信精神是在市场中保持行为诚信、恪守契约、履行承诺和义务的文化精神,也是现代工业文化的基石。

工匠精神是工业生产者对自己产品的品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体现在追求卓越品质、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以及通过细小积累实现重大工艺或技术突破的过程中,是工业从业人员追求职业荣誉、践行职业伦理、提升职业境界的敬业精神的综合体现。工匠精神还体现在不断自我突破、长期努力维护品牌声誉这些过程中。

协作精神是工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依据工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内在要求,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紧密协同,发挥团队力量,合作完成任务的精神。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所应具备的创造性精神、冒险精神、敬业精神、诚信精神等价值追求和品格的总称。创造性精神是企业家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家不仅是企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是各种资源的组织者,基于个人智慧和判断对资源进行重新组织。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原理: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一书中指出,企业家从事的是“创造性破坏”,他们的任务在于“破坏旧传统,创造新传统”。这一对资源进行重新组织的过程,正是企业家进行创新的过程。企业家作为创新过程的组织者创造性地破坏市场原有的均衡,从而创造超额利润。创造性精神是企业家最重要的品格。正如彼德·F.德鲁克在《创新与创业精神》一书中指出的,“企业家总是搜寻变革,对它做出反应,并将它视作机遇而加以利用”。冒险精神是企业家大胆决策,勇于进入不确定性领域,从可能的失败中寻求创新的机遇,并担当失败后果的开拓精神。冒险精神是企业家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敬业精神是企业家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心,包括不满现状、勇于迎接竞争、对事业的高度执着与全身心投入、持续学习和不断自我提升的精神。企业家的诚信精神是企业家自身和企业信誉的压舱石,也是企业家创新和参与市场活动的基本前提。总体而言, 企业家精神既是工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狭义的工业文化概念中,与工业精神并列的另一重要维度就是工业伦理。“工业伦理指工业生产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王新哲、孙星、罗民,2018)在自然环境层面,工业伦理涵盖的领域包括生态伦理、环境伦理、生命伦理、政治伦理等。从生态伦理和环境伦理的角度,工业发展过程中要通过科学决策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保护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树立保护自然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责任。在社会层面,工业发展要尊重人的生命伦理,增进人的幸福,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企业家群体是工业伦理的关键践行者。对企业家而言,工业伦理体现着企业家对企业、对自身社会使命的担当精神,企业家通过他们所秉持的财富观、发展观、共享观、生态观等价值观念来履行工业伦理。担当精神和使命感激励着企业家超越私利、驱动企业创新,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建设世界工业强国要高度重视工业文化的基础性作用

世界工业强国的经验表明,工业文化对推动工业发展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关键性的影响。世界主要工业强国无一例外地拥有成熟的工业文化。“德国人严谨、美国人创新、英国人规范、日本人敬业,这其实都是工业文化中‘工业精神’的体现,其内涵就是对科学规律的尊崇,对规则、制度、标准、流程的坚守。”(王新哲、孙星,201 6)日本制造在20世纪后半期风靡全球,与日本企业的工业文化自觉有直接的关系,“很多优秀的制造企业在技术上始终追求极致,比如尺寸、美观度、精度等都要求做到最好、最美、最精”(付向核, 2 0 1 8)。在世界工业格局的演进中,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完成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美、德、日、英这些先发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球的份额都有显著下降, 但在强大的科技力量和成熟的工业文化支撑下,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水平在全球依然处于引领地位。

我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现代工业体系的39个大类、191个中类和525 个小类我国全部拥有,这是我国工业硬实力的重要保证。2 0 11 年, 我国工业产值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Ω。201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全世界30%,是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工业增加值之和。但是,我国工业大而不强,发展整体水平处于全球制造业第三梯队的领先位置,与第一梯队的美国和第二梯队的英、法、德、日、意等国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主要工业强国相比相对落后,特别是一些前沿性尖端科技术领域还有不小差距。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工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制造业追赶发达国家的步伐。

我国的工业文化是融汇在国家工业“硬实力” 中的文化软实力,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工业文化是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不断升级、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 以及我国迈向世界工业强国的基础性动力。另一方面,工业文化的不断成熟对于提升国家工业形象和中国制造的文化定价权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夜,新材料、基因工程、人工智能、量子科学、核聚变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即将推动全球进入新一轮产业革命,这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和工业文化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我国正在向世界制造强国的目标迈进。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启发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工业强国,既要在科技研发和制造工艺方面向先进工业国家学习,不断寻求新突破,同时也必须改变我国工业文化整体落后的现状。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建设工业文化需要努力践行这一思想。

我国工业文化的认知和建设现状

近年来, 全面提升工业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共识。201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这体现了我国政府对工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刻认识。同年,工信部成立了致力于工业文化倡导、研究和推广的工业文化发展中心。2015年,我国明确提出,要培育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这些目标高度契合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对我国工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2016年《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我国工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进行了描述,提出传承和培育中国特色工业精神,树立工业发展新理念,提高全民工业文化素养等一系列目标。

