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政和:“白茶+”生态银行点绿成金促脱贫

0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调研组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是我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是推动中国走向富强的有力支撑。如何让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在脱贫攻坚事业中,如何实现贫困地区全面小康,确保脱贫有实效、可持续,既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更要以绿色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探索一条绿色与扶贫共融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生态扶贫、绿色发展为核心,近年来,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走在全国前列,立足当地特色优势白茶产业,进行以“白茶+”生态银行为代表的创新性探索,不仅为贫困户增收脱贫、县脱贫摘帽做出突出贡献,更为政和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

20204月,福建省委办、省政府办发布公告,明确政和等6个县达到脱贫退出条件,同意其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政和县终于摘掉戴了8年的贫困帽,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如何因地制宜,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 整合多种生产要素,构建新模式,搭建新平台,实现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很多地区共同关注的问题。鉴于此,20208月,《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专题调研组(以下简称“本刊调研组”)走进政和,试图通过对当地“白茶+” 生态银行扶贫模式的具体实践进行深入剖析,为更多地区提供“点绿成金”的参考样板。

以“白茶+”生态银行为抓手,创新扶贫模式

“生态银行”是一个自然资源管理、开发、运营平台,通过对碎片化、分散化的生态资源进行规模化收储、整合、优化,结合发展绿色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引入市场化资金和专业运营商,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运营机制,推动绿色产品和生态服务的资产化,从而打通资源变资产、变资本的通道,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点绿成金的创新之路。

生态银行是福建省南平市委市政府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可循。南平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生态、金融、旅游、农业、林业等专家深入调研,并多次与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专家深入研究,全力推进生态银行建设。政和县的“白茶+”生态银行, 就是其中的重点之一。

“白茶+ ” 生态银行, 将政和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瞄准突出问题, 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成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支撑。

2012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的实施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福建省2 3 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政和县名列其中。

但是, 政和县的贫困状况, 并不是从2012年才开始的。在福建省的各个县中,政和县经济发展各项指标曾长期居于全省末位,被戏称为“省委”(省尾)。从“省尾”到“摘帽”, “白茶+”生态银行在多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而随着新征途的开始,如何巩固脱贫成果,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充足的后劲和持续性,则成为“白茶+”生态银行新时期的新任务。

白茶,是中国六大茶叶品种之一,也是近几年崛起的茶叶新贵,政和白茶更是极有渊源。政和是我国重要的白茶产区,其历史可追溯到唐末宋初,这里除了享有“北苑灵芽天下精”的美誉,更因白茶而得名。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 年),权臣蔡京将关隶所产白茶呈给宋徽宗品尝。徽宗喝后龙颜大悦,将年号“政和”赐给关隶。关隶自此改名为政和并沿用至今,政和也因此成为中国唯一因茶而得名的县。

政和白茶享誉天下,源于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政和县位于福建省北部闽浙交界处, 鹫峰山脉横贯县境东部, 境内山地广布、峰峦起伏,地形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全县平均海拔在800米左右,最高峰1300多米,构成了华东地区独特的高山平原二元地理气候。如此地理气候特点,极适合白茶的生长,到2019年,全县茶园总面积已达11万亩,年产量1.5万吨,其中白茶9200吨, “ 政和白茶” 品牌价值高达46.17亿元。白茶成为政和县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政和白茶在政和县已经形成巨大规模,而且毫无疑问是政和对外传播的靓丽名片。除了白茶,政和还有蕴藏丰富的大片竹林, 其竹产品在产业规模、产值以及外界名气上,甚至还要强过政和白茶。政和还拥有“中国锥栗之乡”“中国楠木之乡”的称号,其地产的高山蔬菜也名声在外,已经在周边地区打开市场。

