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与中国—东盟合作

0

 

曹筱阳

自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出以来,各方十分关注。实施“双循环”战略,既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变化,也是对当前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盛行的一种应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国内供给和需求对经济循环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专家学者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步从过去依赖较大规模的出口转向以国内投资和消费为主, 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是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 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服务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通过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2020721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进一步指出,新发展格局虽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但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我们以国内循环为主,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我们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可见,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做出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而不是权宜之计。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东盟合作迎来新机遇

“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将对“十四五”期间中国国内经济建设和对外合作产生深远影响。正如李克强总理20201112日在第23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的,中国在扩大内需的同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这将有利于中国和东盟两大市场更好对接,激发更多内生动力。东盟作为中国的紧密经贸合作伙伴,将首先受益。新发展格局不是空中楼阁, 既为中国—东盟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反映了中国—东盟合作的现实。

首先,中国—东盟合作具有地缘优势。

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地理位置的临近,降低了交易成本,文化风俗相似等因素为经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自中国提出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国—东盟合作再上新台阶。中老铁路、雅万高铁、泛亚铁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等项目的推进使中国—东盟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在新发展格局下,双方合作将迎来更广阔的空间。

其次,中国—东盟有合作机制的优势。

2003年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边关系不断深化发展,双边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取得重要成果。2003年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为加入该条约的第一个域外国家。此举深化了中国与东盟的政治互信。201811月,双方发布《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 进一步提升战略合作水平,促进更紧密的中国—东盟合作。李克强总理近日在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愿以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30周年(2021年)为契机, 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未来双方合作的前景将更加光明。

200211月,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CAFTA),中国—东盟自贸区进程正式启动。2004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实施,双方下调农产品关税。之后双方陆续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贸易协议》,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20101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90% 的商品实施零关税。20198月,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正式实施,中国与东盟间的制度性合作又上新的台阶。该协定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有利于双方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双方更高水平的开放,拓深合作领域,为中国与东盟贸易和投资的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最后,中国—东盟合作势头良好。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导致世界贸易和投资大幅下挫,全球经济陷入衰退。面对疫情,中国与东盟携手抗疫,加强合作,率先开辟“快捷通道”、“绿色通道”,推动经济恢复性增长。今年前三季度,中国— 东盟贸易和投资逆势增长,体现了强劲的活力和生机。今年前10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5164.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6.4%;中国对东盟国家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提升。前三季度,中国对东盟全行业直接投资107.2亿美元,同比增长76.6%,东盟对华实际投资金额为54.7亿美元,同比增长6.6%。东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19月,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比中国与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多205.9亿美元。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东盟合作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先行者和“试验田”,也是双边合作的典范。畅通国内国际循环,必将给中国—东盟合作带来新机遇,推动中国—东盟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

RCEP签署助力“双循环”、推动中国—东盟合作深化

20201115日,东盟十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国领导人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标志着全球最大的自贸区成功启航, 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新的里程碑。在新冠疫情持续肆虐、全球经济遭受重创、单边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当前,这一消息无疑振奋人心,让人们在阴霾中看到了光明和希望。这是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胜利,必将有力提振各方对经济增长的信心。

RCEP在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在货物贸易方面,成员国之间关税减让以立即降至零关税、十年内降至零关税承诺为主。中日之间首次达成了双边关税减让安排,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投资方面,RCEP成员国以负面清单方式进行投资准入谈判,为外国投资提供实质性开放待遇。RCEP签署将在东亚乃至亚太区域内推动商品、资本、技术和人员更自由的跨境流动,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及其他成员国之间的投资和贸易往来。目前,东盟已超过欧盟和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RCEP签订后,必将推动双方和域内国家间贸易投资的快速增长,中国和东盟的政治经济关系必将更加密切,未来中国和东盟必将相互成就,共享发展和繁荣。

RCEP将为我国在新时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巨大助力。RCEP将成为新时期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通过扩大区内贸易和投资往来,将有助于我们更高水平地对外开放,不断与国际高标准贸易规则接轨,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性经济机制。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结束、土地资源稀缺和环保压力增大,RCEP的达成有助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东南亚转移,这将推动国内有限的资源用于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不断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走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RCEP,也有望实现日本和韩国的高新技术向中国转移,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巩固我国在区域产业链中的地位,加快形成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

在新发展格局下,为推进中国—东盟合作更上新的台阶,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合作抗疫,加强公共卫生合作,提升地区治理水平。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是各国的首要任务。自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与东盟积极开展联防联控和公共卫生合作,稳定生产链、供应链,加快复工复产,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发展。国家安全首先是人的安全,随着全球疫情呈长期化的趋势,疫苗成为彻底战胜疫情的关键。中国正与东盟国家探讨开展疫苗研发和生产合作,未来我们将优先考虑东盟国家的需求,以实际行动促进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帮助东盟战胜疫情。中国政府表示,愿意与东盟早日启动中国— 东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网络,举办中国—东盟公共卫生高层行政人员培训班等项目,协助东盟国家加强能力建设。同时,我们要与东盟合作,进一步提升区域治理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与联防联控,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其次,推动中国—东盟经济的深度融合。

中国和东盟都积极支持区域合作、全球化和多边主义,我们有合作的深厚基础和便利条件。中国—东盟经济互补性比较强,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我们应努力推动双方经济的深度融合。自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对美出口下降,对东盟的投资和出口都出现了大幅增长,资本和产业链已经开始向东南亚转移。中国企业家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东南亚和周边国家,把核心的部门留在国内,这既是国内经济转型的内在需要,也是对外在压力的应对。在疫情的冲击下,区域化和本土化成为新的趋势, 产业链的转移和调整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强化。未来我们要加大对东盟国家的投资和贸易,形成一个以地区生产网络为依托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以合作求共赢,推动双方合作上新的台阶。

中国和东盟应继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对接合作,稳步推进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和雅万高铁等大项目,大力推进“陆海通新通道”建设,支持东盟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为地区贸易的深化提供支撑。

最后,深化科技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

近年来, 中国和东盟国家积极制定和实施“工业4.0”战略, 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应对第四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比如泰国政府推出东部经济走廊( E E C ) 、南部经济走廊(SEC),新加坡推出“智慧国家2025”计划,印尼发布第四次工业革命路线图等。2020年是中国— 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双方在数字化抗疫、人工智能和5G网络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进一步推动了双方战略的契合和深化。我们应以此为契机,逐步实施中国与东盟工业4.0和数字发展战略的对接,加强双方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智慧城市、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5G等领域开展创新合作,发挥互补优势,培育新的合作增长点。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