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安全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关键挑战。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正在改变传统教育体系。
  • 随着共享经济的兴起,传统商业模式正面临挑战。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生物技术在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 随着5G技术的推广,物联网设备变得更加智能和互联。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退化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
  • 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频发,促使各国加大减排力度。
  • 社交媒体在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影响力持续扩大。
  • 网络安全威胁的增加迫使企业和个人加强数据保护措施。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途径。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 气候变化问题促使全球采取更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
  • 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正在推动医疗、工业和服务业的创新。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智能和市场分析中发挥关键作用。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为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 绿色转型“破茧而出”

    绿色转型“破茧而出”

    0

     

    本刊记者 蒋 莹

    “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这是国务院前不久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目标。

    面对全球疫情肆虐,经济低迷不振,贸易争端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寻求持续健康发展良方,显得愈加重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总蓝图”已经绘就, 经济体系应如何构建? 

    做强做大材料产业筑牢绿色基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先发展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些都是我之前提过的建议。”自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山西师范大学副校长许小红积极建言献策,在教育、科技等领域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议案。今年的全国两会,她带来了《关于谋划发展被动元器及其新材料产业发展》《山西稀土永磁材料—驱动电机—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建议》等多份有关材料方面的议案。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20世纪70年代,人们把信息、材料和能源誉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80年代又把新材料、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材料身处各个产业链的最上游环节,被誉为制造业“底盘”,是支撑现代产业体系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因此,世界主要国家都在抢占这一战略制高点。

    许小红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半导体自旋电子学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磁信息存储材料与器件,柔性二维材料等。她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介绍,被动元件是电子元器件的一种,也是电子行业的基石,因为其体积较小,常被称为“电子之米”,主要包括电容、电阻、电感等产品。

    “这是所有电子设备中线路主板的基础电路不可缺失的,被动元器件市场为万亿级。被动元器件中高性能容、阻、感及滤波器材料技术及工艺技术为日、韩、美等国掌握,这些被动元器件均入选我国35项‘卡脖子’技术中。主要原因是国外领先起步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材料研发、机器设计还有几十年的品质管控产业化等的工艺技术秘诀。”许小红说,5G时代的整机迭代推动材料及元器件的迭代, 产业迎来发展机遇。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被动元器件需求占全球约80%,但国产供应仅占中低端市场的不足10%,电子新材料及元器件的国产化,势在必行。 

    许小红指出,目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国家把发展核心产业,构建安全供应链作为重点方向,而被动元器件及其新材料产业属于关键材料和关键元器件,位于产业链的核心位置,有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在新形势下应抓住新机遇,变为优势产业,为传统产业赋能。例如,山西省在钢铁、冶金、装备等领域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沉淀了丰富的技术经验,而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卡脖子”很多在装备和工艺上,因此, 发展电子新材料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产业项目可将山西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甚至传统产业就地绿色化参与,将低附加值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新材料及基础元器件,是符合该省综改转型主旋律的项目,是一次资源型经济绿色转型的积极探索。

    在许小红看来,山西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极具竞争力的电价优势,以及相关的研发和产业基础, 这些都是山西发展电子新材料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奥克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朱建民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坦言,目前,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化工新材料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世界化工新材料龙头企业中仅美国、日本和德国这三个国家的企业,就占据了全球化工新材料领域的绝大部分高端牌号和利润。例如,日、美、德6家企业占全球碳纤维产能70%以上,日本3家企业占全球液晶背光源发光材料产量的90%以上,工程塑料以美国、德国的生产企业为主,特种橡胶日本、美国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相关部门出台了《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十三五” 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一系列产业政策,积极推动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但是,也必须看到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起步还比较晚,科技水平和产业化与应用程度等还存在着许多重大短板和严重不足:许多高端化工新材料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成为了‘卡脖子’ 的短板,许多关键的原料产业链供应链无法配套,新材料的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产品单一,自主创新能力水平和人才队伍以及机制体系亟待加强,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税收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朱建民说。

    为此,就我国“十四五”期间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朱建民建议: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 努力攻克一批补短板技术;紧跟国际前沿,抢占一批制高点技术;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面对机遇,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现在面对这样的环境机遇,感觉到时间紧迫,迎难而上,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带动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许小红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表示。

    力促钢铁工业实现减碳增绿

    近年来,我国工业在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的同时,碳排放强度也在持续下降。据202012月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 年下降48.1%,超过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经济学家通常把钢产量或人均钢产量作为衡量各国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我国钢铁工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绿色转型、智能制造、国际合作取得积极进展,有效支撑了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工业减碳,发展增绿。钢铁工业是我国实现减排减碳的重要领域之一。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国钢铁工业综合实力已处在世界一流方阵,是可率先进入制造强国先进行列的产业之一。钢铁是中国制造业门类中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2020年中国钢产量达到10.65亿吨,已经连续25年全球第一,预测2021年我国钢材需求量9.91亿吨,同比增长1.0%。目前, 整个行业发展向数量减量、高质量重组和低碳阶段演变。” 

