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兴文:八年筑就扶贫路,牡丹花开王坪村

0

 

本刊记者 刘长杰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8年前老百姓有句顺口溜儿:“临夏要脱贫,关键看王坪。”今天,游客到王坪“遥看雪山之美,近享田园风光” 之后, 都会发出这样感慨: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河州。” 

临夏古称河州,是深度贫困“三区三州”中的三州之一。而临夏市枹罕镇王坪村,是该市唯一的山区村, 海拔2130 米,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零散薄弱,群众生活困顿,2013年贫困发生率高达64.2%

20129月,45岁的马兴文被临夏市人社局派至王坪驻村扶贫,没想到, 这一驻就是8 年。这8 年中, 他与全村252 户村民同甘共苦, 见证了王坪于201712月实现整村脱贫,也见证了村民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2495元提高到2019年的7721元。

如今,53岁的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马兴文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个机关干部, 倒像一个地道的农民汉子。他说, 驻村工作必须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全心全意投入。只有融入其中, 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只有拿出真心,才能换来老百姓的真情;只有亮出实绩,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支持。

上坡路,行稳致远

在大夏河左岸,从川道的江牌村到山上的王坪村,距离只有0 . 7 公里, 海拔却直升200 多米。在新修、拓宽以前, 去王坪那段不足0.4公里的黄土坡路, 竟有五道弯。2012 9月,马兴文沿着这条“雨天泥泞上不去, 雪天结冰下不来”的上坡路,第一次走进了王坪村。

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形成了临夏地狭人稠的特殊状况。这里是全国人口高密度县市之一, 全市农民人均耕地只有0 . 3 亩, 农业结构单一,收益水平低;境内没有大型矿产资源,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

临夏市大部分贫困人口分布在城区周围的四个镇, 属于一种特殊的“ 郊区型” 贫困。城区周边分布着20个贫困村,有59432.54万的贫困人口。这20个贫困村大多分布于全市的边角位置,市区西南的枹罕镇就有8个贫困村,共有贫困户249710590人。而在枹罕, 王坪又是贫困程度最深的村。

2 0 1 2 年的冬天来得比较早,一场大雪把王坪裹得严严实实,村外白雪覆盖很寂静, 村内却很热闹。马巧峰、马兴文、马滨等6 名驻村工作队队员, 分两组挨家挨户调查, 有时他们坐在李家的热炕上, 有时围坐在张家的火炉旁。他们越调查越有干劲, 群众也越来越相信他们, 掏心窝、交家底, 从早晨到下午,又到掌灯时分,越谈越动情,越谈越亲切,寂静的村庄充满了浓浓的暖意。

王坪辖6个自然村,9个合作社,共2521153人,常住人口1117人,农业户籍人口1157 人。该村平均海拔2130米,近几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年日照时间220天;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无霜期125天。土地4455 亩,其中耕地2280亩,人均耕地面积1.96亩,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草地面积900 亩,其他土地面积155亩;林地面积共1120亩,主要的林木资源有生态林、经济林,品目有松树、柳树、榆树、杏树、花椒树等。

201323日,腊月廿三,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临夏州,在东乡县布楞沟村看望群众时, 他要求当地党委政府:“要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并鼓励乡亲们发扬自立自强精神,找准发展路子, 苦干实干,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早日改变贫困面貌。

总书记的话,让临夏人民深受鼓舞。然而激动过后,马兴文的心依旧沉重——截至2013 年底,王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仍然有17371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64.2%……一组组的数字像一块块的石头,压在工作队每个成员的心头。日子一天天过去,帮扶干部丝毫不敢懈怠,他们吃在村委会,住在村委会,走遍家家户户,山间的小路上留下了串串脚印。

