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会泽:易地搬迁拔穷根 十万群众下山来

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20201113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批准镇雄县、会泽县等9个县、市退出贫困县。至此,云南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

七彩云南,钱乡会泽。巍巍高原,磅礴乌蒙,数水交会,因之成泽;山环着水,水绕着山, 连绵不断,壮丽神奇。会泽地处滇东北高原乌蒙山主峰地段, 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风光旖旎、景色别致。会泽历史悠久, 秦汉时为古夜郎地,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铜商文化浓厚,素有“万里京运第一城”和“钱王之乡”的美誉。

会泽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数十万山民祖祖辈辈难以摆脱贫困的“魔咒”。当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时,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脱贫的基本路径之一,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的有效举措,更是造福一方百姓的重要民生工程。近年来,会泽及时抓住政策机遇期,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切实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彻底斩断“穷根”,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并进”,展开“十万群众搬迁、万名干部会战、解决千年贫困”的恢弘画卷。

从搬得进到稳得住,再到能致富,从选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管理、产业脱贫、后续扶持的全方位脱贫“套餐”,令搬迁群众的致富路子越拓越宽,信心越来越足。

搬出大山换笑颜

设施齐全的楼房鳞次栉比, 宽敞的绿化大道直通老城,扶贫车间井然有序忙碌生产……这是202011月下旬,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专题调研组(以下简称“本刊调研组”)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调研时看到的场景。远处的青山映入眼帘,一幅整洁富裕、幸福安康的新画卷徐徐铺开。

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从路边的人群中传出,走近一看,是一位妇女担着挑子在卖柿子。听说本刊调研组来访,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讲生活、聊产业、话脱贫。

“前几年,听村干部宣传说,贫困户可以搬迁到会泽县城统一安置,我第一个响应, 立刻就报了名。”娜姑镇炭山村的黄良富是2019129日第一批搬迁进城的贫困户,入住新城D100平方米的房子,“我可高兴了”。

黄良富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1973年结婚,育有两儿一女, 大儿子黄兴贵已成家单过,目前老两口与小儿子黄兴旺及女儿住在安置房里。

易地搬迁之前,黄家祖祖辈辈生活在炭山村,这里地处小江断裂带,地势陡峭,地貌破碎, 气候炎热干旱,出产烤烟、玉米、红薯和杂豆。

黄良富回忆,家里1996年盖起了三间瓦房,当时是从东川买材料,找车拉到小江边,再从江边运到村里,要爬三个小时的山路陡坡。从村里找了10头毛驴去驮瓦片,一头驴一趟驮100片瓦,一天只能驮两趟。8000片瓦用了四五天才运上来,而建房用的木头只能靠人扛。

2008年之前,村里不通公路,人们出门只能步行,要走7个小时才能到集镇。通路以后,村民出行主要是坐车了。

“ 搬迁进城之前, 卖了家里的1 3 只羊, 得1 万多块钱。”黄良富说,现在搬到新城生活很习惯,非常适应。目前小儿子在昆明务工,每个月能够挣60008000元。他自己有低保,每月200元;还有养老金,每月103元。人到地皮熟,老黄与附近的邻居处得挺好,每天一起在老年活动室打牌、喝水、聊天,快活得很。

在会泽县规划馆大厅里, 有一张李龙珍手捧着鲜花和父母在整齐划一的搬迁安置楼房前的合影,他们笑得很甜。李龙珍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大二的学生,也是会泽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龙珍家总共6人,易地搬迁后全家住进120平方米的安置房,自付只有1万元。2019年李龙珍参加高考,以665分的成绩居全县文科第一名。成绩出来之后,她第一次跟着爸妈去了易地搬迁后的新家,留下了那张合影。

“这么好的房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李龙珍说,她家来自乐业镇团坡村大播落村小组,那是一个偏远小山村,交通不便, 直到2018年年末村里才通了水泥公路。在通公路之前,无论上学还是到镇上赶集,都得走五六公里的山路。一遇到下雨天, 山路泥泞不堪,两边都是陡崖,时不时会有落石,非常危险。

在易地搬迁扶贫政策下, 李龙珍一家2 0 1 9 5 月搬进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搬迁与升学, 在她看来, 实属2019年度家里的两大喜事。

乐业镇以种辣椒出名,李龙珍一家也一样,主要经济收入靠种植辣椒。她记得有一次赶着毛驴从山下运水上山浇灌辣椒,往返几趟后,已是大汗淋漓,脚上还磨出了水泡。

李龙珍的求学之路也充满了艰辛。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赶路,傍晚放学再回家。“我最怕的是要经过两条河和一座大山。夏天,每逢大雨,那两条河就会涨大水。那个时候我还很小,家里十分担心安全问题。从家到学校要翻越一座大山,非常陡峭,一到下雨,山路泥泞,一不小心就会摔倒,有时还会遇到滑坡、泥石流和落石。冬天的时候, 因为天没亮就要去上学, 本就寒冷, 山路还会结冰, 非常滑, 一不留神就会从山上滚到很远的地方去, 非常危险。现在回想起来, 我都非常敬佩曾经的自己。” 李龙珍告诉本刊调研组。

