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交易正在逐渐减少。
  • 远程医疗的普及使得医疗服务更加便捷,尤其是在偏远地区。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持续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 数据隐私保护成为数字时代的重要议题。
  • 太空探索的商业化为航天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引发了对工作生活平衡和城市居住模式的新思考。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安全性。
  • 网络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个人数据保护方面。
  • 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引发了对工作生活平衡和城市居住模式的新思考。
  • 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全球旅行限制逐步放宽,旅游业开始复苏。
  •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可持续性。
  • 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了新途径。
  • 5G技术的推广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疾病诊断和治疗方式。
  • 随着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成为社会关注的新焦点。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电子商务的增长推动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创新。
  • 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能源行业的转型,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移动支付和数字货币正在改变传统的金融交易方式。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带来了新的突破和挑战。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在线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电动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能源行业的转型,减少了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 因地制宜强基础,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因地制宜强基础,乡村振兴未来可期

    0

     

    本刊记者 蒋 莹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乡村振兴接棒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最受期待。“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既勾勒出奋斗的坐标,也标注着幸福的刻度。

    乡村振兴,不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更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擂响的新战鼓,发出时代的最强音。

    发挥“山”优势,因地制宜产业兴

    “我是一名在农村长大的基层乡村医生,经常走街串户,老少爷们最关心、最关注什么,也是我个人最了解的。当好代表就要为人民着想,履行好职责。我带了《发展推进中药材基地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关于农村老人赡养问题的建议》《解决乡村医生的养老保险的建议》三个议案。” 

    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说这些话的是全国人大代表刘庆民。他是一名乡村医生,他所开办的隈泉卫生室位于山东省泗水县南部山区苗馆镇。

    目前,刘庆民带领着学医专业的儿子刘壮壮和儿媳冯桂伟依然坚守在农村最基层,当好群众的健康守门人。隈泉卫生室所在的区域远近有八个自然村,分散在周边八个山头上。他赤脚行医42年,跑坏了七辆摩托车,除日常出诊守护着2000多名村民的健康之外,还重点帮扶着辖区内的九位孤寡老人,给予他们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等。

    结合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及背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刘庆民建议:在广大山区农村实施山地、丘岭、林果套种高效、优质、精品、中药材基地,进一步打造“中医药+农业”发展模式,推行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农村地理环境独特、空气质量较好, 污染较少。据刘庆民调研分析,完全适合名贵中药材种植条件。如平欧大榛子、碧根果(美国纸皮山核桃)套种中药材,如石斛、金钱莲、桔梗、西花等。

    坚持突出特色,分类实施。根据农村自然环境和市场经济条件, 合理选择发展模式,如林药套种模式。根据农村当地土壤、气候及海拔、温度、树龄、树种郁闭度等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种植金银花、防风、射干等中药材。

    坚持政策扶持、农民增收。制定完善各项政策,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对林下经济发展给予扶持,确保农民得到实惠。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和人才,确保项目(基地)顺利实施。

    坚持机制创新、示范建设。努力做好林果套种中药材基地项目, 以点带面,推动农村农民种植积极性,带动广大农民入股入社,大面积发展林下中药材套种模式,力争近几年时间,把基地建设成现代生态观光、旅游登山、中药果蔬采摘为一体的现代新农村型的中药材套种基地。

    河北省武安市白沙村曾经是一个“吃水爬井坡,做饭烧柴火, 糠菜斗年粮,经薯是主粮”的穷山村。而今已从一个集体欠款30万元,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穷山村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0家集体企业、固定资产1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5.3亿元,集体可支配收入4.5亿元,村民人均收入5万元的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武安市科协副主席申拥军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介绍, 从70年代中期开始,村子依靠当地山体资源优势,靠山吃山,发展石料建材产业,逐步兴起,形成规模。2012 年产值达2亿元,实现利润7000万元, 人均收入约1.5万元。

    “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公益事业得到很好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可是周边山体环境, 由此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全国人大代表、白沙村党委书记侯二河说,2018年投资1400万元,编制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对周边荒山和废旧矿山3000多亩区域,实施“88”山体修复工程,即利用8 年时间,投资8亿元,遵循“科学规划、高标定位,保护为先,治理为要”的原则,将其打造成中国白沙优矿胜地,形成观光、休闲、科普、研学等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园。