“要想富,先修路。”工作队认为,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致富奔小康,改善王坪的基础设施,都是首当其冲。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摸底调查、协商讨论后,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各方支持,2014 年后的两年,王坪累计投入近300万元,实施了硬化村内道路35条计4.74公里,硬化文化广场3亩,安装路灯90盏等项目。此后,协调完成电力提灌改造工程,解决了旱塬农田灌溉问题;又引进900亩啤特果树苗种植项目。

2016年,马兴文被任命为驻村工作队队长;201710月, 开始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至今。

马兴文刚到村里时,村民对他的到来并不理解,“一直呆在城里的干部哪里懂庄稼人的事哩。”可村民慢慢发现, 马兴文和他们想象的不一样, “庄稼一年的收成他知道,养牛养羊的技巧他知道,谁家啥情况、日子过得咋样他也知道。”乡亲们从此接纳了这个朴实能干的城里人,也认同了这个厚道正直的驻村干部。

马兴文说,在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近几年王坪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2200多万元,涉及工程11个,包括实施了电力提灌改造工程、渠道衬砌11.3公里、水源地设施改造、6公里社户道路硬化、盘山路拓宽改造2.2公里、自然村中心路拓宽改造1.7 公里、村内盘山路安全防护500 米、全村亮化工程太阳能路灯架设119盏、便民超市等项目, 修建文化广场一处。

在环境整治提升方面,近几年共争取到专项资金300多万元,主要实施了千村美丽项目和人居环境改造、庭院改造提升扶贫项目。

环境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拆旧建新、危房改造。从精准识别到上报计划,每一户马兴文都不止一次家访过。中庄社的王尕虎,家里有3口人,儿子王六成因为家里困难39岁都没有结婚。老两口在家种地, 王六成平时打点零工,收入微薄。全家住在修建了40多年的土坯房里,老屋年久失修,下雨天总漏雨。2017年,经逐级上报和核查,王尕虎被列为精准扶贫户危房改造对象,经过60多天的紧张施工,终于圆了住房梦。随后,在工作队的协调下,王六成经劳务输转到厦门打工,收入稳定,家庭条件大有改善,婚事也有了眉目。

在王坪,像王尕虎这样的危房改造户共有70户。2014 年补助27户,2015年补助26 户,2016年、2017年、2018年各补助4户,2019年补助5户。截至2020年,危房改造户数彻底归零。

与此同时,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的另一个重点也徐徐展开。结合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上级要求拆除违章和废弃建筑,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巷道院落整齐干净。为了这一目标, 20197月马兴文就开始带领帮扶队员对村里的违章建筑物进行拆除。当时不少村民疑虑重重,“我拆了,人家不拆,我不是吃亏了?”观望气氛浓重, “说了这么多年,外面的人来了就能解决?” 

“来到村里,老百姓就是我的亲人,我的工作就是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马兴文挨家逐户做思想工作。村民杜和平年初刚建起一座车库,打算给儿子娶媳妇停车用。马兴文真心实意地劝道:“虽然你这是新房,但也要和旧房一起拆除, 全村人都看着呢。不过我保证,村里会统一规划停车位, 帮你们解决停车问题。” 

经过马兴文的耐心讲解, 杜和平主动拆除了自家违建物。村民一看“都是一碗水端平”,也由“钉子户”转变为拆违“带头户”。特别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废弃猪圈,既有碍观瞻,又杂草丛生、蚊蝇滋生,统一拆除、重振规模养殖小区实施集中养殖后,村容村貌彻底改善,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2019年,随着投资1640余万元的王坪村主干道拓宽修建工程完工,五道弯的上山路从此变成了三道弯,王坪到市区的旅游公交专线也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开通运行。借势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王坪先后开办了旅游农家乐19家。

2020年,工作队结合咀头、尕庄两社的拆旧排危工作,争取到乡村提升项目资金300万元。用这笔资金,两社修建了中心花坛, 并在适度超前规划的基础上建设了停车位、廊道、人行步道、亭子等旅游基础设施。

