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全球健康危机的持续,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成为紧迫议题。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各国政府正积极推动经济刺激计划。
  • 移动支付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支付习惯。
  • 随着太空探索的商业化,航天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挑战了传统教育模式和学习习惯。
  • 5G技术的推广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和部署正在加速。
  • 生物技术在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社交媒体在政治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太空探索的商业化为航天产业带来了新的投资热潮。
  • 远程工作已成为许多行业新的常态,改变着职场文化。
  • 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和环境影响受到更多审视。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传统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个人数据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 数字货币的兴起正在改变金融交易的方式,引发监管机构的关注。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必然选择

    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是必然选择

    0

     

    本刊记者 张 倪

    全年货物进出口3 2 . 2 万亿元,总量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双双创历史新高……2020年,我国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第一贸易大国地位继续巩固。

    过去一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稳住了外贸外资基本盘,取得了多双边经贸关系新突破, 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特色更加明显。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应如何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关键词和热点。展望“十四五”,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拓展合作共赢新局面,我们坚信,中国将会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中国外资结构优化 彰显对外开放新优势

    经历了2020年疫情大考,中国经济在受到严峻冲击的情况下仍交出了较好的答卷。通过疫情,中国已成功向世界展示了综合治理能力水平,并实现了外资结构优化,彰显了对外开放优势。

    2020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逆势增长,实现了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三提升”。全国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资9999.8亿元,同比增长6.2%,平均每天新设立外资企业100多家。

    面对疫情对利用外资带来的影响,我国从去年3月开始相继出台一系列稳定外资举措。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57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规定》,取消境外机构投资者额度限制。

    进入2021年,面对新的变化和挑战,中国对外开放继续踏浪而行。专家指出,从长期来看,中国吸引外资的综合竞争优势不会改变,外资也将随着中国开放的步伐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发展而不断提升。随着一系列专项扶持政策的落地,中国利用外资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相信疫情过后,中国会更加坚定地、更加稳妥地以开放的姿态与国际社会共同合作,创造一个共赢的局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说。

    3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更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李克强特别强调,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服务业有序开放,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制定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加强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融合发展,发挥好各类开发区开放平台作用。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欢迎外商扩大在华投资,分享中国开放的大市场和发展机遇。

    诚然,既要利用好外资,更要优选外资。从防风险的角度看,为防止短期游资流入,对市场体系和秩序造成冲击,专家们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十四五” 时期的关注重点要更多地放到实体经济领域。过去一年,在全球大环境下滑的背景下,中国外资不仅能稳得住,还有一定的增长。之所以能有这样独特和亮丽的表现,正是源于实体经济。“因此只要外资有效地进入实体经济领域,那么外资风险就是可控的。”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研究室主任王海峰说。

    第二,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十三五”时期,我国营商环境的改善非常明显,这与我们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有关。“十四五”时期,营商环境将会进一步改进,而且将由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向其他地区扩展。

    “营商环境改善了,那么外资进入时,就会找它的比较优势, 加之依靠国内的大市场和强大制造能力,因此外资也就不可能会进入一些投机领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季志业认为,当前国际资本之所以看好中国市场,就是因为对中国的营商环境和经济韧性有信心。中国未来应进一步集中精力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完善自身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提高发展质量,向世界释放出持久的吸引力。

    第三, 要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尤其要注意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专家认为,“ 十四五” 期间,在增强对金融风险的认识、防范金融风险的手段以及未来规划等方面,我们还有相当大的完善空间。

    此外,也有人担心,一些短期资金是否会进入股市,中期资金是否会进入房地产领域?对此,王海峰表示,十八大以来,国家对房地产领域的调控非常有效。这与“三大攻坚战”中的“防范金融风险”密切相关。只要房地产市场能够平稳发展,外资要想在该领域进行“炒作”的空间将是非常有限的。

    “ 开放不可避免地会引入风险,这既是对市场应对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验。如何让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 使中小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缓冲外部冲击,就需要重点考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陈红娜表示,着眼长远,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对我们过往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开拓新发展局面的重大战略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牢牢把握。

    中国向世界表明支持经济全球化、实施对外开放坚定决心

    众所周知,逆全球化潮流出现以来,特别是中美贸易争端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不断强调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政策,积极推进以双边、诸边和区域经济合作为代表的新型全球化,积极促进WTO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当前,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 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为此,我们必须提升自身能力,在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合作。