除了优质农产品,政和更不缺乏自然人文景观。境内的鹫峰山脉属于武夷山余脉,自然景观秀丽,拥有佛子山国家地质公园、洞宫山等风景名胜区。洞宫山是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二十七福地,可见政和的自然人文之秀。政和还是历史上战乱时期汉民族的南迁之路和目的地之一,保留有大量的古民厝和传统文化村落。杨源乡的四平戏,被称为中国戏曲“活化石”,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政和县还是朱熹的孕育地,朱熹的父亲朱松曾当过政和县令,朱熹祖父母的墓地,至今仍在政和。政和境内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朱熹的足迹。

如何将以白茶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充分利用,通过何种运作机制让资源变资本,从而使政和不仅切实脱贫, 而且走上健康、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政和人开始了以“白茶+”生态银行为切入点的全面探索。

“ 白茶+ ” 生态银行的实践,始于2017年底南平市提出的生态银行概念与机制。这一机制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 的模式, 对辖区内的生态资源所有者权益进行资本化运作, 通过集中政和生态资源资产,提质增信并与绿色产业实现顺畅对接,推进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政和县结合实际情况,有意识地丰富、拓展了生态银行的内涵与外延,打造出适合当地的发展模式,这就是“白茶+”生态银行模式。

政和拥有白茶11万亩,在年产值以及农民收入等方面,白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盘活白茶产业,也就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县域经济,为全县脱贫和经济社会发展,找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通过开展“ 白茶+ ” 生态银行试点工作,将零散的茶山通过转让、租赁、托管等形式收储集中,实施项目建设、生态修复、规范管理等整合提升, 进而引入社会资本和市场化融资,实现自然资产提质增效。

按照总体设计,“白茶+”生态银行的运作主要通过GIS一张图,摸清底数,依托于“1234” 机制,使“白茶+”生态银行的运作形成完整的闭环,从而实现高效、安全运营。

20207月前,“白茶+” 生态银行通过转让、租赁、托管、入股合作等形式集中流转茶山1.9万亩,其中包括2370户贫困户的6950亩茶山。建成茶叶扶贫基地11个,对接了隆合茶业、云根茶业、大与茶业等企业,统一管理茶山,统一收购茶青,改变了贫困户“单打独斗”的局面,茶叶品质得到提高,茶青价格平均增长15%,贫困户户均增收1.6万元。同时, 设立风险基金2000万元,撬动银行授信贷款1亿元,县农业担保公司为“白茶+”产业实体企业、农民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创新“茶山贷”“流水贷”等金融产品,贷款利率低于平均水平。已办理涉茶担保业务132笔,发放贷款2216万元,其中企业贷款16610万元,农民贷款1161606 万元,有效地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目前,正在筹措政和白茶仓单质押贷,通过供应链金融的导入,用仓单质押的模式,为入仓货品进行仓单质押, 为茶企的存货迅速套现,解决茶企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助力茶企发展壮大。

依托“白茶+”生态银行, 政和县还同步开发了耕地、林地、古厝等资源, 融合了旅游、文化、电商等产业协同发展,共帮助1787户贫困户就业,年均增收2万余元。

为了使“白茶+”生态银行规模化,20205月,由政和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注资1000万元,成立政和县白茶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既是一个流转平台,也是一个经营实体。

政和还组织了专班,对村与茶企逐个走访、摸底、调研,并将信息绘制到GIS系统上, 以一张图的形式呈现出来,精确到每个乡镇、每个村的每一亩茶山,包括茶园的品种、权属和流转情况等。通过“户户知,村村通”,整理出一套清晰的台账。截至目前, 共流转19220亩茶山到县“白茶+”生态银行,这些茶山很多长期荒废、无人管理,正好结合生态银行工作,一次性把这些闲散的茶山资源收回,使分散的茶山资源集中化、规模化, 便于统一管理。这样一来,把提升茶山土地质量、维护茶园生态平衡“一盘棋”运作,将进一步实现“白茶+”生态银行数据资源的一体化。

“白茶+”生态银行调动整合资源,实现利益共赢

在“白茶+”生态银行的灵活机制下,县内各种资源被充分调动整合,实现了参与主体的利益共赢。

本刊调研组一行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个案例:富美、东山均为星溪乡下辖村,两村相距仅6公里。其中富美村茶山8000亩,但资源分散,茶叶种植品种单一,茶青价格低, 而东山村生态资源较为匮乏、旅游资源丰富。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茶山资源,借助南平市首创“生态银行”模式,富美、东山实现资源互补,结成利益联盟。

