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市场监管作用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0

 

贾玉奎

新年伊始,《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并贯彻实施,对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方案》阐述了总体要求, 提出了夯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推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实施高水平市场开放、完善现代化市场监管机制等6大方面18个板块51项重点工作,都与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密切相关。最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全系统工作会议,党组书记、局长张工作了《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监管服务,努力建设适应新发展格局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工作报告, 对市场监管部门有效服务和大力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作了部署。围绕行动方案提出的“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市场监管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立足当前,持续发力。

巩固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市场主体发展,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战略要求。要把畅通市场准入作为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首要环节,更加扎实地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一是深化“ 证照分离” 改革。以编制实施中央层面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国普适版和自贸试验区版“两张清单”为新的抓手, 建立统一规范的清单管理制度, 实现改革地域和事项“两个全覆盖”。对于列入清单的事项,按照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四种方式分类推进改革。仍保留为行政许可的,要逐项明确许可条件、申请材料、审批时限等要素;更好推广告知承诺制,切实提高审批办证效率。

二是深化商事主体登记制度改革。市场监管总局和各地要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巩固提升已经形成的制度,使新制度更加完善、更为定型。持续优化“ 一网通办”,大力推进“跨省通办”。强化“ 制度+ 科技赋能” , 推广电子证照,优化企业开办服务, 提高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要通过改革,使我们的制度措施由政府端的管理“好用”,向企业端的办事“好用”转变。探索建立企业歇业、撤销登记、强制退出等制度。推动商事主体登记立法, 规范建立统一的商事登记制度。探索登记确认制。

三是深化市场监管部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工业产品许可证管理目录,对已经下放的许可权限,各地要及时提高审批能力,确保接得住、管得好。推进产品认证制度改革,扩大强制性认证目录中适用自我声明方式的产品种类。深化知识产权审查制度改革,创新专利审查模式,全面实施商标审签机制改革。

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强化反垄断的重大决策,切实提高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竞争有力驱动了经济繁荣发展。但在市场基础性制度和规则加快完善的过程中, 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成为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新问题。特别是当前线上经济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必须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和垄断风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今年经济工作时,把反垄断作为全年重点任务之一,这足以说明反垄断已成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市场监管部门作为反垄断的主责部门,必须强化职能担当。

一是坚持支持健康发展和依法规范并重。既要支持各类企业发展、支持创新经济发展、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又要密切关注线上线下经济快速发展中积累形成的风险,有效防范部分企业凭借数据、技术、资本优势造成竞争失序,坚决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坚持一视同仁、公正监管, 无论国企民企、内资外资,都要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无论传统行业、新兴业态, 都不是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法外之地。要始终坚持平等对待所有市场主体,公平公正开展执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二是坚持治“果”和治“因” 并重。对垄断之“果”,要依法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同时,要更加注重源头治“因”、过程治“因”。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公平竞争审查,主动加强行业协同监管,促进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协调,综合施策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有效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

三是坚持监管执法和制度建设并重。既要注重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实践,又要注重构建维护公平竞争的长效机制。要在加强执法的同时,加快完善市场竞争规则。要加快推动《反垄断法》修订,抓紧出台强化竞争政策实施的指导意见;加快出台《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指南》《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规则;开展重点行业市场竞争状况评估,提高反垄断科学化水平;加快完成《公平竞争审查实施细则》修订,强化制度刚性约束,建立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建立健全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严格审查经营者集中,全面落实平台企业并购行为依法申报义务。市场监管总局和各省局都要加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升业务水平,锤炼队伍素质,提高依法与高手过招的能力。

注重源头防范、综合治理,不断巩固食品药品等安全稳中向好基础

改善提升市场环境和质量是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必然要求。安全监管是市场监管的首要职责, “四个最严”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根本遵循。必须把“四个最严”挺在前头,着力防范化解安全风险。