“一个老建筑可以延续使用几百年,那公共设施的建设同样也要有着眼于未来的考虑, 这样才能支撑未来的乡村振兴战略。”在马兴文看来,建设幸福美好的新农村,绝不能故步自封。有鉴于此,他协调社会各帮扶力量,为村小学学生提供书包和相关生活物品,为孤寡老人和单亲家庭送去基本生活用品,为生活困难的家庭提供米、面、油、锅灶等生活必需品;经过多方奔走协调, 王坪村小增设了附属幼儿园, 有效地解决了3-6岁幼儿入园难问题;协调多方资金,修建了占地5亩、投资百万的村文化广场、停车场、第一座水冲式厕所及牡丹园栈道、吊桥等工程,为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夯实基础。

现在,王坪有村级保洁员7 名,护林员2名,草管员2名。保洁员工资为18000/年,护林员工资为8000/年,草管员工资为6000/年。这些公益岗位的就业者均来自贫困家庭。在生态环境方面,王坪近年来植物树木生长茂盛,没有乱砍乱伐现象;村内乱堆乱放现象减少了,通过每周五下午开展的全村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 村户环境卫生不断提升;配合土炕改造和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

始于2013年的王坪脱贫攻坚战,通过人口动态管理,5年来累计脱贫167718人,2018年底剩余423人,贫困发生率为1.97%;在巩固脱贫成效的基础上,2019年再脱贫15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55%;截至目前,完成全面脱贫。

因为工作成绩突出,2016 年,马兴文获临夏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道德扶贫先进个人”称号。2018年,获临夏州“脱贫攻坚先进帮扶工作者” 称号。

脱贫路,攻坚克难

王坪是临夏市最偏僻、最贫困的村。脱贫攻坚战的限期打赢,让这个发展相对滞后的山村走到前台。

贫困群众是脱贫攻坚的对象和主体。如果主体意识不强, 就会严重制约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也是中央提出“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心”的深层原因。

在临夏市建档立卡数据中, 绝大部分贫困户致贫返贫,不仅仅是因病、因学、因灾、缺劳力,更深层次的根源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思想落后、不思进取。这些家庭若因“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家庭不和、子女不孝”等“失德”原因造成贫困,即便给钱给物、扶持项目,也没办法落地,发挥不了扶贫作用。相对于物质贫穷,“精神贫穷”更难治愈。如果遇上“不怕穷”的贫困群众, 就算国家投入再多的财力、扶贫干部耗费再多的精力也起不了根本性作用。临夏市在2015年初,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关键问题,通过分析和梳理种种“失德”致贫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德扶贫” 的理念,进而制定出精准帮扶措施。

泉湾社马法土麦在扶贫开始阶段,整天喊着要低保、要五保,“等靠要”思想极为突出。马兴文入户了解后,发现老夫妻两人有劳动能力,于是先后尝试让他们养鸡、养牛、养驴,但成效都不明显。后来分析其家靠近草山,养殖成本低,养羊难度不大,就先免费提供小尾寒羊5只试养,一年后又转为养殖陶赛特羊,经过两年放养,现在羊群已发展到50 余只,每年出售15只左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208月,马法土麦一家建起温室养殖大棚,并改建6间瓦房,再也不提低保、五保的事。在她的带动下,泉湾社其他群众纷纷搞起了养殖。

“这是帮扶工作中最有成效的一家。”马兴文说,根据实际情况为他们制定帮扶政策, 就像找准病根再开药,效果事半功倍。

建档立卡户陈洒力,2015年因为儿子车祸被截肢,一家人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帮扶干部上门也被其以“不相信村干部”为由拒之门外。通过一轮又一轮的谈心和研讨,工作队除了为其争取优惠政策外,又为其争取扶贫鸡和扶贫羊,还有扶贫贷款,支持其搞养殖。经过几年的积累,陈洒力的儿子重新“站”了起来,通过做家政服务能挣钱了,儿媳妇通过在旅游季摆杂货摊也能赚钱了,一家人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重要的是一家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在实践工作中,马兴文深刻地感受到,脱贫攻坚不能光靠干部唱独角戏,要提振贫困群众的精气神,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树立起脱贫奔小康的信心。

脱贫后的陈洒力感慨道: “马书记他们是真心为我们着想!”这个曾经对帮扶工作抵触不配合的倔强汉子,在实现了由贫困户变成致富带头人的华丽转身后,郑重地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他说, “我请求入党。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跟党员干部一起去帮助更多的人!” 