通过福州政和商会“回归工程”座谈会,并经政和县政府招商引资,两个村在20193月成功引入了飞鹄茶业公司。富美村首先将茶山300亩集体流转给政和县“白茶+”生态银行进行收储,“白茶+”生态银行通过对收储的茶山进行市场化统筹运作,以每亩每年400 元流转给飞鹄茶业公司,县政府则给予村集体每亩流转补助50元的优惠政策。

茶山集中流转给飞鹄茶业公司后,该公司一方面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使用农药、控减施肥量,确保农残达标、提升茶叶品质,通过现代农业技术手段建设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另一方面,在东山村建设茶叶生产基地和白茶体验坊,依托东山村“云谷鹊桥”旅游项目、欣欣花园家庭农场、民宿、农家乐等已有旅游资源带来的人流量,让更多人看到透明化、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的生产流程,促进了茶叶产品销售。

2019年,飞鹄茶业公司仅白茶体验馆就增收3万元;富美村村集体收入1 5 万元, 翻了一番; 东山村村集体收入18万元,增长了260%;通过茶山流转, 实现茶青统购统销,更好的品质让富美村的茶青价格普遍高于市场价,茶农的收入得到了保证,户均增收1200元。

富美、东山两村的“白茶+” 生态银行实践,使得分散的茶山资源集中化、规模化,实现村集体、茶农、公司的三方共赢。

在生态银行的发展理念下, “公司+农户”老模式已经脱胎换骨,有了崭新内涵,互相成就。东涧村的探索就典型反映了这一点。

东涧村位于铁山镇西大门,有茶山240亩。多年来, 东涧村茶山一直分散在农户手里,茶园管理不规范、茶山土壤贫瘠、农药喷洒无人监管; 茶叶销售不集中,都是以茶青出售,没有固定的市场,也无法产生品牌效应。

“ 白茶+ ” 生态银行成立后,为了充分利用分散、碎片化的茶山资源,首先委托东涧村集体从村民手中流转茶山和土地共220亩。通过统一划片、统一管理,提升茶山土地质量、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将东涧村分散的茶山提升成优质生态茶园。

之后,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福建省隆合茶业有限公司,“白茶+”生态银行将提升后的220亩茶山流转给该公司运营,并在东涧村设立总部。其中200亩茶山作为隆合公司的生态茶园基地,20亩土地作为产业基地,打造包含茶叶博物馆、学茶中心、茶书房、多媒体教室、国学堂、茶养山房、茶生活餐厅、紫芽精舍等多个功能区的大型茶文化传播和休闲农业观光基地——隆合茶书院。

同时,“白茶+”生态银行以村集体的基础工程、旅游配套等设施,与隆合公司签订协议,出让股份5%给村集体,农户也以每亩茶山1股的方式进行分股,占股5%2019年,隆合公司反补村集体5万元,且县政府给予村集体每亩流转补助50 元的优惠政策,村民也获得隆合公司利润分红,人均收入达1.5万元,同比增加14%

隆合公司通过流转的优质茶山,继续坚持“严守传统,坚持标准”的发展理念,先后通过了国家有机认证、ISO9001ISO2200以及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并被有关机构评选为“中国白茶十强企业”“放心茶企业”。东涧村也依托隆合公司,开展“白茶+”旅游项目,荣获“南平市五星级美丽乡村”称号。

“生态银行”模式,不仅让东涧村茶产业焕发了新的生机,也让隆合公司从单纯的茶企,转变成一个集文旅、产学研发展于一体的企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升级之路。

为了打通“白茶+”生态银行的终端市场,政和县引进了中国供销集团,建设中国白茶城。白茶城将以白茶交易为核心,建成集茶叶展示交易、检测认证、仓储、物流、期货拍卖、金融服务、白茶价格指数发布等八大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全国白茶集散中心。

