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计算的普及正在改变企业的IT基础设施和运营模式。
  •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娱乐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 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正在改变生产流程。
  • 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正在推动传统汽车行业的转型。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全球变暖问题促使各国加强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措施。
  • 全球健康危机加速了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脆弱性和改革需求。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正在加强应对措施。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 随着人口老龄化,对老年护理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正在逐渐取代传统支付方式。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随着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流行,健身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电子竞技的流行正在改变传统体育和娱乐行业的格局。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式。
  •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变得日益重要。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促使国际社会加强减排承诺。
  • 电动汽车的普及正在推动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生态文明建设与疫后绿色复苏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

    生态文明建设与疫后绿色复苏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

    0

     

    本刊记者 马玉荣

    今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

    碳达峰、碳中和,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些话题备受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就此,《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

    破解碳达峰、碳中和的机制难题

    中国发展观察: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简称“3060”碳目标),其中碳中和愿景,中国需要的时间将比发达国家短30年左右, 时间紧、难度大,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十四五”是开启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为确保实现“3060”碳目标,是否应该有一系列硬措施? 

    谷树忠: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十四五”及今后40年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要分阶段实现此目标,需要综合施策。首先,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把节能减排的目标、指标层层落实、压实到各级行政单元,并进一步分解到用能大户、排放大户; 其次,要建立碳交易市场,鼓励和支持碳交易,通过交易,把有限的碳排放刚性指标的产出效能发挥出来;第三,要适时考虑征收碳税, 发挥税收在碳减排中的特殊作用, 让税收取之于碳(排放)用之于碳(减排);第四,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应用力度,切实发挥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关键作用;第五,结合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低碳、零碳产业和生态环保产业,在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实现碳减排。

    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要求,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要求。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3060”碳目标,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国际关系的影响无疑是广泛而深远的。

    中国发展观察:中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已提上日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全国碳市场”) 是实现中国“3060”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但有人大代表反映,国内碳交易市场的推进并未达到预期目的,企业未能在节能减排上取得效益,主动性不高。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谷树忠:鉴于全国碳市场是落实中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其重要性也愈发突显。推进并加速全国碳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将使碳变成未来经济发展、产业布局的刚性约束,并把有限的碳资源(碳排放指标或碳排放权)向高效率部门和地区配置。

    今年11日,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涉及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21日起,《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这标志着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上海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该市将启动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31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成为首个发布相关行动方案的央企。

    但需要提醒的是,在推进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处理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摒弃错误思路,不能牺牲基本的经济增长,不可以妨碍2035GDP再翻一番既定目标的实现。

    中国发展观察:如何处理碳减排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让好山、好水、好空气等成为生产要素? 

    谷树忠: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早在1985 年他主持编制《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时就强调指出,保护环境,消除污染,治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持生态平衡,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人们生产、生活的迫切要求。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他在福建、浙江等地工作期间,再三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后来,他明确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还强调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这些论述,系统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说明了生态环境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说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说明了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唯GDP的经济发展理念,树立了更加全面的发展理念。

    GDP和GEP双增长的关键在于加速实现“两化” 

    中国发展观察:生态系统核算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键一环,从联合国、欧盟,到一些国家都在进行探索。我们该怎样科学地衡量生态文明建设? 

    谷树忠:近几年来,有不少地方在探索生态系统产出,即与GDP 相对应的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统计、评价、考核体系,尝试开展GDPGEP“双统计”“双评价”“双考核”,力图实现“双增长”—在GDP增长的同时GEP 也增长,或者在GEP增长前提下实现GDP增长。双增长,无疑是绿色、可持续的增长,应予以推广、支持。当然,实现双增长的挑战和困难不少,关键在于加速实现“两化”,即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中国发展观察:如何加速实现“两化”? 