从过去对好日子不敢信、不敢想、不敢干,到现在对未来信心满满、致富决心大、干事劲头足,马兴文认为,除了精准帮扶举措,关键还在于坚持走脱贫攻坚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之路,让贫困群众不仅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从精神贫困中“站起来”。

在王坪,截至20209月, 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入社群众已达69户, 其中贫困户有44 户。通过几年的发展,互助社累计放款179438万元,还款144337万元,还款率在98%以上。累计参加养殖、电焊、家政、挖掘机培训的有167334 人,培训后对口就业的有285人。村民在本地务工的有96人,劳务输转310人,在外主要从事水暖管件安装、工程建筑、室内装潢、商铺经营等工作。

要想富口袋,就要先富脑袋。在培养带头人和“雨露计划”方面,王坪选定创业致富带头人4名,分别从事养殖、种植、农机行业,已经参与种、养殖培训和带头人培训,并带动了86户贫困户脱贫。

“公正地说,工作队自进村扶贫以来,成绩很大。今天的王坪村与过去相比,天上地下。” 村民杜新云说,他的儿子就是受益者之一。在马兴文的推荐下,他的儿子接受培训后学会驾驶挖掘机,现在每月工资可达5000元左右,一年务工8个月,一家三口实现稳定脱贫。

“马书记帮人,能帮到你的心坎儿里。”76岁的杜新云说。

马兴文“真诚为民解忧,以真心换真心”的工作特点,让人感受颇深。

马海非索是一级智力残疾的建档立卡户,属于村里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马海非索原来与老母亲住在一起,母亲过世后,生活无法自理的她生存成了问题。马兴文四处奔走,希望能把马海非索送到本地福利院,无奈福利院不接受无生活自理能力的人。为了培养马海非索的自理能力,马兴文将她送到兰州康复医院。半年后,医院传来消息说她有起色,自己能到食堂打饭,能简单照顾自己。马兴文听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很快把她接回临夏,办好入住福利院的手续, 让这个无依无靠的人得到一个好的归宿。

郭莲梅老人有4个女儿,均已外嫁,平时孤身一人住在村里。马兴文格外关注这位独居老人,时常去看望她,听听老人有什么实际困难。老人生病住院期间, 马兴文和其他驻村队员承担起“ 临时儿女” 的责任, 制订了轮岗陪护计划, 后来又将老人送往市福利院接受更好的照料。那以后,马兴文只要有空就会去福利院看望老人,并自掏腰包给她买营养品。

感动于村委会的悉心照顾, 郭莲梅在20192月弥留之际, 公开将全部遗产交由村委会处理。老人过世后,村委会婉拒了这笔遗产,按惯例仍交由老人的亲属继承处理。如今老人已离世20几个月,但她那句“共产党好,共产党派来的干部比亲人好”,至今仍然让马兴文动容:“老人能把我们当亲人,这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我们感到,无论扶贫工作有多难, 我们的付出都值得。” 

致富路,越走越宽

种植结构单一,农作物产量又低,过去的王坪,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驻村第一年, 马兴文曾算过一笔账,种植小麦或玉米,一亩地一年收益不会超过1000元。站在泛黄的麦田里,望着“白首”的太子山,马兴文一声叹息:王坪人均耕地这么少,靠工业致富, 缺人少水;靠土地脱贫,路在何方? 