政和县还与中电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 引进国家级茶叶检测认证中心——“中国茶叶研究院”落户政和,通过建立白茶高效生产管理体系研发、白茶智慧化生产加工体系研发、白茶现代营销体系研发等内容,让政和白茶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白茶+”生态银行模式推广,赋能特色农业

“白茶+”生态银行模式的成功经验,在政和获得更大范围的推广,效益同样显著。政和县特色农业的发展,就是一个范例。如今除了白茶,特色农业也成为政和的代表性产业。杨源乡桃洋村的“吊瓜生态银行”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桃洋村位于政和县东南部、杨源乡中北部,全村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3651287 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49 人。长期以来,桃洋村常住人口少、农业发展模式单一,耕地资源闲置、缺少主导产业,村集体收入无固定来源。

引入“白茶+”生态银行模式之后,桃洋村一举解决了土地资源富足,但多数闲置、低效等突出问题。村集体先是从村民手中流转无人耕作的荒废农田150余亩,交由县“白茶+” 生态银行收储及整合规划。县“白茶+”生态银行则将整合后的土地,以每亩每年350元流转至桃洋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吊瓜产业,同时给予村集体每亩流转补助50元的优惠政策。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桃洋村的吊瓜种植已近500亩,成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重要来源, 也辐射带动了周边行政村,逐步形成了“小吊瓜”带动“大发展”的良好趋势。目前,村里已有三家专业合作社,参与吊瓜产业的村民80余人。2019 年,仅种植吊瓜,桃洋村集体就收入近20万元,带动8户贫困户增收。

相同的案例也发生在富坂村。富坂村地处政和县东南部,是杨源乡6个贫困村之一,下辖3个自然村,共205680人。

为充分利用该村土地平坦、土壤肥沃的优势,盘活闲置的生态资产,富坂村通过“白茶+”生态银行,在全乡率先推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 通过集中流转、功能划分、分片使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 的模式,村集体共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1020亩交由县“ 白茶+”生态银行收储及整合规划,县“白茶+”生态银行将整合后的土地以每亩每年350元出租给政和县富坂农业专业合作社集中经营。

合作社对流转的土地进行整合后,建设了高山茭白基地900亩,休耕轮种七叶一枝花、黄芪、烟叶、高山反季节蔬菜80 亩,淡水养殖40亩,年产值超过500万元。富坂村因茭白产业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2019年,富坂村集体收入从2017年的1.9万元增长至14.39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万元,同比增长18%。通过整村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产业,变劣势为优势,富坂村实现了从“空壳村”到“富裕村”的蜕变,走出了一条高山区贫困村摘帽致富的新路。

“白茶+”生态银行辐射周边,激活康养旅游产业

“白茶+”生态银行的创新不仅改变了政和农业发展的面貌,其运营模式还辐射到第三产业,带动了当地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

政和县地处闽浙交界处的山区,自然景色优美、气候温和、人文历史深厚,有丰富的康养旅游资源。但是资源要想变为发展的资本,需要一个切合地方实际的发力点。对于政和县来说,“白茶+”生态银行就是这样的发力点。

念山村和东山村位于政和县城附近,有区位优势,加之自身资源较好,发展康养旅游产业有不少先天优越条件。

两村都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村落。当年黄巢起义军入闽后就在念山安营扎寨,两村有包括古寺、古亭、古碑、古井、古树林等古遗址15处,村庄整体风貌完好,民居多以清末、民国和解放初期的土墙黑瓦样式为主。念山拥有华东地区线条最美、规模最壮观的梯田,因其千年的历史、千层的阶梯、千亩的面积而有“三千梯田”之美称;且是国家级生态村,两村的山地总面积2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84.4%; 土地总面积2.3万余亩,其中耕地2505亩,闲置耕地700亩。但两村的土地资源分散、产业单一、生产条件差、村集体经济薄弱。

