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稳六保”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 —中国经济运行2020回顾2021展望

0

 

张国云

过去的一年,可能超乎所有人的意料,也注定以其特殊性被载入人类的历史。这可能是每个中国人共同的感受。2020年中国历经了三重压力,一是疫情的严重冲击;二是全球经济的深度衰退;三是美国遏制打压全面升级。在这三重压力之下,中国经济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经济运行逐季改善、逐步恢复常态,全年GDP同比增长2.3%, 超出预期,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也为“十四五”开局奠定了基础。

不过,无论是个体还是人类整体,经由2020年的疫情考验,我们也更加认同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说的那句话:“当我们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时,很快就能察觉到,我们几乎所有的行动和愿望都跟他人的存在息息相关。” 

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们加大“六稳”工作力度, 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可以说,我们已经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稳就业取得新成效。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显著高于9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完成全年目标的131.8%。年均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低于6%左右的预期目标。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年同期持平, 失业率已经恢复到疫情之前水平。稳就业、保就业作为“六稳六保” 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6000万人,确保了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稳金融取得新增长。2020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显著增长,共发行各类债券57.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26.5%。利率水平方面,202012月,银行间货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3%,较上年同期下行79个基点,质押式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1.36%,较上年同期下行74个基点。投资者数量进一步增加,截至2020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各类参与主体共计27958家, 较上年末增加3911家。其中境内法人共3123家,较上年末增加41 家;境内非法人共计23930家,较上年末增加3734家;境外机构投资者905家,较上年末增加136家。股票市场主要指数呈现上行态势, 2020年末上证综指收于3473.07 点,较上年末上涨422.95点,涨幅为13.9%;深证成指收于14470.68 点, 较上年末上涨4039.91点, 涨幅为38.7%。两市全年成交额206.83万亿元,同比增长62.3%

稳外贸取得新发展。202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6462.6 亿美元,同比增长1.5%,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其中,出口25906.5亿美元,同比增长3.6%;进口20556.1亿美元,同比下降1.1%。在全球贸易大幅萎缩的情况下,中国全年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双双增长并创历史新高, 中国出口占全球的比重有望上升到14%左右,连续7年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贸易顺差5350.3亿美元, 比上年扩大27.1%,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约15%

稳外资取得新提升。2020年实际使用外资近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三提升”。吸引外资实现逆势新高,2020年全国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资9999.8 亿元人民币。全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8570家,平均每天新设立100多家。吸引外资还实现了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来源地保持稳定等特点,其中,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7767.7亿元,增长13.9%,占比77.7%。荷兰、英国对华投资分别增长47.6%30.7%。据商务部近期调查显示,近六成外资企业2020年营业收入、利润实现增长或持平,近九成半企业对未来前景持乐观或谨慎乐观态度。

稳投资取得新回升。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9%,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2.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0%。从三次产业投资来看,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第三产业投资显著快于第二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优化,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5%9.1%。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大幅增长28.4%22.4%;高技术服务业中, 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投资分别大幅增长20.2%15.2%。资本形成总额近4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3.1%

稳预期取得新提高。初步核算,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101.6万亿元,折合美元约14.7万亿美元, GDP总量首次超过100万亿人民币,中国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以2019年末我国总人口14亿计算,人均GDP 达到72570元,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3.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期实现。一二三产发展同频共振;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决战脱贫攻坚达成目标;工业生产恢复较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1%;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54.5%,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最大动能。CPI同比上涨2.5%,物价水平总体稳定;消费规模略有下降,最终消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仍然达到54.3%

面对2020年来之不易的成绩, 我们务必关注2021年所面临的挑战,新冠疫情不确定性仍然较大,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增大;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多国疫情防控隔离措施收紧,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风险仍将增加;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最突出的是消费恢复仍然滞后;就业与企业仍面临较多困难,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疫情冲击更为严重,餐饮、旅游、交通等服务行业仍没有完全恢复;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平衡仍面临压力;发达国家货币量化宽松政策还会持续,如果这种资本流入压力继续,汇率上升的压力依然存在,这也会增大我们资产泡沫化的风险。

说到这里,正如爱因斯坦所提示我们的,“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必须将这份敬畏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融入骨子里的善、美和真,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致力造福于人类世界。

欣慰的是,国际组织近期纷纷上调2 0 2 1 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 对中国经济表现的预期显著好于全球平均水平。IMF、世界银行、OECD分别将2021年全球GDP实际增长率预测上调到5.2%4.2%5.2%,较2020年提高9.5个、9.4个、11.2个百分点, 全球经济有望重回增长轨道;三大国际组织对中国的预测更加乐观, 2021年中国GDP增速预测值分别为8.2%6.9%6.8%,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0 个、2.7个、1.6个百分点,表明全球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充分信心。

毕竟,2021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们如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如何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 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简言之,就是我们如何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具体建议如下: 

进一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 保持适度支出强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加强经济监测预测预警和政策预研储备,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宏观政策组合。强化预期管理,做好政策解读宣传,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稳定市场主体信心。

进一步突出产业政策的战略引导作用。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精准施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进一步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挖掘新兴消费潜力, 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推动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标准化、品牌化,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优化投资结构方向,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激发全社会投资活力,推进“十四五” 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推动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等建设,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进一步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持续稳岗扩岗,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强化精准帮扶,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开展常态化监测分析,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 为农民工创造就地就近就业岗位。推动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共建共享, 为劳动者提供广覆盖、多层次、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进一步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依法推动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 促进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建设统一大市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强中欧班列通道能力等建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重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国家安全。

进一步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持续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转移,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加快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和市域()铁路建设,复制推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经验,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大中城市提升功能品质,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 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

进一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防范化解生态安全风险。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化和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实施“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持续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推进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及氢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提高清洁能源消费占比。

进一步坚守住安全底线。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高能源安全稳定可靠供应水平,深入推进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运用改革思路和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处置企业债务违约问题,稳慎推进金融创新。

没错,面对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我们不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就一定能克服疫情对经济冲击的影响,力争2021年经济增速加快到8% 左右,全年走势前高后低。三大需求加快回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60%以上,消费增速有望回升到13%;投资增速加快到8%,制造业投资有望回升到两位数增长; 出口增速加快到6%,“补缺效应” 带动出口增势不减。CPI涨幅控制在1.5%左右,通胀水平较为温和。PPI上升到2%,时隔两年回升到正增长区间。信贷增速回落到11%, 疫后时期紧信用将是大概率事件。M2增速下降到9%,货币政策顺周期回归。财政赤字率回落到3%, 财政政策顺势回归但力度不减。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记得有位作家这样说过,这个世界,看似周遭复杂,各色人等, 泥沙俱下。本质上,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你若简单,世界就难以复杂。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中国将追求什么样的新发展、怎样实现新发展,不仅中国人格外关注,同样牵动着世界目光。2021年,就让我们“六稳六保”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于质朴与平实工作之中窥见美好,并由此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作者系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巡视员、浙江省服务业联合会会长,研究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