    谷树忠:产业生态化,是指产业的生态化、绿色化过程或行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是生态化、绿色化的基本特征, 因而产业生态化一般是指资源减量()、环境减污()、生态减用()。生态化、绿色化适用于所有的产业,尤其适用于资源密集型产业、环境易污型产业、生态占用型产业。

    一般地,产业生态化、绿色化主要包括农业的生态化、绿色化, 重点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制造业的生态化、绿色化,重点发展绿色制造业;服务业的生态化、绿色化,重点发展绿色服务业尤其是生态旅游业;矿业的生态化、绿色化,重点发展绿色矿业、绿色矿山和矿区生态修复等。

    所谓生态产业化,是指生态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及以生态系统修复为主的新业态的形成过程。生态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态价值、环境价值、资源价值等自然价值形态,以及基于此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生态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实现,主要指其经济价值的实现,亦即体现为生态产品或服务提供者所获得的经济回报。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系统修复的要求与能力持续提升,促使生态系统修复的专业化、产业化水平持续提升。进一步拓展开来,生态产业化可以特指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全过程,尤其指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链形成过程。

    中国发展观察: 海南省在其2 0 2 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十四五”期间,海南将拓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海南样板。此前,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是,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实践。4年前,在福建、江西、贵州三省首批开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那么,如何推进改革,发挥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谷树忠: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顶层制度设计,还需要地方实践探索。十八大以来,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方兴未艾,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经验和模式。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包括资源、环境、生态、空间等核心领域,也涉及经济和社会的绿色转型,需要系统推进, 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协同、系统性推进,自2016年以来先后在福建、江西、贵州和海南开展了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建设。4年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重点围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这一核心主题,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尤其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环境治理体系、生活垃圾分类与治理、水资源水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绿色金融、生态补偿、生态扶贫、生态司法、生态文明立法与监督、生态文明考核与审计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

    面向未来,特别是结合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新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工作力度,创新试验区工作机制, 提升试验区建设质量,尤其在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的同时,加大与之配套的工程技术措施,通过“软硬兼施”,以及试验区工作机制的健全完善等措施,提升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效,造福当地人民,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将试验区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的靓丽名片、模范标杆。

    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结合各试验区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需求,瞄准美丽中国的短板和弱项,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补短板、强弱项,系统地提升美丽中国的建设水平。例如,在“天蓝”方面存在短板的地区,重点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的转变, 加大空间污染治理力度,尽快实现天变蓝;在“水清”方面存在短板的地区,通过“五水共治”等系统治理的措施,从根本上提升水环境质量;在“居美”方面存在短板的地方,重点加大人居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严防严治乱倒、乱排、乱占、乱建、乱采、乱砍等生态环境乱象,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疫后绿色复苏,开创中欧中美气候治理新局面

    中国发展观察:为今年两会, 您准备了5个提案,包括“关于把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新时期中欧中美关系强力黏合剂的提案”。您认为该如何推进这一提案? 

    谷树忠:现在看来,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广泛共识,特别是欧盟委员会和美国拜登政府都一再强调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尽管这种合作不可能一帆风顺、甚至摩擦冲突斗争不断,但毕竟双方都有合作的意愿。为此,要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加强中欧中美之间在气候领域的交流、合作。我在提案中提出要加强姿态的黏合、官员黏合、责任黏合、行动黏合和权益黏合,在此不再赘述。我再补充的就是在加强中美中欧合作的同时,要持续加强气候领域的南南合作,并通过南南合作巩固和促进中美中欧合作,共同推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发展观察:美国新任总统拜登在就任首日即签署17项行政命令, 包括重返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如何看待新时期中欧中美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合作与分歧? 

    谷树忠:美国重返《巴黎协定》,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局来说无疑是件好事,同时也为中美之间增加了难得的合作领域,甚至有望成为中美之间难得的黏合剂、润滑剂。当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国与美国既有合作的一面,也有摩擦、斗争的一面,甚至有时摩擦、斗争还会很激烈,包括美国可能对中国挥舞贸易、科技、金融、关税等大棒,掣肘包括应对气候变化在内的多领域的合作。对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大科技、金融等能力建设,充分运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调处机制,有效管控双边摩擦、冲突,共同建立健全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中国发展观察: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这对于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后绿色复苏具有重要意义,您怎么看? 

    谷树忠:中国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加大投入等举措,持续加大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力度,加快绿色制造业、绿色农业、绿色矿业、绿色服务业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大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等建设力度,高度重视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通讯等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二大经济体、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无疑将为全球绿色复苏提供重要支撑、重要机遇、重要贡献和重要经验。

    Visits: 1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