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楠:扎根张庄做焦桐,因地制宜走上幸福路

0

 

本刊记者 马玉荣

20173月,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兰考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中国第一批完成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张庄村是兰考县115个贫困村之一,下辖4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10083221人,耕地有4825 亩,党员6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210816人。张庄村是焦裕禄精神发源地,这里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被称为“泡桐之乡”。50多年前,兰考县的老书记焦裕禄在张庄探流沙、查风口,率领群众植树治沙,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改变命运的壮丽凯歌。

中国证监会自20157月开始先后选派孙兴文、王卫、王晓楠三名青年干部到张庄村任第一书记。20201013日, 《中国发展观察》记者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王晓楠这个脱贫攻坚道路上的金融榜样,作为现任第一书记,她学做一棵焦桐, 扎根张庄村这片热土,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是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说话, 为老百姓办事,就没有什么是搞不定的。”王晓楠说。

在持续的脱贫攻坚努力下, 曾经被风沙、盐碱、内涝这“三害”困扰的日子,在张庄已经一去不复返。感慨之余, 老党员孟宪书代表张庄全体村民赠给王晓楠一幅字, 上书“金融惠农创新路,生态文明迈阔步;巾帼挥汗洒张庄,强村富民奔小康”。

学做“焦桐”,主动请缨赴张庄扶贫

1015日,记者跟随王晓楠一路火车转汽车来到张庄。到达张庄已近傍晚,村党支部书记申学风正在开会。会后, 申书记与王晓楠就引进的招商项目进行了简短的会谈。朋友们开玩笑说,晓楠书记的口头禅就是“给张庄扶贫对接点资源,你能为老百姓做点啥”。

王晓楠,2003年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专业,2010 硕士毕业后赴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工作,2012年加入中国证监会稽查总队。“以前有很多证券市场上的黑幕,都是我们调查出来的。”她说,我们稽察总队就是证券警察,执法的过程有时比电影《窃听风云》都惊心动魄。

初到张庄时, 王晓楠很瘦,看着更显小。有村民很失落,不免疑问:证监会怎么派个女的? 

当时王晓楠心中暗想,你们不知道我们在证监会里做的那些事,其实比村里的事大多了。这两年,她体重增加了20斤。驻村三年,王晓楠绝大部分时间在村里,几乎没有休息日。其实,并不是不让休息,而是驻村后,事情很多,一件接着一件,生活不规律,老熬夜,经常吃面,不知不觉“压力肥”。老乡说,她不是吃胖了,而是累肿了,这让她看起来还稍微成熟了一点。

王晓楠是开封人,兰考虽是开封辖下的县,但在任第一书记前,她从没去过这个全国闻名的县,更没有在乡村生活的经历。申请来张庄扶贫,当时想得很简单,就是有这样一份乡愁,没想过农村工作应该怎么展开,可以说是凭着年轻人的一股干劲。2015年证监会派驻村第一书记时,她由于计划怀孕生子只能放弃。2017年,当一听说新一轮驻村干部选拔又开始了, 她想都没想就报名争取。

201711月到202011 月,王晓楠到张庄任第一书记超过1000天了。201911月,两年任职期满,在村民们的再三挽留下,她继续留村工作。这样的决定对她的孩子来说有点冷酷,2017年她驻村时孩子才一岁多,尚未断奶。

王晓楠是个“扶贫二代”, 她的父亲也曾参与下乡扶贫, 而且当年父亲对兰考的发展提出“ 融入郑汴一体化” 的战略。父亲扶贫尽职尽责,用真心换来老百姓的真情真意,耳濡目染之下,驻村扶贫的理想早已在王晓楠的心中埋下种子,只待一念继起,便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这一次,她主动请缨参与张庄扶贫,就是希望能像父亲一样,扎扎实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王晓楠的人生逆旅,就此启程。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领导班子是一个村子的“火车头”,驻村以来,王晓楠一直琢磨张庄应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开展持续扶贫工作。

张庄是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弯上的一座普通而又特别的村庄。按照兰考县的规划,因为紧邻黄河,有红色元素,有自然资源,所以张庄的定位是兰考县的后花园,应该大力发展旅游,包括红色游、乡村游。