一是加强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大力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深入开展重点品种、重点领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强化源头把关,深化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双轨制改革,加强特殊食品注册审查,规范食品标签标识管理。强化常态化监管措施,改进提升食品抽检工作,加强食品快检方法研制,推动出台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名录。启动新一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需要强调的是,要清醒认识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高度重视冷链食品追溯体系建设。既要更好服务疫情防控大局,也要顺势而为加快重点领域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二是强化药品安全全程监管。综合运用日常巡查、飞行检查、抽查抽验、监测评价等多种手段,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对集采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血液制品等重点品种监管,加大案件查办力度,严惩重处违法违规行为。加快创新药品、医疗器械和临床急需药品审评审批,持续推进一致性评价工作。特别要强调的是,随着新冠病毒疫苗陆续附条件上市,疫苗市场需求将大幅上升,后续质量监管任务十分繁重、监管责任十分重大。要上下同欲、不辱使命、善作善成。要密切跟踪研判研发、生产、流通、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做好妥善应对处置各类风险挑战的准备,科学组织实施批签发制度,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强化全程产品追溯和监管措施,严厉打击和查处各种非法流通行为,确保疫苗质量安全、有效。

三是提高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能力。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重点单位、重点环节专项检查,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做好北京冬奥会等重大项目服务保障。发挥保险等市场化机制作用,不断深化电梯按需维保和检验检测改革。全系统都要高度重视特种设备监管队伍建设,保持和增强队伍专业化监管能力。

四是着力防范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强基本民生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加大监督抽查及后处理力度。深入组织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持续组织电线电缆、水泥、危化品等重点工业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切实加强食品相关产品、棉花等纤维质量监督。加大缺陷调查和产品召回力度,严格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强制报告制度。

坚持突出重点、精准施策,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

质量强国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要深入贯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要求,深刻把握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规律。

一是加强高位推动质量工作的顶层设计。抓紧编制《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推动建立中央质量督察制度,优化政府质量工作考核机制。推动出台国家标准化战略纲要。

二是推出一批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政策。开展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加快建立产品质量分级、优质服务承诺等制度。创新质量发展基金等激励政策。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标准化工作。

三是建设适配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质量基础设施。加快建立国家先进测量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布局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更加注重发挥国家标准委统筹协调调度的职能作用,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市场监管职能,拿出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力大、对市场监管支撑作用突出的标准。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优先在公共安全、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规划建设一批国家质检中心。

四是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不断提高质量整体水平。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推动全国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扎实开展“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质量技术帮扶巡回问诊”等活动。

五是优化凝聚各方力量的质量发展环境。开展“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 和“质量认证示范区”建设。加强质量主题宣传,提升全民质量意识。

扎实深入整治市场秩序突出问题,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

适应市场供给和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一是加大重点领域治理力度。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是最有效的普法。关于执法办案,要特别强调:执法办案要突出震慑警示作用,选准切入点,精准重拳出击,真正体现查办一案、警示一片、震慑几年。今年执法稽查局要会同各省局做好统筹,结合当前各地市场监管风险压力最大、民生最怨的重点, 查办一批有重大震慑力的案件,让监管长出牙齿,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执法办案还要保持韧劲,久久为功。继续扎实开展“长江禁捕、打非断链”等重点行动。突出制售源头和重点流通环节,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加强涉企收费和教育、医疗、药品等领域价格监管,开展行业协会违法违规收费专项清理,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商会收费长效监管机制。注重从“社交电商”等重点领域挖掘问题线索,加大“规直打传”力度。严肃查处虚假违法广告行为,市场监管总局和各地一定要提高敏感性,高度重视今年可能出现的商业炒作问题,严厉打击违法营销行为。持续开展认证和检验检测领域专项整治。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综合运用市场监管手段有力支撑知识产权保护, 执法稽查、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标准等业务条线都要与知识产权局加强协调,共建大保护格局。加大对侵犯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对重大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创新商业秘密保护机制,建立国家商业秘密保护基地,支持企业自我保护、实现快速维权。

三是统筹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放宽准入后的市场状况进行风险评估, 对以承诺方式获准进入的市场主体进行守诺核查,及时跟进事中事后监管措施,防止风险积累,让市场主体守承诺、知敬畏,真正实现宽进严管,巩固改革红利,维护市场秩序。