在村里走访时,他发现家家户户都种牡丹。一家几辈人接续培育,村里有几株牡丹竟超过百年。冬雪消融悄然吐绿, 花开时节满院飘香。反复考量之后, 马兴文决定打“ 牡丹牌”,于是带着村里的同志外出考察牡丹产业,后来干脆请临夏州农业学校的专家来村里“把脉”。专家告诉他:“你们这的气候、土壤,适合种植牡丹。” 

河州,是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地之一。自从第一粒牡丹种子撒落在这里,这块土地就与牡丹结下不解之缘。临夏人偏爱牡丹,有诗为证:“家家庭院植牡丹,户户中堂绘天香。”考古发现,800多年前牡丹就已深入当地人的生活,并留下许多和牡丹相关的文化遗存,其中之一就是花开时节、河州人有闻香推门而入赏牡丹的习俗。如今,紫斑牡丹与花儿艺术、八坊民居、砖雕彩绘、雕刻葫芦、特色美食文化一道,成为临夏市一张亮丽的名片。

牡丹被喻为“百花之王”, 它玉笑珠香,冠绝群芳,寓意富贵吉祥,自古以来就被誉为国民之花。而临夏的紫斑牡丹,就是其中重要一脉。有着“小洛阳”美誉的临夏,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紫斑牡丹则因其花瓣基部有明显色斑而得名。在众多吟咏河州牡丹的诗作中, 以出生于甘肃临洮的清代著名诗人吴镇那句“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 最为著名。

有栽培的历史,有满庭芳的现实,再加上专家的肯定, 马兴文决定拉着王坪的老乡们一起吃“生态旅游”这碗饭。2013年,临夏州紫斑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何生宏受邀到访王坪;2014年,何生宏的牡丹开发公司落地王坪,并开始种植牡丹;2016年,村企联手推动的紫斑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合作社成立伊始,马兴文就动员57户社员把227亩土地流转给公司种植牡丹。随后,他请市劳务办帮忙安排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到福建、青海和西藏务工, 每人每月平均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而那些不能外出务工的老人、妇女、贫困户成员等, 则被安排到公司打工,一天可获报酬70元。

贫困户张居儿一家三口过去就靠着种地吃饭。2012年,张居儿患上肝病,医药费一年就花了12万元,家庭陷入深度贫困。2014年,他开始接触牡丹种植,现在他负责合作社170多亩牡丹园的日常管护工作。脱贫后的张居儿尝试在自家地里种牡丹,他这样计算未来的致富之路:现在种牡丹,5年后出苗子,一亩地的苗子可以卖到10万元,扣除籽种、人工、土肥等成本,也有六七万元的利润,而且还不愁销路,都是合作社统一收购;再加上在合作社打工每月1200元的收入,未来家里每年的收入都很可观。

牡丹种植合作社成立至今, 已吸引入社成员达1 0 4 户, 其中精准扶贫户4 6 户。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等方式,动员引导贫困户参与牡丹产业发展,土地流转每年每亩保底收益8001000元;合作社平均每天用工15人左右,优先吸收贫困户务工,年累计用工3000人次以上,2017年以来在王坪发放工资的额度每年可达35万元以上,极大地推动了贫困妇女就近就业的问题。2019 年,合作社务工人员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

“ 现在不仅我喜欢种牡丹,在合作社里打工的人都喜欢。”张居儿说,他已经掌握了修剪、采花、采籽等技术, 甚至还带动其他村民一起种植牡丹。

经过不断的摸索,王坪逐渐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还与牡丹开发公司合作,进行订单式生产。

一朵牡丹花,引来天下客。“牡丹热”不仅拉动了城乡群众的小生计,推动着精准脱贫富民产业的不断壮大,还激活了临夏市的旅游业,为全市乃至全州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临夏市打造“一村一品”、发展特色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政策的推动下,随着一年一度“河州牡丹文化月”活动的举办, 三十里牡丹长廊,花如海、车如龙、人如潮,临夏市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