历史上,频发的战争和水患是兰考贫困凋敝的根源。新中国成立前,黄河在兰考境内决口达143次,其中大的改道8次,“三害”更是频频发生。焦裕禄治风沙的办法是“贴膏药、扎针”——用淤泥黏土封住黄沙是“贴膏药”,再种上槐树是“扎针”。在他的带领下,兰考干部和群众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向“风沙、盐碱、内涝”宣战的“除三害”运动。

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 王晓楠就用焦裕禄精神砥砺自己,“看到泡桐树,想起焦书记。但学做焦桐可真不容易。”王晓楠说,到了乡村, 才知道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光铁锹就有很多种, 种树用哪种,铲土用哪种,装粮食又用哪种,这在以前她根本不需要知道这些。

铭记重托,激励村民脱贫铺就幸福路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兰考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总书记十分关心兰考的发展,于20094月,20143月、5月先后3次深入兰考调研指导工作。2014317日,总书记到张庄村考察调研,他自南向北沿着村里的一条路,走进贫困群众张景枝老人的家中,看厨房,察卧室,同一家人促膝交谈。总书记还叮嘱当地干部要切实关心农村每个家庭特别是贫困家庭,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2013年底,张庄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务农和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仅为3000元左右。村民们纷纷说,总书记都来我们村了,干不好不行啊。

总书记考察张庄时走过的这条路,后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幸福路”。6年来,张庄村“两委”牢记总书记的嘱托, 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齐心协力,苦干实干,率先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走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张庄村群众每每回忆这段往事,都会激动地说:“没有党的领导和总书记的关怀,就没有今天张庄的幸福生活……” 

记者走访张景枝老人的孙子闫春光时,他说,20203月奶奶张景枝已经去世,享年91 岁。2014年,他们一家还是贫困户,如今年收入2030万元, 早已脱贫,他开办的养殖场和油坊还带动几户村民一起脱贫。

由于不懂技术,2013年闫春光刚办养鸡场就赔了1万多元, 家里还有几万元的外债,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总书记考察的那一天,在了解张景枝老人家里的情况后,还亲切地问了闫春光下一步的打算,鼓励他好好干,争取早日脱贫。闫春光始终不忘总书记的教育和关怀,每天起早贪黑,一边到县里学习养殖技术,一边上网学习管理知识。在他的用心经营下,养鸡规模从最初的3000只发展到10000只, 日产红壳鸡蛋1000斤,除去成本,月收入近3万元,年均纯收入20多万元。如今,闫春光不仅全家脱了贫,房子也翻修一新,添置了家具家电。

记者在张庄的幸福路上,看到春光油坊的门店,整洁宽敞明亮,墙上挂着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信用户、中国农业银行扶贫支持项目、中国证监会驻村第一书记支持项目、中原证券有限公司支持单位、兰考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支持项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金融扶贫支持项目等几个牌子。

扶贫志愿者胡双林对《中国发展观察》记者说,王晓楠在张庄建立了一个“红色培训基地”,专门为基层干部提供培训,为张庄设计了一个独有的旅游产业——红色教育。在王晓楠的推动下,20184月,由多家上市公司、证券公司联合出资的“兰考焦桐共享经济研究院”在张庄村注册成立。研究院作为村里的智库,在为乡村发展持续提供智力、资源支持的同时,还以此为载体,将兰考经验向全国更多贫困地区传播。

引资引智,普惠金融改革+金融扶贫闯出一片天

两年前王晓楠和村民们种下的泡桐树,如今已枝繁叶茂, 大家叫它们“幸福林”,也有人说这是一片绿色银行。

20157月首任第一书记上任以来,证监会已累计投入490万元资金用于张庄村的产业发展,后来又陆续帮助张庄村成功申请普惠金融贷款、贫困户贴息贷款、经营贷款等超过1000万元。

2016年,洛阳奥吉特菌业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迁址张庄。证监会支持张庄的扶贫资金中, 有160万元入股了该企业,这笔股金每年给村集体固定分红9.6 万元。