    李克强总理3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多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尽早生效实施、中欧投资协定签署,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程,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回顾来看,在过去一年间, 从力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到完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谈判,中国同非洲联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 合作规划,再到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一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一体化机制。中国向世界表明了支持经济全球化、实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尤其是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的达成,既为全球重建对多边贸易体系的信心注入了源头活水,更为我国切实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抓手,能真正做实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外资稳中提质’的任务目标。”陈红娜说。

    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王跃生分析认为,这些重大利好事件接连发生,绝不是一种偶然。它表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贸易投资自由化与开放市场、国际经贸规则的改革完善与逐步趋同,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大趋势; 而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引领新型全球化,以包容合作促进经济发展,乃是中国应对这一大趋势,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王跃生看来,从RCEPCAI 再到CPTPP,可将其看成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三级跳”, 每一次跳跃所要求的都比之前更高、更难,也对中国自身经济体制、制度框架、竞争力和冲击承受力有更高的要求。

    此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凤英表示,随着中美关系出现向好迹象, 在“十四五”期间,中美间也应考虑建立起一种互利共赢的经贸投资安排。“对于在不久的将来,中美建立起一种双方都能接受且有利于全球经济和平稳定的合作机制,我持乐观态度。” 

    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点与难点 

    过去40多年间,开放一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力引擎。今后,这一“推进器”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将越发显著。

    中国已将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视为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使国内产业利用全球市场、全球资源“更上一层楼”,正是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认为,下一步中国开放的重点,应是尽快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市场体系。这个体系须充分体现公开透明,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使各类企业真正享受权利平等、规则平等、机会平等, 能够公平竞争。

    王海峰强调,构建“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重点,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与世界各国在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领域的合作,以及卫生、旅游、生态、气候等非经济领域的合作空间都将是巨大的。我们还可以借此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的改革,从而使世界经济重新回归到一个更加平衡、更有效率、和平共处的方向。其中,特别要将“一带一路”作为战略重点,把过去七年多以来,其已经被各国接受的优秀机制与实践, 积极地与世界分享。

    陈红娜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她分析认为,首先,实现“双循环” 的前提,是货物、资本、技术等要素的顺畅流通,而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恰好赋予了这一前提。RCEP的重点在于通过统一的原产地规则,降低关税,把占全球半壁江山的制造业产能进行有效整合;而中欧投资协定将通过更大程度地削减投资壁垒和优化市场竞争环境,破除中欧之间资本和技术流通的障碍,改变相互投资不足的现状。

    2019年,中国对欧洲直接投资额仅占对全球直接投资规模的7.7%,而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更是只有3%左右,与两大经济体的贸易规模和比较优势状况明显不符。

    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的签署,使要素禀赋高度互补的两个区域借由中国市场完成对接,实现真正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例如,中国对欧盟削减制造业投资限制后,代表着高端制造的欧盟资本和技术就会进入中国,而较低的增值40%RCEP原产地规定,既确保了东盟能够成为稳定的制造配套供应商, 又为高端制造品进入东盟市场打开了通道。

    这样一来,全球供应链体系就此打通,“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通道建设也有了更好的投资前景,一旦基建、货物、资金相互耦合的经济机器顺利启动,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就会不断增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就不再仅仅是概念和口号,多边贸易体系也能够继续稳步前行。

    与此同时,要实现RCEP和中欧投资的对接,还需要一些其他的政策保障,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跨境数据流动。

    当前,高端制造越来越多地由软件和数据定义,一架波音787飞机的代码总量有650万行, 一辆豪华汽车的代码总量有1亿行,远高于Facebook 6200万行的代码规模。我国要真正在汽车制造业上放开对欧盟的投资限制、实现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数据的跨境流动必须要更加高效。而且,承载着货物流的信息流也只有流动起来,货物的流动才会更通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跨境数据的完全自由流动, 要实施精准分类监管,该管的管住,该放的放开,在保证关键基础设施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让商业数据更顺畅地流动起来,并随技术进步不断缩小关键基础设施的认定范围。此外,投资者保护等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建设也非常重要,要打造外资愿来、能来、想留的制度和政策体系。这些监管改革如果到位,再考虑到RCEPCPTPP共享七个同盟国,中国加入CPTPP 的制度障碍和谈判难度都会进一步降低。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