“生活条件发生了变化,可谓是天翻地覆。在这里,我要感恩父母,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更要感恩共产党、感谢习主席,给了贫困家庭那么好的政策;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帮助下,我家搬出大山住进了漂亮的新县城。今后,我将更加刻苦学习,绝不辜负老师和乡亲们的期望,工作以后多多回报家乡、回报社会。”李龙珍说,正如自己2019年暑假参加脱贫攻坚宣讲团活动时演讲的题目一样,一定“心怀感恩再奋进”。

“ 会泽有近4 0 万贫困人口,其中12.25万人居住在高寒冷凉、山高坡陡、地质灾害频发、交通不便的‘六类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土地非常贫瘠,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生存条件十分恶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群众生计主要靠外出务工,就地脱贫成本高、投入大、易返贫,难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会泽县委书记谭力华介绍, 截至2017年末,会泽城镇化率仅为39%,低于全国同期近20个百分点、曲靖市10个百分点,而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逐步向城市集中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为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会泽紧紧抓住国家、省、市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机遇,在反复研讨和论证的基础上,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以易地扶贫搬迁助推城镇化,以城镇化发展支撑脱贫攻坚,作出“易地扶贫搬迁引导十万人进城”的重大决策并有序实施。精准锁定搬迁对象, 坚持对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重点搬”,符合贫困自然村条件的“整体搬”,生态脆弱、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的“统筹搬”, 群众积极性高的“优先搬”。

“十三五”期间,会泽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102 个,包含农村安置区78个、城镇非农安置区24个,搬迁安置10.2万人。其中,县城集中安置区规划建设安置房267栋、建筑面积222万平方米,分两期搬迁安置8125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768人。搬迁对象涉及24个乡镇(街道)、293个行政村,整村搬迁337个自然村。“20204月已全部搬迁入住。目前,全县集中安置区已全部建设完成,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和同步搬迁人口入住率为100%。”谭力华说。

“小康路上齐奔跑,大家一个不能少。搬迁前,群众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生活贫困, 环境恶劣,信息闭塞,思想保守,长期依靠常规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经济收入较低;搬迁后, 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受安置区各种利好因素的影响,搬迁群众开阔了视野, 转变了观念,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子女与城里的孩子享受着同样的教育资源,人生起跑线的差距大大缩小,追求美好生活的机会大大增加。”会泽县委宣传部部长潘利华向本刊调研组表示,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已成为山区群众消除贫困、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抓手。现在,群众住进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融入城镇解民忧

本刊调研组乘车从县城出发,一路向西,一路盘山,穿行在崇山峻岭间,足足用了两个半小时,终于到达25公里外的松山村。

以礼街道松山村位于海拔3000米左右的松山上,辖6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091074人, 曾经是会泽县深度贫困村之一。

2014年脱贫34144人, 2016年脱贫27人,2017年脱贫2372人,2018年脱贫40168人,2019年脱贫39142人, 2020年脱贫52168人。目前已实现整体脱贫,现在是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都有保障。” 松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余忠林告诉本刊调研组。

据余忠林介绍,带领群众脱贫攻坚,一是围绕“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二是落实“八大工程”,即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基本公共服务工程、基本素质提升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金融扶贫工程。三是做到“八个落实”,即安居建设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基本公共服务到村到户、社会保障到村到户、能力素质提升到村到户、金融支持到村到户、政策宣传到村到户、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四是达到“七个一批”脱贫,即实施建房扶贫脱贫一批,实现188648人脱贫;政策兜底脱贫一批,实现717人脱贫;金融扶持脱贫一批, 实现2148 人脱贫;就业扶持脱贫一批, 实现2682人脱贫; 实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实现1556人脱贫;确保脱贫攻坚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推进,交叉覆盖工作。

“一般来说,有孩子的家庭都愿意进城;但有些贫困户尤其是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 对搬迁有顾虑。” 会泽县以礼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柳开旺说,从长远考虑,政府鼓励贫困户搬迁到新城镇, 大多数要入户动员十多次,但最终是否签订协议搬迁,还是尊重群众意愿。

柳开旺表示,下一步将通过巩固提升,实现街道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街道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街道平均水平,实现贫困村和贫困群众与全县、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安置区中心位置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特别显眼。本刊调研组在2000多平方米的室内空间看到,新思想大讲堂、“心愿树”工作室、书吧、文明行为银行等一应俱全, 群众既可以来这里进行法律、心理咨询,又能带孩子学习美术、舞蹈,还能免费理发。周末和晚上,这里还有免费电影、广场舞培训等项目。