而随着牡丹基地的迅速做大,在临夏州的牡丹经济中, 王坪正逐渐取得领先优势,“河州牡丹第一村”的名号也渐渐叫响。马兴文说:“5月初牡丹开放,接下来会有芍药、虞美人、油菜花陆续开放。我们要用组合式的美景,把王坪打造成乡村旅游的示范地。” 

一进五月,赏花游客纷至沓来。清风绿树,阳光明媚, 唯美的王坪犹如诗画。站在村口放眼望去,牡丹与芍药相间遍地,风姿绰约;走入其间, 花香四溢,让人陶醉。在游客的眼中,到王坪赏牡丹不同于去市区公园,也不同于在大夏河谷,从王坪高地极目远眺, 太子山顶白雪皑皑,山腰处白石生辉, 再看周围的蓝天白云、群峰起伏、山峦秀色、绿树繁花,宛如一幅山水画,让人顿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感。

赶在旅游季,路边的小贩一早就支起了摊儿,叫卖的声音格外嘹亮:“酿皮子哎,酿皮子!”园内园外游人如织,游客们兴致勃勃地拍照、游玩, 还有书画爱好者在花田里的凉亭摆上桌子、架上画板,在沁人心脾的芬芳中用书画的形式描绘着牡丹的高雅、富贵…… 

从古至今,牡丹画作上的题款多为“花开富贵”,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然而当1 4 亿中国人满怀豪情地走进小康社会的新时代,花开富贵不再是一种精神寄托,而是一个事实——牡丹产业链有着强大的带动作用和创富能力。

牡丹浑身都是宝,花可观赏,根可医病,籽可榨油,具有显著的商业价值。几年下来,王坪的牡丹花海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景, 公司的牡丹茶和牡丹精油系列产品也打开了销路。相关产品的深度开发,凸显了高原牡丹特有的优势; 而旅游价值的综合塑造,让王坪以创新的姿态推动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王坪成功脱贫,成绩的确显著。但我们的旅游业仍处于非常初级的发展阶段,也是不争之实。”马兴文举例说, 2019年牡丹节,青海等外地游客前来游玩,到了饭口,却四处找不到能吃饭休闲的地方。这件事让马兴文产生建休闲苑的想法,他和帮扶队员商量后决定,让本村人优先投资,后来村民怕赔钱没人敢投,他只好发动身边的人脉, 筹集7 0多万元资金,在一片烂草滩上建成了集餐饮、休闲娱乐、文化沙龙为一体的王坪牡丹休闲苑。2020621日,休闲苑正式营业,日均收益2000多元。

“我在这里当收银员,每个月底薪1500元,生意好了还会给我提成。”在休闲苑打工的村民方萍霞说,马书记是个非常有想法的人,他帮我们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牡丹经济正成为王坪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强劲引擎。2019 年,王坪这个昔日有名的“空壳村”,集体经济实现收入7.65 万元,其来源主要包括投资收益、补助收益、其他收益。“虽然收入不多,对比庞大的支出仍然捉襟见肘,但我们已经树立起振兴集体经济的信心。”马兴文说,未来将继续扩大牡丹种植规模,突出发展文旅产业,同时采用冷榨技术做大牡丹籽油产业,弘扬牡丹文化,让王坪牡丹美传四方、香飘万里。

在文化旅游方面,王坪将力推牡丹和油菜花种植基地、天然山泉水开发、双乳峰、王坪遗址(包括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等优势资源,结合本村实际,发展特色乡村旅游、餐饮农家院、观光农业等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争取2021年底完成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成为集餐饮、住宿、观光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村落。

“刚驻村的时候,村里有三多——废弃的圈舍多,杂乱的草垛多,破旧的雨鞋多。”现在的王坪让马兴文很自豪,因为有万紫千红的牡丹花开,有整洁干净的村庄院落,有宽敞平坦的村里巷道…… 

因为成绩卓越,王坪紫斑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18 年获得市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同年10月,马兴文获“临夏州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党建路,一往无前