奥吉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公司下辖基料生产厂、出菇基地、食品加工厂、有机肥厂、电子商务公司等,其一个分公司、十个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分布于全国, 是一家集褐蘑菇、双孢菇的基料生产、种植、深加工与销售为一体的农业高科技股份制企业,具有独立进出口经营权。在张庄,奥吉特带动200余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除了证监会和“第一书记专项资金”在奥吉特入股的160万元,兰考蜜瓜大棚、小杂果采摘园、两座标准化厂房等项目也有100万元的“第一书记专项资金”。王晓楠认为,在张庄运营的企业不能仅仅依靠“输血”度日,还要实现自身“造血”发展。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研究生阶段,王晓楠参与了世界银行学院举办的“微型金融” 师资培训,这一经历对她影响颇深。在王晓楠看来,兰考县是全国首个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那么张庄村就是最好的试验田。

2017年,村民张四培的事业刚起步,作为返乡创业者,他筹集创业资金遇到困难。他找王晓楠出主意,王晓楠觉得项目可行,于是带着张四培在兰考挨个银行跑。后来, 张四培争取到扶贫资金6 0 万元, 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当地有名的白对虾养殖大户,虾塘面积上百亩,带动周边农户40人就业增收。

张四培说,王书记是好样的,记得那个冬天,她骑个三轮车,顶着风帮我们挨个银行去跑贷款。孟宪书说,大城市来的闺女,在村里吃的苦,让人心疼。

王晓楠说,她学习焦裕禄精神,为百姓奔波不嫌苦。从身入张庄扶贫,到心系张庄发展,村民们早已把王晓楠当成家里人,对她的称呼也从“王书记”变成了“楠妮儿”“楠姐”和“闺女”。

张庄村设有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普惠金融信用社以及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站。兰考县农业银行负责人林龙对《中国发展观察》记者说, 20158月,为加快张庄脱贫致富的步伐,农行与兰考县畜牧局、财政局合作,在风险补偿基金中单列50万元,农行放大10倍,提供500万元贷款额度,专项支持张庄村民发展各项产业。2018年,在王晓楠和张庄村委的帮助下,农行与村民共谋特色产业发展,对农家乐、特色养殖、特色种植、农副产业深加工等企业提供信息、资金支持,并利用农行的客户资源为张庄搭建产品销售平台。2015年以来,农行累计为张庄村发放贷款8574707 万元。截至20209月底,余额57425.77万元,此前张庄村在农行未产生一笔不良贷款。

针对鸡蛋的过山车行情, 20183月、20192月,王晓楠先后协调落地河南省首单“ 期货+ 保险” 和“ 期货+ 保险+银行”鸡蛋帮扶项目,养殖户面临的价格风险和融资难题因此得以同步解决。用期货规避风险, 撬动贷款, 王晓楠找到邮储银行, 行长挺支持,给了200万元的授信。到2019年,变成“期货+保险+ 银行”这个项目,风险问题解决了,银行授信也撬动了。

资本市场和贫困乡村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孙兴文、王卫、王晓楠这三名年轻人却在金融扶贫的路上,架起了两者间的桥梁。

王晓楠说,资本市场是多层次的,企业上市,一般大企业要选择申请上海证交所,其次是深交所,其他小一点的企业可以考虑创业板,包括科创板、中小板,后来有了新三板,四板是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中原股权交易中心就是河南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唯一一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场所。她认为,空洞的金融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产业,金融使不上劲,金融能搭上哪块也得看产业基础。当时张庄村里的小微企业都刚起来,有的稍微有点基础,但还是极其微小。为了帮助村里的小微企业规范财务、降低创业风险、提高知名度及融资能力,王晓楠动员证券公司对村内企业进行摸底、遴选和辅导,2019年年底,她把22家村内企业推上了四板市场——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期冀刚起步的乡村小产业也能借助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规范和发展。借力资本市场引资引智,张庄迈出村内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的第一步。

当年证监会出台政策,为贫困地区企业上市开通绿色通道, 即报即审,审过即发,上市标准不降低,但是让企业少排队。正是这一政策,2016年成功吸引奥吉特菌业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迁址张庄。王晓楠说,在此基础上, 张庄积极探索“党建+项目+企业”的扶贫模式,通过企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治标治本,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避免贫困代际传递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王晓楠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要想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避免代际传递,必须加强村民的思想教育,将新理念传递给村民。