十九大以来,我国对工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些认知和实践标志着我国工业文化建设已经从国家战略层面推进到了全面自觉、全民参与的新阶段。

长期以来, 我国工业领域孕育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工业文化典型,积淀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国敬业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工业文化精神,也涌现了诸如中国航天、华为、大疆、格力、海尔等一大批创新文化精神的代表性企业。这些示范力量正在引领我国工业文化建设不断跨上新高度。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爆发以来,华为公司在危机意识、创新文化、研发文化、管理文化等领域的卓越表现,正在被全社会所深刻认识, 成为新时代我国工业文化建设的新标杆。

在工业文化建设领域,随着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和近年来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不断推进,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呈现可喜局面。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以老旧工业厂房为依托建设的创意园区, 如北京789创意园区、首钢工业遗址的创意开发和保护区,等等。这些园区在恢复工业厂房的空间利用、为之注入文化活力的同时,也保护了这些工业遗产,使之成为展示、传播城市历史和工业文化的重要空间和载体。另一方面,许多工业企业也以厂区、车间等生产空间为依托,积极拓展工业旅游,如青岛啤酒厂、茅台酒厂、伊利集团等都在工业旅游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末,我国工业旅游人数已经达到1.4亿,全国工业旅游企业1157家。《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提出,通过创新推动,到2020年,使我国工业旅游人数达到2.4亿。工业旅游已经成为展示和传播工业文化的重要平台,对于我国工业文化的促进作用日益突显。

尽管近年来我国工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然有诸多因素制约着我国工业文化的高质量提升。这些因素包括:全社会对工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仍不充分;工业发展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完善,市场自律和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工业设计、品牌文化、工业体验文化和工业传播文化发展滞后;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程度较低;工业文化教育覆盖面窄,等等。与这些制约因素相对应,我国制造业领域普遍存在工匠精神欠缺,创新努力不足, 山寨文化仍有一定市场,企业追求赚快钱、实业精神弱化,等等。这些问题对建设世界一流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构成重大挑战。

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实现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的宏伟目标,工业文化建设需要全面提速。“十四五”期间,我国要以全面贯彻《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为抓手,在若干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大幅提升我国工业文化发展水平。

首先是建构当代中国工业文化价值体系。要总结提炼我国工业文化和工业精神领域的宝贵经验和价值内涵,并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工业文化有益成分,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全球视野、世界高度的工业文化价值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价值体系需要回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工业文化的要求,需要回应中华民族“四个自信”对中国工业文化的要求,需要回应“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工业文化的要求,也需要回应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对中国工业文化的要求。面对新时代对我国工业文化价值体系的要求,“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我国发展理念的总指引,为新时代我国工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核心价值坐标,使我国工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站在了面向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制高点,并赋予我国工业文化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是打造优秀的工业品牌体系。优秀的工业品牌体系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表征,也是提升我国工业文化内涵和文化定价权的重要平台。要努力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深耕现有品牌,开创新品牌,建设工业品牌评价和监督体系,不断提升我国工业领域自主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增强我国工业品牌全球定价权,提升我国工业产品的文化附加价值。

打造优秀的工业品牌体系,需要培育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体系。在人才方面,要通过教育培训、实践锻炼与国际交流的高度融合,培养一流的工艺美术、设计艺术人才和工业设计大师。在数字科技方面,要加快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与我国工业设计的融合发展,使我国工业设计的整体水平迅速向世界一流水平靠近。在文化内涵方面,要继续深入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基因、文化要素与工业设计文化的深度融合,创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的工业设计风格,充分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制造业的文化赋值和价值提升作用。

三是打造工业文化体验和传播体系。在工业文化体验体系建设方面,要打造由工业遗址博物馆、工业体验馆、工业旅游等设施和目标组成的多层次的工业文化体验网络,使工业文化体验渗入公众日常生活。在传播体系建设方面, 要建设以传播工业文化为主要定位、面向国内外消费者的工业文化传播平台及传媒体系,包括工业题材的影视、网络游戏、文学、美术、设计与工艺展、工业会展等,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体验和传播体系。

四是建构工业文化教育体系。首先,要逐步建立贯穿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教育体系,使工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以及价值追求扎根于每一位公民的思想深处,使工业精神的全民普及成为我国建设世界工业强国的深厚土壤。其次,要在严格遴选的基础上,打造我国工业文化发展的本土示范群体,着力传播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诸多新兴优秀企业所铸造的创业创新精神。此外,要积极倡导对西方工业文化研究和借鉴,拓展我国工业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五是优化工业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工业文化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撑。在市场环境方面,要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使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严格的监管环境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下专注发展。要为企业开展创新研发、品牌经营、追求卓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逐步使我国工业文化建设的方式由外部倡导转变为企业的内生性自觉追求。在保护创新精神方面,要形成全社会尊重企业家、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氛围,使企业家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推动我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