“白茶+”生态银行给了念山与东山两“山”村脱胎换骨的契机。为了充分利用两村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当地借助“生态银行”模式对两“山” 村进行实践探索,把前端、中端、后端三个端口打通,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

前端包括对两“山”村共523户村民的自然资源情况进行摸底确权,明确1600亩梯田、3800亩茶山、5900亩竹林所属; 邀请村民共同参与资源定价, 确定流转方式与定价方案;确定股权结构并将零散资源进行整合提升。中端包括引入农担公司提供低息贷款,通过“村银共建”,由县农业银行等为农户提供贷款“绿色通道”; 推行“一品一码”追溯管理, 实现从产品到食品的全过程可追溯管理;建立“物联网+农业” 平台,实时共享农产品生长环境与过程。后端包括对茶产业、生态农业与休闲旅游等产业进行招商。

生态银行的两“山”村实践是南平市生态银行“ 政府搭台、农户参与、市场运作、企业主体”模式的具体实现,成效明显。2019年,旅游公司运营收入60余万元,村集体获得公司分红6万元与县政府补助4.8万元。村民获得梯田300/ 亩、茶山200/亩的租金与60 /股的利润分红,在旅游公司务工的村民获得务工收入共计30万元,经营民宿、农家乐获得收入共计68万元,通过销售政和白茶、锥栗、酸枣糕等农特产品收入共计90万元,实现收入多元化。农户年人均收入达到2.6万元,同比增长20%

不仅是念山村和东山村, “白茶+”生态银行模式在旅游康养行业的成功还在于,不少地处偏僻、看上去发展条件并不好的村子,依托“白茶+”生态银行后来居上,将康养旅游做得有声有色。外屯乡的稠岭村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稠岭村地处政和县东部, 整个村子建于鹫峰山脉之上, 交通条件差, 距离县城30公里,以前几乎没有知名度。村里产业发展也较为落后,只有传统的毛竹、茶叶、锥栗等。

而随着“白茶+”生态银行模式实施,稠岭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政和县“白茶+”生态银行将稠岭村流转的400亩土地进行收储并整合提升后,以每亩每年400元流转给天村稠岭文旅产业有限公司。

文旅产业公司则将山、林、田整合成一片天然生态农场。一方面,通过物联网数字科技, 实现农作物生产全过程跟踪观测,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定制生态农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逐步完善村民广场、生态停车场、观景平台、旅游步栈道、房屋立面改造、巷道改造、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在村集体和旅游公司的帮助下,村民开办了“稠岭素食” 农家乐4家,每家农家乐年增收3.5万元。还积极发展“ 回归”经济,2019年引进由乡贤打造的民宿1家,种植玉米20 亩、水蜜桃20亩、樱花5亩、黄花菜40亩。因为旅游资源丰富,201 9 年稠岭村被列入政和县级生态宜居“乡村振兴示范村”,还被评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2019年实现村集体增收15 万余元,村民人均年收入1.1万元,村级年总收入1548.6万元。

在此基础上,2020年稠岭村利用“生态银行+文旅”的模式,进一步盘活村内闲置的自然生态资源,通过第三方平台—— “兴乡里”平台集中输出,把稠岭的资源“放出去”,从而达到“走进来”的效果,凭借村企合作,积极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态旅游发展之路,让原先的“愁岭”变成现在的“天村”。

从扶贫、脱贫的角度来说,目前政和全县40个贫困村已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17946458人也已全部脱贫, 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成功“摘帽”。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脱贫攻坚相关机制措施的保障,应该说,“白茶+”生态银行模式发挥了巨大作用。

总体看来,“ 白茶+ ” 生态银行模式既是一种扶贫模式, 也是一种产业发展模式、生态发展模式。以发挥自身优势、找准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力点和发展模式,通过灵活机制、产业融合、打响品牌等措施,实现生态增绿、产业融合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 多赢” , 政和县的“ 白茶+ ” 生态银行做出了可贵的、值得借鉴的探索。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

全面小康·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专题调研组

成员:江宜航 徐 冰

执笔:徐 冰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