马兴文是一名有着二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驻村8年来,为了把脉贫困,确定扶贫之策, 他踏遍了王坪九个村社的角角落落。为了更接地气地做好群众工作, 更好地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他把自己变成了村里人,和村民成了无话不谈的亲戚朋友。

在实践中,马兴文深刻感受到,脱贫攻坚不是干部唱的“独角戏”,而应紧紧依靠党组织,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提振群众的精气神,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

王坪共有党员39名,其中女党员11名,流动党员2名。在马兴文的带领下, 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工作严格按照甘肃省《农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手册》开展,通过七大标准42个规范扎实推进支部各项工作。

在基层党建方面,村党支部成立了3个党小组,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深入开展“四抓两整治”工作,开展农民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民主评议。充分利用党建阵地,开展一系列分组学习活动,学习党的知识、党的政策、法律法规、科学技术等,还深入开展“以德扶贫”相关工作,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党支部坚持“围绕旅游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旅游”的工作理念,结合融入式党的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旅游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实现党建工作和旅游产业发展两促进、双提升。

马兴文认为群众支持是干好工作的保障,他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做的。他带领工作队员走村入户,用身边人、身边事向广大村民讲解州委、市委的发展战略、决策部署和精准脱贫的理念思路、目标时序、脱贫举措,为决胜全面小康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近两年咀头社共产党员陈宝隆成立了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啤特果、花椒等经济苗木, 吸收本社6户贫困户共同发展林果经济;泉湾社共产党员拜巴四在山区家中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辐射带动泉湾、寨子社24户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对于马兴文来说,驻村第一书记不是一个光鲜亮丽的称呼,而是一副沉甸甸的责任。为了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他怀着对党的忠诚之心、对人民的责任之心, 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 在战贫中争做“ 主心骨”、甘为“引路人”。

村民张焕臣说,马书记到王坪来,给村上的人办了很多实事,每家每户他都走到,总是对人说“你有什么困难,我们给你解决”,他是扎扎实实地给我们带来了好的变化。

小康,是惠及每个人的小康;扶贫,是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扶贫。马兴文有一本厚厚的扶贫日志,记录了他每天的工作内容,那里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对贫困户的牵挂。在驻村工作中,他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真诚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8年来,马兴文一心扑在王坪村,家里的大事小情都顾不上。这个村民眼里的大能人、贴心人,在妻子陈梅华的眼里却是个“甩手掌柜”。“媳妇在自来水公司跑业务,工作也比较忙,但自从我驻村后,家里大事小事全扔给了她。”说起家庭,马兴文满是愧疚。90多岁高龄的老母亲因为心脏衰竭住进医院,马兴文在村里工作走不开,只能每天晚上结束工作后,赶到医院陪母亲说会儿话。老人身体差,有时候没说几句话就睡着了。这样的“限时陪伴”,直至含辛茹苦的母亲过世。

2018年、2019年,马兴文两获临夏市委“优秀驻村第一书记”称号。20204月,获“2019年度甘肃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称号。

几年来的全力帮扶,王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基础设施有了根本性的改善, 而且产业发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贫困人口人均收入上升到现在的7721元,贫困发生率也由原来的64.2%降到0

王坪村的变迁仅仅是临夏市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现在, 全市35个村全部由驻村工作队队长兼任第一书记,还有92个帮扶单位、28名地县级领导、130名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3402名帮扶责任人和他们并肩战斗。

临夏市坚持党政同责,高效运行“四大体系”:一是组织体系突出包干和包全。30名地县级干部分村包抓,担任“大村长”,一线作战指挥,推动帮扶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 实现帮扶成效最大化。二是帮扶体系突出到户和到人。92个帮扶单位3402名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5915户建档立卡户,联系帮助14483户一般农户,实时掌握户情动态,开展政策宣传、解决困难问题、帮办实事好事,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不漏一人”。三是责任体系突出主体和主管。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分片区,帮扶单位、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包片,实行“全域覆盖、责任到人、任务明确、一包到底”,分户作战。四是监督体系突出问效和问责。紧盯任务落实、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专项整治等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狠抓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等各级各类反馈问题整改工作,以查促改、以督促改,全力推进工作任务落实。

