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形势划出重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0

 

本刊记者 高妍蕊

1216日,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2020年经济工作,在分析研判当前形势的基础上,为明年经济工作作出部署,为“十四五”开局划出重点。

会议指出,2021年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中央对当前形势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判断?如何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继续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又将做出哪些政策部署?对此,《中国发展观察》杂志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深度解读和探讨。

“十三五”圆满收官, 成绩可载入史册

2020可谓是惊心动魄的一年,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受此影响, 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创下自1992年公布季度数据以来的首次负值。随着我国对疫情的有效控制,以及中央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断加码,二季度我国经济快速由负转正,恢复至3.2%的增长率,三季度进一步走高至4.9%,而四季度则有望继续回升。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说,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复杂背景下,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同时也为“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画上了句号。2020年,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 民生得到有力保障。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历经艰难险阻,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的环境下,我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可喜可贺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表示,中国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一是中国率先实现复工复产, 着力稳定住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疫情大流行时,作为世界工厂,中国不仅为全球提供重要防疫物资和日用商品,而且也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二是中国在稳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和全方位开放等重要任务,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全方位开放经济体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风险不容忽视

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认为“我国经济运行逐步恢复常态,但新冠肺炎疫情和外部环境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

徐洪才认为, 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格局将会呈现五个特点:一是世界经济在较长时间内将会呈现低速增长的态势,概括为“三低” 和“ 三高” , 即低通胀、低利率、低速增长和高杠杠、高风险、高失业率并存;二是中美关系将会步入“竞合”时代,有竞争也有合作;三是经济全球化会在曲折中前行,但总体方向还是要深化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G20WTOWHO等在多边层面上进行合作,在双边和多边的全球治理层面上,中国的地位将不断提高,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四是全球发展的重心在亚洲,亚洲发展的重心在东南亚;五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蓄势待发,全球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一步凸显,以5G技术的应用为基础,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将是未来新的发展方向。

和平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 我们仍然面临一个战略机遇期。未来十五年,是我国比较优势转换期,是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崛起的关键期,也是国际格局大调整期。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国际经济格局将产生重大变化。

刘向东说,“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作用,国际环境变化日益错综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国际力量对比呈现趋势性变迁,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冠肺炎疫情也可能加速逆全球化趋势, 全球产业链安全和供应链稳定问题凸显。” 

对于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刘向东认为,首要的风险仍然是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在找到更加科学的解决方案之前,遏制病毒传播或与病毒共存足够长的时间都将是要面对的问题。其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将面临世界经济低迷甚至金融泡沫的风险。为应对疫情对经济的重创,2020年各国纷纷实施了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2021年后这些政策可能逐步退出,那么此前刺激起来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高额债务将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部分地区可能爆发债务危机或金融危机,从而引致全球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并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对此,中国应加强风险防范,不仅要防范输入性的,更要筑好篱笆,防患于未然。三是结构性失业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可能引发重新返贫等问题。对此,亟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并找到重新分配财富的新方法,避免财富资源分配失衡失序, 要争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着力实现共同富裕。

供需两侧一起发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新起点,新阶段。供需两侧将一起发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过去五年, 我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今年以来,核心CPI的不断回落和PPI 的波动,反映出我国在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上依然存在缺口,两边都需要调整,过去侧重于供给侧改革,今后对需求侧也将进行改革。

专家认为,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抑制了消费倾向和消费预期,三驾马车的恢复不均衡,相对于投资和进出口的恢复速度,消费恢复明显滞后。

刘向东说,“ 之所以提出需求侧改革和管理,实际上是更好地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更好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从当前供需形势看,疫情影响到需求恢复较慢。国内需求端的问题不仅是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而是结构性的偏差较大,即满足中高端需求的供给偏少,而中低端过剩供给过多,同时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比重偏低对中高端消费难以形成有力支撑。” 

他进一步表示,在宏观调控政策上不仅要实施扩大内内需的战略基点,采取逆向调节的办法同时还要采取跨周期的设计,促使需求侧与供给侧实现动态平衡。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满足能力,需要高度重视需求侧改革和管理,坚持扩大消费和投资,特别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释放14亿人口消费升级潜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从供给方面来看,要把改革的关键一招用好,在深层次改革上取得重大进展,加快完善支持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从需求方面来看,牢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紧密协调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做好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把国内市场的活力充分动员出来。

