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中国实践

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千百年来,广泛发生的贫困始终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列为首要可持续发展目标, 提出“2030年在全球所有人口中消除极端贫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组织推进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扶贫脱贫史。时至今日,我国已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性胜利,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 摘帽” , 累计惠及8亿多绝对贫困人口。

减贫成就令世界瞩目。作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在脱贫攻坚工作中, 形成一系列减贫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减贫方案和减贫成就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为世界其他贫困区域的减贫事业提供了有益经验,树立了坚定信心,注入了强劲动力,为全球减贫事业取得新进展、如期实现减贫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重大贡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 到2020年, 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 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决定提出,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 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 关键在“ 精准”。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指引下,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 从“ 输血” 到“ 造血”,各地积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帮助脱贫,逐步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脱贫攻坚创新帮扶机制, 责任层层压实, 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这一过程中, 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 经过实践检验的农村减贫治理体系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亦涌现出许多生动案例。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1228日至29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工作不留空档, 政策不留空白。

在此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20207月—11月,《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成立“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专题调研组。经专家推荐和多方比选,调研组先后实地深入四川南江、贵州遵义、云南会泽、湖北鹤峰、江西余干、福建政和、宁夏泾源、江西乐安、河北张北、甘肃静宁等地,足迹横跨我国东中西部,遍及武陵山区六盘山、燕山—太行山、秦巴山区、罗霄山、乌蒙山、井冈山革命老区等贫困发生原因复杂, 贫困程度较深, 贫困人口较多, 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地区, 较为全面、客观、深入地调研和呈现了近年来我国精准扶贫的主要工作和重要成就, 具有典型样本意义。

在这些地区,本刊调研组分别围绕东西部扶贫协作、易地搬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以及发展特色产业扶贫等带动当地取得显著扶贫脱贫效益的模式展开一系列调研,调研对象广泛,包括当地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医疗服务机构、派驻扶贫干部、贫困群众,以及长期关注扶贫脱贫问题的专家学者等。

在调研过程中,系统梳理了这些地区的扶贫脱贫举措、历程、成效与特色,忠实记录了这些地区脱贫攻坚进程中的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希望以我们的调研视角,发现、剖析这些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典型范例,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留存一份时代记录,也为下一阶段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和世界其他贫困区域的减贫工作提供一份经验参照。

扶贫模式探索:因地施策,全面推进,以产业落地为核心

近年来,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显著。在这一机制下结对的浙江省缙云县和四川省南江县,是典型案例之一。两地结对后,缙云的茭白、杨梅、雷竹、缙云烧饼等特色优势产业输入南江, 缙云派出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长期驻南江帮扶。依托各自的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以技术为先导和核心,两地共同创新了产业协作模式,缙云帮助南江发掘产业特色和优势,构建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双方共建企业、村社、农户长期参与机制,促进南江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实现了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两地协作过程中充分融入浙川特色,不断建立完善两地间区县、部门、企业、学校、医院、镇村等多层面结对的对口帮扶机制,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引导城市技术、人才、资本、市场与山区生态资源有机结合,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格局。

位于贵州遵义的临港遵义科技城,则是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中,以企业合作为载体,按照当地主体功能定位共建产业园区,推动东部人才、资金、技术向西部贫困地区流动的典型案例。上海临港集团和遵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共同出资成立遵义临港科技城管理有限公司和遵义漕河泾科创绿洲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形成以“统一品牌、跨区布局、多点联动、协同发展”为特征的发展格局。由于借鉴了上海临港集团成功的市场模式、先进的营运经验,以及借力广阔的产业资源,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临港遵义科技城引入包括多家上海优质企业在内的一大批企业落户园区,不仅导入了产业,更起到品牌带动、产业集聚的作用。临港遵义科技城专门搭建线上销售、线下展示的“遵品入沪”消费扶贫协作服务中心,通过展示和销售遵义各区县的优质农特产品,拉动消费扶贫。

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来说, 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拔穷根”。云南会泽引导十万贫困人口搬迁进城。从搬得进到稳得住、再到能致富,从选址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到社区管理、产业脱贫、后续扶持,贫困群众实现了从瓦房到楼房、从山区到社区、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生活质量和发展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效阻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整体提升贫困治理效果意义重大。

湖北鹤峰制定了《深化医疗保障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落实“1+5”医疗保障模式(即“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民政医疗保障体系+商业补充保险+民政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确保贫困人口参保率100%,资助参保率10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一票制”即时结算,落实率100%。开展门诊特殊慢病评审工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专家组评审后可享受门诊特殊慢病定额补助。

鹤峰县中心医院是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医疗联合体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协同基地医院,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杭州市临安区人民医院、杭州市上城区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医院。近年来,这些医疗机构的资金、管理、设备、人才等优势资源持续输入鹤峰,有力提升了当地当地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是教育扶贫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 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快标准化建设。建立了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加大了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