谁负责哪段路的卫生,谁去哪户人家调解矛盾,谁到农贸市场维持秩序……在安置区提起73岁的搬迁户钱学荣以及“欣城大叔服务队”,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据钱学荣介绍,服务队都是义务服务, 队员们都是从山上搬下来的农民。这支成立于2020518日的队伍, 已从最初的1 8 人发展到眼下的四五百人,平均年龄五六十岁,服务新城里的老人、孩子和残疾人等。

“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生活便利,规划完善教育、卫生、市政、便民等配套设施,为搬迁群众营造美丽宜居新环境,努力做好服务。”会泽县易地搬迁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李开升告诉本刊调研组,全县98个乡镇集中安置区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已同步建成投入使用, 并与安置地现有学校、村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全面融合,保障搬迁群众享有充足公共服务资源。4个县城集中安置区规划建设公共配套项目38个大项109个小项,总投资29亿元。

完善教育配套设施,强化就学保障。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 4 所, 新增学位16302个,新招聘教师1221名充实教学队伍, 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和教育扶贫政策,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县城安置区有适龄学生15705人(学前幼儿3 3 8 1 人、小学7 5 4 3 人、初中4 7 8 1 人) , 其中, 在县城就读14257人(学前幼儿3059人、小学6830人、初中4368 人)。

完善卫生配套设施,强化就医保障。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建档立卡户100%实现家庭医生签约,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扩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已完成780张床位增设;建成2个街道服务中心、7个卫生服务站并投入使用,新增床位97张, 保障搬迁群众就近就便就医, 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县城”。

完善市政配套设施,满足搬迁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建成3 条主干道、17条小区内部连接道路共19.14公里,县城路网更加完善;完成水厂改扩建,日供水规模4万立方米,可充分保障搬迁群众生产生活用水; 新建垃圾中转站及转运站投入使用,完成污水处理厂改扩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万立方米/日。

完善便民配套设施,保障搬迁群众享有便利可及的公共服务。建设公厕19座,小区内活动广场22个,小区外节点广场5个,农贸市场3个,购物中心5个。实现群众“8个下楼就有”:下楼就有党组织、志愿服务、卫生服务站、学校、活动广场、公交车、扶贫车间、农贸市场,确保搬迁群众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可及。

新城新生活, 新居新梦想。潘利华说, 这么多搬迁户聚集到一起,除了有活干这个“民生之本”,解决“精神塑造难、融入发展难、稳定治理难”也很关键,要下海量的“绣花功夫”。

产业引领奔小康

深耕精准扶贫,强化产业发展。会泽县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会泽县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大产业+ 新主体+新平台+贫困户”的发展思路,一个个带着芬芳泥土气息的产业带动就业故事正在群山峻岭中上演,合奏出一曲曲乡村振兴产业引领奔小康的精彩旋律。

本刊调研组从县城安置点沿着乡村小路驱车两三公里就到了产业扶贫基地,温室大棚层层叠叠,望也望不到边;沟渠里流淌着清澈的河水,不时有小鱼儿跃出水面, 汩汩清流顺着沟渠缓缓地注入各个温室。在不远处的冷链物流园区,工人们正在分拣蔬菜, 各司其职,流水线作业,一片忙碌。

“我每天早晨送完11岁的孩子上学就来这边做工,包装蔬菜, 每个月下来至少有两三千元的收入。如今进了城, 附近很方便就能打零工。钱虽然不多,但可以补贴家用,家庭和工作都可以兼顾。我很满足。”搬迁户吴青莲说,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政府主导的多方面创新帮扶机制如同一股股活水,注入庄稼人的心田,撑起希望之梦,创造新生活。

依托县级平台公司(道成扶贫开发公司)在宝云街道华泥社区建设的集育苗、水培、生产为一体的蔬菜产业扶贫基地,规划总投资2.2亿元,总占地面积10300亩,其中育苗区108亩、水培区160亩、生产区10032亩,主要种植油麦菜、上海青、意大利生菜、黄白等20余个蔬菜品种。冷链物流园区项目总占地面积220亩,规划总投资3.14亿元,主要建设五个中心,即农产品分拣包装中心、加工中心、冷藏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目前, 一期规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冷库3000平方米,配套安装制冷、制冰、预冷等系统设备, 现已部分投入试运行。蔬菜主要运往香港、广东、湖北、河南等地,年产蔬菜14.6万余吨,年产值2.19亿元。整个项目将于20216月全部建成投产,届时将达到30万吨农产品保鲜、冷冻、冷藏、加工、仓储的能力,每天可配送和外运农产品1500吨以上。