中央提出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进行供给侧和需求侧双端改革,就是要通过深化供需市场两端的改革,打通制约供需市场效率提升的堵点,补齐供需两端不适配或不相称的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徐洪才就此认为,未来五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是主线。今年经济艰难复苏反映出我国供给侧质量依然不高,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匹配。制造业等很多领域产能过剩,但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等领域供给严重不足。因此, 注重需求侧管理,进行需求的总量和结构管理,要及时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升级。

他进一步表示,优化供给结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被动适应需求侧变化,而是通过主动作为,比如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尤其是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来引导消费潮流和走向,进而创造新的需求。要抑制铺张浪费、炫耀性消费等不合理的需求,正确引导需求,也有利于释放消费潜力。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俊伟看来, 今后一段时期的需求侧管理,将在促进消费升级、扩大消费市场准入,鼓励新型消费和新型消费业态发展,完善汽车、住房消费政策, 在促进汽车住房消费健康发展以及培育节假日消费发展等方面持续下工夫。

强化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当前,金融体系日益复杂, 随着整体推进改革开放,潜在风险会越来越多。对此,中央罕见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风险防范和监管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

日前,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违反《反垄断法》被市场监管总局罚款引起舆论热议。这些案件向社会释放出加强互联网领域反垄断监管的信号,预示着互联网反垄断强监管时代已经来临。徐洪才说,“在互联网金融科技领域,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之间保持良性互动是一个挑战。平台公司很容易形成垄断,一些企业、投资机构则利用资本优势意图消灭竞争对手,然后制定规则,最终将抑制市场的公平竞争,让消费者利益受损。” 

刘向东表示,“ 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获得了足够自由,必须对其无序扩张利为加以限制,否则就会容易损害到劳动者或消费者的实际利益,也与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相抵牾的。” 

因此,需要改革资本在财富分配中的主导地位,特别是防止其无序扩张,进而形成大而不倒的垄断者或食利者,从而扭曲公平的市场价格,侵害整个社会肌体。为此, 中国正在积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努力实现国家财富在劳动力和资本以及民众与国家之间的更合理分配,以便在资本日益集中的情形下打造一个更加公平的可实现共同富裕的新社会。

“目前,金融体系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资本无序扩张会冲击实体经济。”徐洪才说, 未来要夯实消费基础、发展实体经济、稳定就业、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势必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风险。因此,未来的调控政策将引导资金有序流入实体经济。

坚持稳中求进,加大创新驱动,提升质量和效率

经过五年持续奋斗,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十三五” 规划收官即将圆满完成,在周期性问题、结构性问题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情况下,中国交出了一份让人民满意、让世界瞩目的答卷。2021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展望2021年,我国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刘向东分析,从11月份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运行在逐步恢复常态,尤其是11月份工业增加值实现20个月以来的最快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达到5%, 而强劲的出口推动着工业生产加速运行,消费促销活动也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订单,可以说中国经济继续在各个领域加速恢复增长。占总固定资产投资额六成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020 年前11个月同比增速首次年内转正,在更加强劲的需求、信贷增长和刺激政策激励下,经济复苏向好的态势有望延续至2021年乃至更长的时期。特别是GDP低基数影响将会使这些因素在2021年形成强劲的动能。

对于2021年的经济工作,刘向东表示,未来仍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配合需求侧改革,加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为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张立群建议,要把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发挥出来, 充分运用好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功能,通过加强政府投资来带动企业投资,进一步带动就业和居民消费,尤其是要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 补短板、强基础。

在投资方面,张俊伟认为,应提高投资效率,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完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政府引导基金管理制度,进而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大推广、发展REITs,推动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盘活国有资本存量等等。

从经济运行形势看,刘向东认为,2021年还应在夯实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加以努力,包括在加大有效投资和扩大居民消费两方面共同发力, 培育发展新动能。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经济的发力点都在于提升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质量和效率,重点是进一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和提升生产体系内的生产服务效率;关键点在于实现技术创新与有效市场的紧密结合, 以此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