在临夏市,最大的领导帮扶最贫困的村。这其中,临夏州委常委、临夏市委书记曹正民帮扶的就是王坪村。在市里,他们是领导;到村里,他们和每一名扶贫工作队队员一样,都是脱贫攻坚一线的战斗员。他们的率先垂范和攻坚克难精神,激励了广大的一线帮扶干部。

通过扎实的行动和举措, 以党建促脱贫,做精准文章, 下绣花功夫,讲好扶贫故事。2017年底已在全省率先实现脱贫摘帽的临夏市,正向着“山水临夏, 绿色临夏, 美丽临夏”的目标稳步迈进。

【记者手记】

以德扶贫:新理念大成效

随着驻村第一书记采访活动的深入,这样一种认识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同一个地方, 情况都会千差万别,更何况不同的地域。这就意味着,扶贫内容越实、越精准,扶贫效果就会越明显。

产业找对头,脱贫有奔头。现在,王坪的优势品牌产业是牡丹种植及其精深加工业和旅游业,这些特色产业是王坪脱贫攻坚的基础和支柱,贫困人口正是依托其实现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 才从根本上实现了有效脱贫。但是在临夏市扶贫办和王坪村采访过程中,记者也多次听到“以德扶贫”这个新词组。脱贫摘帽后,国务院扶贫办将临夏市脱贫攻坚工作列入《全国扶贫案例研究》项目,委托全国扶贫宣教中心调研总结该市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的典型案例、成功做法和“以德扶贫”等经验,这不仅为其他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还为中国减贫战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研究基础。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一线的帮扶干部发现一部分家庭因“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家庭不和、子女不孝”等“失德”原因造成贫困。这些贫困户,无论是给钱给物还是给项目扶持,均发挥不了扶贫作用。他们成了脱贫路上的“硬骨头”和“拦路虎”。

临夏市在2015年初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分析梳理种种“失德”致贫表象之后,把实际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同年7月,临夏市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 强调在工作中重视以德帮扶、强化人文关怀,力求扶贫更精准、更有效,“以德扶贫”新理念就此产生。

随后, 所有干部再次针对“失德致贫”户进村入户,把脉问诊、定位病灶、找准症结。经过调查,在全市贫困家庭中,因失德致贫的约占5%。同时发现, 失德致贫的家庭基本上是最贫困的家庭。对此,临夏市专题召开以德扶贫动员会,强调全市上下“ 要找出每一个家庭不幸的原因,对这些家庭给予更多的同情和关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 加强道德教育和思想帮扶, 宣传政策, 疏导情绪, 缓解家庭矛盾,改善精神面貌,增强增收致富的信心”,“以德扶贫”行动就此展开。

针对因失德原因致贫返贫的贫困户, 驻村工作队采取树德立德与精准扶持相结合的办法,把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融入精准扶贫全过程。除了积极调解处理邻里不和、村组矛盾等各类纠纷外,对于农村常见的赌博、酗酒等恶习,帮扶干部还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想法设法予以根除。

为了巩固以德扶贫成效和扩大其影响,临夏市还举办了以德扶贫文艺演出, 评选“ 最美家庭”“好公婆”“好儿媳”,建立道德“红黑榜”机制等,让身边人讲身边事, 让身边事育身边人, 引导贫困群众转变“ 等靠要”思想,改变农村旧有风气, 形成以德脱贫的正能量。

思路决定出路。临夏市善于发现与研究,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实施以德扶贫新路径,坚持物质与精神双管齐下,因户施策、因人施策,通过“扶德、扶志、扶智”,成功地激发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全市脱贫摘帽进程中, 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 继而让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风貌,作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德标杆,永驻心间。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