按照“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发展思路,张庄加大了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 夯实脱贫根基。王晓楠很早就想在张庄村建个幼儿园,但这一工作当时推进有阻力,因为建幼儿园不像招商引资见效那么快。不断努力后,她向证监会提交的张庄小学建设方案获批,利用证监会捐赠的1500万元为村里新建的张庄小学,于20209月正式竣工投入使用。

张庄小学现有6个教学班, 每班都配有可以直连网络的电子白板。学校目前共有教师16 人,学生283人,主要来自张庄村以及栗场村。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大多数同学的家庭条件一般,贫困家庭的学生有60多名,约占学生总数的1/5。张庄小学的孩子们可以去镇里读初中和高中,从张庄走出去读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多,贫困户的孩子考上大学可申请补贴6000元。

另外,王晓楠在张庄还主导建设了一所亲子园,接收本村和附近村庄的孩子。这个亲子园并不免费,而是以维系亲子园的运转为基准,向每个孩子收取较少的费用。申学风介绍,村里认真落实各项扶贫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子申请2019年春季学期雨露计划18人;接受学前教育扶贫政策的有40人,人均补助1500元; 接受义务教育阶段营养餐补贴、寄宿生活补贴政策的有31人,金额38275元; 接受义务教育分阶段补贴的有1 2 人, 接受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免住宿费的有2 5 人, 共12.65万元;接受大学生生活补贴的有15人,金额7.5万元; 接受教育扩充补贴的有35人,金额4.4万元;接受高等教育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有6 人,贷款余额4.42万元。

振兴张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王晓楠说,“ 扶贫就像种花,先埋下种子,再慢慢浇灌它长大。发展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着急,也无法照搬他人经验。” 

河南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安排壮大村集体经济支持资金160万元,为张庄村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针对集体经济薄弱的实际, 王晓楠协调申请证监会、河南省扶贫资金,借助相关扶贫政策,帮助村里发展起兰考蜜瓜种植、南美白对虾养殖、孔雀特种养殖、红薯醋加工等产业项目,逐步增加集体经济积累;联系上市公司、龙头企业与张庄进行“村企合作”,提高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村里基本是“ 三留守”人员的现实,王晓楠引进的企业、建设的项目,多一半的工作者是女工。比如2019年建设的张庄布鞋厂,基本以60 岁以上的女性为主,纳一个鞋底可以拿到80元,做完整双布鞋可以拿到170元。如今,张庄布鞋、张庄红薯醋、张庄花生糕成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香饽饽,返乡创业也现热潮。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助理研究员殷浩栋评价说,张庄村原来是“风沙、盐碱、内涝”,自然资源禀赋差,产业基础底子薄,依托于传统的种植养殖等产业,没有深加工,产业链短,附加值偏低, 市场竞争力有限,这是扶贫期间产业探索的通病。但在扶贫干部带领下,张庄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长远看,产业兴旺需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保持政策平稳过渡,增强内生发展能力,提质增效,核心是要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张庄才能进入自我发展的通道。

王晓楠认为,要跳出张庄看张庄,于是就尝试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发展飞地经济。但从北京到张庄,她发现最大的差异不是距离和空间,而是观念和思维。比如旅游业,究竟该怎么发展,大家都没有特别好的主意。王晓楠发现制约兰考旅游发展的瓶颈,是接待能力亟待提高,这也是兰考县新领导班子考虑城市规划时特别重视的问题。

孟宪书介绍,近年来,借助张庄村紧邻黄河和红色资源的优势,实施旅游扶贫、开发特色民宿及旅游农产、为老百姓创造在家门口增收机会等措施, 已经让张庄的旅游业有了明显起色。村民游文超是一名老党员, 在村民普遍对发展乡村旅游心中存疑、持观望态度的情况下,经过引导,带头对自家房屋进行改造,作为民俗旅馆接待游客, 每年收入可达五六万元。游文超在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同时,积极发挥老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已带动31户村民发展农家小院,张庄村的特色旅游产业链正逐步形成。

为了强化乡村游的产业支撑,王晓楠调研后发现玫瑰产业链条长、前景广、能带动老百姓广泛参与,是不错的选择。于是,她带着村民一起去玫瑰之乡山东省平阴县取经。张庄做醋的历史悠久,考察回来之后,这位返乡青年很快做出了玫瑰醋。