四是扎实做好消费维权工作。推进落实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探索实施多方线上调解,加强网上销售消费品召回,积极推进放心消费创建工作,优化完善12315 工作体系,支持消协组织发挥监督作用。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央视丰富3·15晚会内涵,充分展示监管部门坚决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积极成效。

突出抓好信用监管和智慧监管,努力构建长效治本机制

随着市场主体规模愈加庞大、市场业态愈加复杂、消费者维权意识明显提升, 有限监管力量与繁重监管任务愈加不相适应,传统的运动式监管手段和效能难以持续,探索长效治本机制愈显刻不容缓。要由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转变、由治标向治本转变、由事后治理向事前防范转变,必须加强信用监管和智慧监管。要把前期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切实突出重点,力争有所突破,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力量、科技的力量提高监管成效。

关于信用监管,一是聚焦企业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收集、公示、共享和信用评价等措施。推动修订《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用好全国“一张网”,升级改造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完善信息归集共享公示机制,实施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完善企业信用修复机制。二是聚焦重点监管领域强化信用约束。要围绕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安全监管等这些涉及群众健康安全、市场监管责任重压力大的领域,强化信用监管措施效能发挥。修订《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市场监管部门统一的“黑名单”制度,推动编制市场监管领域失信惩戒措施基础清单,强化联合惩戒力度。三是聚焦企业信用与企业利益的正向关联规律,探索用市场力量助推市场监管成效。试点发布企业信用监管指数,发挥信用监管的导向作用。加强信用信息深度开发利用,引导消费者和企业合作方根据企业信用程度评估消费风险、商业合作风险,切实用市场力量约束企业违法行为。四是聚焦信用监管与双随机抽查的统筹运用。双随机就是要更合理地分配监管资源。要科学运用信用监管风险分类结果,合理确定双随机抽查的范围、对象和频次,提高监督检查的靶向性、精准性。希望各地都要重视重点领域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上下联动,积极探索,创造经验,为创新长效机制作出贡献。

关于智慧监管,要积极探索应用实践,不断拓展应用场景。一要以冷链食品追溯体系和平台建设为重点,抓住疫情防控和实施常态化管理的需求契机,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集中全系统力量, 集中攻坚,力争尽快全面建成。要及时总结先进省市的经验做法, 鼓励大型骨干流通企业参与,加强全系统互联互通,为有序推进其他重要食品追溯体系的建设打好样板、优化路径。二要适应大规模实施疫苗接种的形势,突出抓好新冠疫苗全程追溯体系建设和完善,为有序推进其他疫苗追溯体系的建设打好基础、做好示范。三要引导农批市场实施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管理。特别是一线城市、省会城市,要积极推动加强主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升级改造,提升一线城市大宗农副产品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水平,推动二三线城市跟进建设。四要积极推动引导有条件的地区,不断提高信息化手段对特种设备安全风险的预警能力。五要进一步提高服务市场主体的电子政务水平,使“一网通办”更规范、更便利。六要积极规划、有序推进全国统一市场监管信息化体系建设。各地的智慧监管虽有较好的基础,但更要有紧迫性,要继续努力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进一步加大建设投入力度。

进一步夯实履职基础, 不断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要深刻认识市场监管对象复杂和目标多元的特点,运用系统性思维,加快完善监管体系。

一是强化法治保障。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推进法治市场监管建设。认真总结反垄断执法经验, 在推动《反垄断法》修订中提高立法质量。推动出台《商事主体登记管理条例》,积极推动《计量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市场监管所条例》等制修订。加大规章清理力度,加快推进法律规则统一化、完备化,增强监管制度系统性。加快编制市场监管权责清单。

二是强化科技支撑。积极争取国家重点科技专项,组织实施市场监管科技项目,围绕重点领域加强国家质检中心规划布局,探索推进市场监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高技术机构服务能力。

三是强化规划引领。以“十四五”规划纲要为依据,高质量编制好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知识产权规划、药品监管规划等中长期规划,谋划好“十四五”市场监管工作。统筹谋划好市场监管改革,加大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力度,积极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工作。

作者单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