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主体和微观基础

0

 

项安波

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了系统的战略部署,其中首要的一条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上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的战略高度。少数国家的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行为,不仅没有使中国创新型企业屈服,反而促进了我国创新型企业家们形成“科技决定国运”的共识,加深了对十九届五中全会重大论断的理解和重视。面对科技领域“卡脖子”“脱钩”“断链”等问题,我国创新型企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贯彻落实“加快转型升级、深化创新驱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系列战略部署,呈现出逆势创新、争先发展的良好态势。企业正在逐步夯实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远景目标的微观基础。

优秀企业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和“科技自立自强” 

由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过去依赖要素投入、规模化扩张的发展模式早已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中国各级政府和一批优秀企业对此已有清醒认识。多年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识逐步强化,越来越明确。优秀企业早已抛弃“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发展心态,转而在科技创新领域深耕细作。

中国领先企业不仅从创新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和领跑红利,也切身感受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刻意义,积极投身到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时代浪潮中去,促进了中国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中从被动跟随向积极融入、主动布局全球创新网络转变。随着中国科技发展从以跟跑为主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历史新阶段,一些先行企业开始进入创新领域的“无人区”。

个别国家政客滥用各种力量打压遏制我国科技创新先行企业的不公正行为,反而使得更多中国的创新型企业更加清醒、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企业必须在核心技术领域持续实现突破, 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自己的发展主导权。这既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也是防范外部风险的需要。

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中国优秀企业的第一自觉和首要选择

随着中国科技创新整体能力的显著提升,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也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跃上新台阶、迈入新阶段。2019年,中国以206家“独角兽”企业居全球首位; 全球超级“独角兽”企业中,中国在前五名中独占前三甲。这只是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这些成就的取得,既是创新先行企业长期坚持、艰苦探索的结果,也是各级政府落实创新支持政策、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结果。

当前,尽管受“逆流”和疫情双重影响,但由于我国疫情防控得当并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在较强的市场信号激励下,我国创新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更趋活跃,转型升级继续稳步推进。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信心和投资意愿增强,多数企业技术研发队伍保持稳定,一些企业在2020年下半年的研发投入、技术改造甚至出现逆势增长。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优秀企业应对挑战、构建竞争新优势的第一自觉和首要选择。

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构建技术创新生态,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一批优秀企业基于技术基础和模式创新,开始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的生态体系;追赶型或配套型企业也力求在创新网络中占据有利的生态位。各类企业完善合作机制,出现了多主体协同创新、合作发展的势头。企业创新范式出现了从产品创新到平台创新、进而发展为生态创新的趋势。

一些行业龙头企业依托自身技术能力,瞄准重大设备、重要材料、关键工艺、核心软件等共性关键技术,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和载体,努力构建技术创新生态,助力创新生态体系的成员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

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引领、供应链体系和上下游企业参与构建的技术创新生态,有助于解决单个企业无法独立完成的复杂技术创新问题,并为实现从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些行业龙头企业以行业创新发展为导向,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以科技创新促产业发展,实现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企业发展良性互动。企业是我国创新体系的主体,也是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一批优秀企业“打造系统创新链”促进“三链融合”的集体行为,大大缓解了过去长期困扰我国的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

鼓励企业加快构建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适应的技术创新生态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内外部环境的巨变,在给我国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企业创新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尤其是针对一些西方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脱钩”“断链”,需要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创新体系和“链路”,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这当中,鼓励和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生态,有可能发挥出事半功倍的积极作用。

一方面,创新支持政策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产生协同效应的体制机制环境,引导行业龙头企业提升供应链和创新链的组织协调能力,提升标准制定和规则设计能力,完善交易结构和利益关系,主动引领,促进创新协同化、生产网络化、平台生态化,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活力的技术创新生态。其中, 重点工作是通过构建技术共享平台等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研究机构与创新企业之间的合作,完善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成果的质量和产业化的效率。

另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资源整合和优胜劣汰,支持创新型企业率先发展;“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处理好开放和自主的关系,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企业全球整合内外资源能力,支持创新领先企业国际化发展。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