小村庄,大未来。当记者询问村民还有什么需求时,胡双林说,虽然脱贫了,他们还想更富;而且他们不仅要“美丽张庄、文明张庄、幸福张庄、健康张庄”,还要“法治张庄”。针对村民普遍缺乏法律知识,更缺乏以法维权的手段的现状,王晓楠从北京聘请律师事务所为张庄村做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援助,帮助村民解决事故责任纠纷、买卖合同纠纷、工伤赔偿纠纷等曾让村民们“睡不着觉的大问题”。

1016日,记者在张庄遇见前来调研的焦裕禄干部学院上海籍学员。张庄实践,正逐步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除了“ 党支部+ 合作社+ 贫困户” 党建促脱贫模式值得借鉴外, 张庄还在不断总结经验。

从整体上看,张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是扎实的, 脱贫措施是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张庄2014年脱贫33153 人,2015年脱贫148591人, 2016年脱贫913人,2017年脱贫13人,2018年脱贫514人, 2019年脱贫户1442人。截至2019年年底,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10816人已全部脱贫,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3190元,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老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像张庄这样依靠外部援建产业项目而形成的扶贫资产, 应该加强管理, 必要的时候要加强培养村干部的经营管理能力, 以实现扶贫资产的安全运营和保值增值。” 殷浩栋建议。

扶贫资产是指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地方政府债券、易地扶贫搬迁资金、行业扶贫、定点扶贫、对口支援和社会扶贫等资金投入扶贫领域形成的资产。对于加强扶贫资产的监管, 王晓楠表示认同, 并通过管理河南省慈善总会·兰考县张庄村扶贫事业发展基金进行积极探索。

“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 扑下身子到村里干, 同群众一起干。王晓楠正是这样做的, 她把自己当成一个村里人,坚持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陈慧慧这样评价王晓楠的工作:她全身心投入,摸底、找路,带领村领导班子,结合村历史特征和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和挖掘张庄优势,对内开发了一些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对外引进了能够促进就业、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合作企业,激发了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从扎根张庄、艰难起步, 到融入群众,王晓楠这棵“焦桐” 在茁壮成长。在她的带领下,张庄村的脱贫攻坚成效获得全国政协主席汪洋等领导同志的认可。而在张庄村的背后,整个兰考县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兑现了“三年脱贫,七年小康”的承诺,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上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记者手记】

脱贫攻坚战中的巾帼力量

兰考之行,我酝酿了很长时间。2020年10月终于成行, 我非常高兴,之前的案头工作没有白费。第一次见到王晓楠是我们约在北京金融街富凯大厦的中国证监会,我们在咖啡厅里面对面聊了一个半小时, 她对生活和工作的点滴娓娓道来,让我对脱贫攻坚路上的巾帼力量有了初步的感知,也让我对她带领张庄父老乡亲致富的故事有了初步印象。我们相约一起坐高铁到兰考,赴张庄实地调研。

从证监会出来,她送我到阜成门地铁站,一路上还讲到女儿、父母和爱人。这让我体会到驻村女干部真不容易。基层锻炼让她变化很大,作风硬朗, 有亲和力, 言行中透着她追梦的执着。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父亲说,她缺农村这一课,而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深入农村,吃得苦中苦,提高工作能力,怎么做一个好干部,未来又如何走向更重要的岗位为百姓服务? 

做驻村第一书记,王晓楠确实承受很多。在这条扶贫路上,她有过迷茫,有过无助, 有过苦上心头而难以言说的哽咽,但更多的是无悔耕耘。纵使前方泥泞荆棘遍布,她依然努力将其开垦成一片绿洲。在困境中砥砺初心, 这份利他心,让她战胜了许多烦恼,也让她一次又一次冲破阻碍,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张庄村的日日夜夜, 王晓楠不计个人得失,埋头苦干。她深深扎根于此,践行着一名优秀党员的工作路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聆听百姓心声,为百姓办实事、传真情。在驻村的3年里,她的心早已与张庄的百姓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无论顺境逆境,她都与百姓携手并肩、笃定前行。第一书记的宝贵经历, 让她感悟到, 只有始终坚持心系群众、为民解忧、造福一方的执着和坚韧,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事实证明,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妇女既是重点的工作对象,也是直接的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巾帼不让须眉,广大妇女同胞撑起了脱贫攻坚战的“半边天”,王晓楠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