    李新创说,“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强化自主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高端产品、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解决了制约发展的诸多难题,形成了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奠定坚实基础。2020年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折合标准煤)由2015年的572千克下降到545.3千克,并于2019年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节能目标。例如, 首钢迁钢率先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德龙钢铁打造4A级工业旅游钢厂、普阳钢铁开展卓越环保绩效管理等为钢铁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借鉴意义。此外,唐山、邯郸等重点区域差别化错峰停限产及“一企一策”治理工作为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我国钢铁企业将国际化向纵深推进,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例如,德龙钢铁印尼德信钢铁项目、马中关丹产业园联合钢铁项目,中国一重—德龙镍业不锈钢项目、青山集团不锈钢项目等绿地投资项目落地生根,迸发新动能;河钢收购塞钢,敬业集团收购英钢,建龙重工收购马来西亚东钢,国际合作涌现新模式。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和消费国,行业面临从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到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和低碳发展的更多挑战,加快推进低碳转型,促进企业绿色发展,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并提前实现碳达峰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 是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李新创建议: 

    优化工艺结构路线,调整产业结构。在循环经济理念下,进一步提高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率,提高废钢使用比例和球团使用比例,有序引导建设短流程电炉炼钢,有效降低铁钢比,减少吨钢碳排放。

    鼓励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结构。企业积极采用太阳能、风能、氢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协作研发并推广应用非化石能源替代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储能技术等, 促进能源结构清洁低碳化。同时, 进一步提高能效水平,特别是提高自发电比例。

    立足科技进步,创新低碳技术。以自主研发为主体,注重加强国际合作,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推动低碳冶金技术的突破,加强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等低碳技术的创新研发应用。

    强化碳管控水平,积极参与碳交易。主动关注国家碳交易政策, 配合做好碳核查及碳市场建设基础性工作,积极反映实际情况, 完善钢铁行业配额分配及碳交易方案,推进碳排放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的建设。作为市场主体,培育碳交易人才队伍,完善碳管理组织架构,以更加充分的准备迎接碳交易的实施。

    “钢铁工业核心是要提升效率效益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徐建伟指出。

    从结构上看,在挖潜优势产品市场空间的同时,加快进口量大的高性能、高技术含量产品补短板,提高支撑能力,在提高钢铁龙头领军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同时,培育壮大一批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竞争生态。

    从技术来看,最紧迫的是在国内外差距较大的关键技术领域和绿色低碳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同时加大基础科学、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方面的能力建设,进一步厚植提升产业发展内力。

    从质量来看,对标高端和先进水平,提高特种钢材、新型产品的质量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持续提升产品性能,不断优化产品功能,在解决好“无和有”的基础上更好地解决“有和优”的问题。

    从融合发展来看,加强钢铁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发展,与下游客户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加快产业链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型。

    创新创造引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2020年以来,我国多次就减排减碳提出目标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就包括“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部署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 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一方面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支持创新,包括开发先进材料、先进工艺装备;一方面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应该积极发挥优势, 依托各产业链各环节共同推进产业间耦合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李新创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说。

    二氧化碳是人类工业化排放, 并导致地球温度上升等最主要的原因。朱建民认为,必须从源头上减排做起,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对于不得已排放的碳,也可以通过回收分离、捕获贮存、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手段,减少或消除碳排放,最大限度地降低碳排放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二氧化碳既是引起地球温度上升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更可以替代石油和天然气作为未来“碳源”的重要资源。伴随着化学化工科技创新与进步,特别是催化技术的日新月异,二氧化碳化学资源化利用已经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科技与经济价值。这种价值不仅将贡献于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更重要的是,它开辟了利用二氧化碳替代化石资源生产无限范围有机化工产品的绿色新途径,为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在国内,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致力于二氧化碳与环氧乙烷衍生绿色低碳新材料研究开发已经十几年,并与中科院过程所联合开发了万吨级二氧化碳与环氧乙烷反应合成碳酸乙烯酯系列产品中试生产装置,取得了世界首创、国际领先的技术创新成果,产品目前主要用于新能源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并规划在“十四五”期间放大复制至百万吨规模。

    为此,朱建民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表示,他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以下建议: 

    建议国家发改委,在全面贯彻落实《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指导意见》的同时, 在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同时,将二氧化碳化学资源化利用纳入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强对我国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政策的引领,促进碳减排与二氧化碳资源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建议工信部,组织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快实施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绿色减排改造、推行产品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制造体系的同时,制定出台二氧化碳化学资源化行动计划,选择50家左右积极性高、社会影响大、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开展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试点, 探索我国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产业化发展路径,支持石油和化工行业协会组织发挥行业优势,在二氧化碳化学资源化利用方面制定规范、提供咨询、推动行业自律等, 全面促进我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建议科技部,重点支持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重点支持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创新开发与应用转化, 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的二氧化碳资源化科技攻关项目, 建设一批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平台和技术应用转化基地,强化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国际开放合作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建设, 积极利用首台()重大技术装备政策,重点支持一批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项目。

    建议财政部,加大财税对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产业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和预算内投资支持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研究并出台相关方面的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积极发展和引导绿色金融支持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产业的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相关企业在国际市场开展绿色融资。

    此外,认真贯彻《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将超标准消耗的二氧化碳指标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有效降低二氧化碳资源化的成本,扩大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产业规模,为企业营造一个更加公平的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法治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谷树忠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认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大背景下,传统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转型是必然的选择,尽管挑战巨大、困难重重,但只能迎难而上,否则不进则退、甚至被无情淘汰。绿色低碳循环转型,需要破除体制樊篱、机制羁绊,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育、空间优化的发展方向, 加大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提升企业层面、产业层面、行业层面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综合能力,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展望未来, 李新创表示,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笃定前行。“十四五”时期,应紧抓战略机遇,充分利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在企业智能升级、行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推进产业绿色升级,助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