李开升介绍,会泽用产业带动就业,力争实现人人有事做。依托“短期靠就业、长期靠产业”的发展思路,全县把提高收入摆在首要位置,确保搬迁群众尽快稳定下来,逐步发展致富。

首先是抓实产业扶持体系化。会泽县采取“一点一策、长短结合”的方式,培育和发展安置区后续产业,健全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三联” 机制,通过契约、分红、股权等合作形式带动群众进入产业链,每户搬迁户至少加入1个经济合作组织,每个安置区至少有1项主导产业。目前,已成立1个县级平台公司、5个服务中心、271个合作社,盘活土地资源建设2个产业园区、4个产业扶贫基地,可提供就业岗位7415个,已带动搬迁群众5247 人依靠基地挣薪金。

“这个项目可提供就业岗位1800余个,将充分吸纳易地搬迁扶贫进城群众到冷链物流产业链上就业,按每人每天工资80元,每年工作200天计算, 每人年均可实现务工收入1.6万元。”李开升说,实施“云品进京(入沪)”工程,引进全国最大的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蔬菜(食用菌)种植,抓住中国工程院挂钩帮扶机遇,切实加大燕麦、荞麦等新品种研发力度,通过土地流转和代种托管等形式盘活“三块地”,发展2万亩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5万亩高产燕麦,1.1万亩花椒、水果、香椿等经济林果,可解决5万人以上就业。

其次是抓实就业帮扶多元化。坚持“以岗定搬、以业定迁”的原则,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站( ) 、窗口, 精准盘清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底数, 建立“一户一档”就业信息档案;在安置点集中开展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通过定向投放岗位、组织外出务工、就近就地就业等方式, 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和专场招聘会,大力组织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动态消除贫困“零就业”家庭;确保有培训意愿和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至少接受1次技能培训并掌握1项职业技能, 有劳动力但不具备外出务工条件的家庭至少有1个公益性岗位覆盖,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家庭至少1人实现就业,力争实现“人人有事做”。

为了让更多搬迁群众就近务工,会泽将珠源绣韵刺绣、残疾人棒球缝制、立诚草莓摘捡初加工、奋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安置点发展。作为劳务输出大县,会泽还把转移就业、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作为贫困群众增收主渠道, 出台2 6 项优惠政策, 在安置区成立102个工作专班, 建立7 个县外就业服务工作站,提供全流程就业服务。按照“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通过“组织化+市场化”的方式,对搬迁劳动力开展全员“点餐式”技能培训,并与省内外39家企业签订用工合作协议,推动劳动力转移成建制、成规模,实现“订单式”外出就业。同时, 开发公益性岗位4889个,引进51家扶贫工厂,开发就业岗位1000余个,确保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目前,县城安置贫困人口劳动力3.34万人,已就业2.47万人,就业率达74%,户均就业1.7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户均1人以上就业的目标。

潘利华说:“ 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坚持力度不减、人员不散、工作不断档、队伍不减弱,加强后续扶持工作组织领导,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投入力度,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三个组织化’转化为搬迁群众脱贫的优势和动力。” 

“易地扶贫搬迁是斩断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穷根’的治本之策。会泽顺应脱贫攻坚, 以城镇集中安置导向,做出了‘引导10万人搬迁进城、再建一个会泽新城’的重大决策, 城镇化安置率达到83.4%。贫困群众实现了从瓦房到楼房、从山区到社区、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生活质量和发展条件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尤其是高质量的教育有效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医疗、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和社区服务便利化有效防止了农村老年生活贫困与精神贫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程郁曾赴会泽实地调研,她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如是说。

在程郁看来,会泽处于乌蒙山腹地,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高寒冷凉、干热河谷和地质灾害频发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过去“ 山腰挪山脚、坎上搬坎下、沟底搬路边” 的做法不能彻底改变环境的约束,返贫风险高;现在产城融合的新城建设,能够实现就近务工就业,人口聚集还创造了新城地摊经济、夜市经济、广场经济等新服务经济形态,吸引了不少原本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回乡创业就业。此外, 创新性地盘活搬迁群众原有承包经营土地、宅基地、集体资产以及扶贫资产, 可以通过土地增减挂钩的资产置换、流转、租赁以及入股等形式增加搬迁群众的资产性收益, 发挥重要的托底保障作用。

“但大型安置社区的后续管理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需加强政策的接续性支持,防范搬迁后生活成本增加、增收不稳定、人群聚集矛盾发生以及地方债务等风险。”程郁提醒。 

“从会泽的情况来看,易地扶贫搬迁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 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多赢。”谭力华在接受本刊调研组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抓好后续扶持发展各项工作, 把工作重心从“搬得出”全面转向“稳得住”“能致富”, 突出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拓展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强化服务保障和社区融入, 创新管理体制和治理体系,“扶上马”再“送一程”,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专题调研组

成员:江宜航 蒋 莹

执笔:蒋 莹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