    据了解, 武安历史上是北药道地药材主产区,中药资源历史悠久,品正质优,被誉为“冀南太行药谷”。2020年全市中药材生产面积10万亩,主要品种有连翘、柴胡、山楂、金银花、芍药、酸枣等。

    “武安大面积的山场和丘陵成为野生药材的良好滋生地,也是人工栽培药材的理想场所,发展中药材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既可以解决当前退耕还林地效益不高的难题,又可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侯二河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说。

    他建议, 因地制宜, 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成立中药材科技研发中心,拓展中药材功能;加强中药材非药用部位在饲料、兽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实现中药材产业与养殖业等融合发展;打造“武安连翘”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河北省首家连翘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依托,围绕武安连翘产业,统筹发展连翘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连翘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建设连翘产品研发中心,开展连翘提取技术研究,建立高效提取技术,开发连翘大健康产品(连翘速溶茶、连翘酒、日化类洗面奶、沐浴露、漱口水、牙膏等系列产品)、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 提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 大力发展仓储保鲜,结合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推动打造“春看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 旅游观光养生基地;充分发挥连翘等中药材适宜绿化美化功能,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拓展中药材产业范畴;扩大产业规模,开展连翘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做足“水”文章,生态种养鱼米香

    “稻田综合种养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模式可以使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因此建议在适合的地区推广,同时探索多元种植补贴, 提高种粮积极性,开展‘稻++ 游’种植模式,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孟平红研究员提出《关于推广提高水稻综合种养积极性的建议》。

    她认为,在种植水稻的同时, 可以养殖鱼、蟹、鳅、虾、鳖、鸭和蛙等。水稻为其提供生长条件, 动物为水稻除虫、防病、除草、施肥和松土,生产过程可以减少甚至不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等,再通过一田多用,与蔬菜等分季节复种、水旱轮作等方式,提质增效产出绿色产品,这样的模式下亩产值可达上万元。同时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建立配套绿色生态种植农庄、乡村民宿与种植体验项目,推广绿色生态农产品,最大限度提高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三产融合、协调发展。

    孟平红建议,鼓励建立科学的生产组织,因地制宜建立标准体系;完善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农田基建补贴;加大科技服务,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新利益分配模式,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依托大数据, 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据了解,山东南四湖位于鲁西南济宁市境内,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北长约126公里,东西宽约525公里,总面积达1266平方公里,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输水廊道和调蓄湖泊,总库容50.7亿立方米,承接苏鲁豫皖438个县(市、区)的入湖河流53 条。2003年被山东省政府批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划定区域面积167.5万亩。

    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中, 南四湖已经退渔还湖、退耕还湿34 万亩,在主要河流入湖口都建设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先后清理湖内网箱网围养殖18万亩、水上经营性餐饮船55条、货运小码头108 处、畜禽养殖136户,规范改造畜禽养殖228户,先后取缔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8家。仅微山县累计投入10 多亿元,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工程,建成企业污水处理工程38 个,实现了县域污水全部处理并达标排放。

    全国人大代表、济宁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主任于安玲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表示,她带来了《山东南四湖生态治理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专项治理的建议》。

    于安玲经过调研发现南四湖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实验区内养殖池塘和稻田亟需进行生态化改造,生态湿地亟需治理,亟需建立南四湖生态补偿机制。她建议,把南四湖养殖池塘和周边水田生态改造纳入国家“十四五” 规划,建立南四湖渔业退养补偿长效机制,这样既能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又能实现南四湖生态可持续发展。

    说起南四湖,不得不说任城区喻屯镇的“龙虾书记”——卢凯。他原来担任济宁市委办公室档案管理科副科长,2019715日派驻任城区喻屯镇高庄村担任村里的第一书记。

    “喻屯镇水资源丰富, 北邻蔡河,南靠新万福河,东临微山湖、老运河,水土肥沃。祖祖辈辈种植水稻,一年多来,带领村民引进稻田养虾项目,发展规模种养,并且带动六个行政村分别增加近2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产业振兴之路。”卢凯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说。