在江西余干,精准的教育扶贫行动有效扭转了该县的教育贫困态势,不仅为余干县整体脱贫提供了智力支持,也通过自身的探索、实践,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教育扶贫之路,为教育扶贫贡献了“余干经验”。该县通过“新建扩充、优化布局、改造升级”,显著改善了城乡办学条件。通过纵向的深入开拓,形成了县政府、教体局、乡镇、村、第一书记以及各级学校的双线工作机制,以乡镇为单位成立了教育扶贫工作队,全面控辍保学,不漏掉一个学生, 强化师资和管理,确保每个孩子上好学。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脱贫攻坚事业中,如何实现贫困地区全面小康,确保脱贫有实效、可持续, 以绿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探索绿色与扶贫共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不少贫困地区的选择。

福建政和以生态扶贫、绿色发展为核心,立足当地特色优势白茶产业,进行了以“白茶+”生态银行为代表的创新性探索。“ 白茶+ ” 生态银行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的模式,将零散的茶山通过转让、租赁、托管等形式收储集中,通过项目建设、生态修复、规范管理等进行整合提升,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化融资,实现自然资产提质增效。依托“白茶+”生态银行,政和还同步开发了耕地、林地、古厝等资源,融合了旅游、文化、电商等产业协同发展,通过灵活机制、产业融合、打响品牌等措施,实现生态增绿、产业融合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多赢”。

培育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加强产业扶贫项目规划,引导和推动更多产业项目落户贫困地区至关重要,而产业扶贫如何落地,扶贫车间是重要抓手之一。

宁夏泾源共建设扶贫车间37 个,涵盖草畜、苗木、中蜂、旅游等当地重要特色产业,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000人以上,人均月工资收入1800元, 最高达到6000元( 数据截至2020年8月底)。这些设在乡、村,有订单、轻资产、技术门槛低的扶贫车间帮助贫困户就近就业,达到了扶贫的目的。当地开展的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 更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试验田”。

产业扶贫领域中,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的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广泛实施。整合资源力量,加大投入力度, 挖掘贫困地区生态旅游、民俗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景区,使旅游业成为区域支柱产业,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江西乐安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跳出了为旅游而旅游的狭隘观念束缚,旅游开发主动向贫困村倾斜,以“景村一体” 为扶贫思路,注重挖掘贫困村的旅游资源,将旅游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跨界整合, 有效激活了乐安县的旅游要素, 打造出一条完整的旅游扶贫产业链。一方面, 村民通过民宿、特色产品在旅游中获取收入; 另一方面, 景区建设也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同时拉动了当地建材、建筑业的发展。

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成为重要路径。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在助力河北张北脱贫的多项举措中,光伏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光伏电站的收益用于扶贫,成效显著。2015年至今, 经过当地政府部门和驻县多家新能源企业一系列探索和开创性工作,张北共建成村级光伏电站181座,累计结算收益3.13 亿元。这些收益以“公益岗位+特困救助+村集体事业”相结合的方式分配,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探索形成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维高效、分配精准、监管到位” 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

金融扶贫为产业扶贫服务, 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甘肃静宁在脱贫过程中探索引入金融扶贫机制,银河证券帮助静宁成功申请了郑州商品交易所确定的全国第一批苹果“保险+ 期货”试点项目,设立西北地区首个苹果期货交割库。苹果“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为9013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投保苹果4.9 万吨, 累计赔付1765万元, 既畅通了苹果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渠道,又规避了苹果销售市场的价格风险。银河证券从苹果种植、流通、销售、风险管理、资本运作等“全产业链”帮扶着手,针对静宁开展“造血式”扶贫,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脱贫攻坚。

组织形式创新:贫困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从中央到地方,在精准扶贫的一系列工作中,我国的贫困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构建了完备的中国特色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党对脱贫攻坚全面领导,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贫困县党委和政府承担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攻坚期内保持稳定。强化东部省份和中央各单位脱贫攻坚责任。

在国家战略层面, 创造性建立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东西部扶贫协作不仅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也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更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脱贫攻坚过程中注重因地制宜,对贫困地区进行全产业链帮扶。以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打造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为核心,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发力,对贫困地区既“输血” 又“造血”,既“扶智”又“扶志”,注重对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帮扶和对贫困人口的技术培训,在夯实产业基础、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不断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此外,注重健康扶贫,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负担。

通过对口帮扶,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扎根扶贫一线的干部和人才,成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根本保障。在理念上, 帮扶方派出干部常驻受帮扶地区,帮助受帮扶地区打开了开放的心门。在工作方式方法上,帮扶方干部敢拼敢闯,善于创新创造,多层面潜移默化影响了受帮扶地区的干部,促进当地干部人才队伍思想观念大转变。在作风上,帮扶方干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促进了受帮扶地区干部能力作风大提升。

对口帮扶加强了贫困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近年来,通过脱贫攻坚,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农民在脱贫增收的同时,也在不断接受与实践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乡村面貌从内到外大为改观。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专题调研组

成员:车海刚 江宜航 杜悦英 

徐 冰 马玉荣 蒋 莹

执笔:杜悦英

资料链接: 

国家级贫困县退出标准及程序

根据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贫困县退出以贫困发生率为主要衡量标准,原则上中部地区贫困县贫困发生率要降至2%以下,西部地区要降至3%以下。

退出程序主要是,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提出、市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初审、省级核查、公示、审定后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对地方退出情况进行专项评估检查。对不符合条件或未履行退出程序的,责成相关地方核查处理。对符合退出条件的贫困县,由省级政府正式批准退出。

(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