    “稻虾综合种养项目于20191228日开工建设,历经4个月的辛苦养殖,龙虾喜获丰收、投入市场,实现收益,综合计算项目日产量达1万斤以上。”喻屯镇副镇长王洪燕介绍,一期种养规模实现3500亩,二期种养规模实现5000 亩,三期种养规模突破1万亩。集中连片流转3500亩土地,建成了山东省连片面积最大的高标准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计划利用23年时间种养规模突破1万亩,打造一个集苗种繁育、水产养殖、饲料生产、技术服务、精深加工、交易中心、冷链物流、生态农业、电子商务、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区域性龙虾交易集散中心。

    在农民增收方面,卢凯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20年受疫情影响, 小龙虾均价10/斤,每亩年产出小龙虾300斤,水稻1000斤,水稻均价1.4/斤,稻虾共作模式每亩年收益约4400元。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能力强,带动六个行政村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近20万元。去年12月底,该项目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高庄村被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命名为“2020年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喻屯镇也被命名为“2020年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据了解,任城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坚持疫情防控与“三农”工作“两手抓、两手硬”,紧扣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任务,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全面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着力推进乡村全面发展振兴。

    喻屯镇积极推进稻虾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做强一产、发展二产、探索三产,重点做好龙虾交易市场改建,小龙虾培训学校建设,龙虾深加工企业引进,“稻虾米、稻田虾”品牌创建等工作,结合稻虾产业,发展集花海、垂钓、餐饮、民宿、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打造以“龙虾水稻”为主题的稻虾小镇。截至目前,以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科技展示、河湖风光、乡土风情为主体资源,精心打造“三带、两区”,各类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到57个,市级休闲渔业示范点发展到15个,省级旅游点、农业精品采摘园发展到10 个,每年吸引20余万城区及周边居民前去观光旅游、采摘体验、休闲养生。

    “欢迎游客可以现场捕捉小龙虾,品尝到最新鲜的小龙虾,感受生态美丽的乡村风光。”卢凯说。

    利用高科技,饭碗装满中国粮

    国家之大,粮安天下。2020年粮食产量达13390亿斤,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14亿人平均粮食占有量已达到470公斤。

    如何端牢“中国饭碗”?近年来,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支撑引领乡村振兴,不断提升粮食产能,向科技要产量要效益,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打好种业翻身仗,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支撑,让“中国饭碗” 装上更多“中国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会长陈萌山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紧盯粮食安全,全力支撑农业稳产保供;抢占科技制高点,努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强化科产融合,主动服务农业农村主战场。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已进入世界第二方阵前列,由跟跑为主,转变为跟跑、并跑、领跑并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已成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陈萌山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说,我国农业科技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农业基础研究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存在进一步拉大的风险;玉米、大豆单产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部分畜禽品种对外依存度仍然很高;大型农机装备和智能设备核心部件受制于人;节肥节药节水等资源节约瓶颈技术有待突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陈萌山建议,以“增投入、强平台、活体制”为重点,建立农业科技优先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设施建设;破除影响制约农业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攻克农业领域“卡脖子”技术打造良好创新生态,力争尽快突破产业瓶颈, 牢牢把握我国农业农村创新发展主动权,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战略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业化学污染物残留检测及行为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王静认为, 我国农业存在科技投入强度下降,符合农业科研规律的稳定支持机制尚未形成的局面。因此,她建议: 

    建立农业科技更优先发展的投入机制,确保投入强度不低于国家科技投入强度。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使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逐步提高到2%以上。持续投入种业自主创新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重视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平台设施建设,优先布局建设农业领域的国家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强化科技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引领支撑作用。

    对从事基础性研究、农业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加大稳定性科技投入比重。结合科研机构职责定位,对国家级科研机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构建科研经费稳定增长机制。继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支持。探索建立农业科研基地和野外台站稳定的运行保障机制,加大对动物疫病防控生物安全高级别实验室、国家种质资源库等重大科研设施的支持。

    加大对农业科研单位人才等工作的支持,进一步提高人力成本在科技创新成本的比重。人才强农战略是我国打造一流农业科研队伍, 占领农业科研制高点的关键。但我国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整体面临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的激烈竞争。虽农业科研单位均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但自有经费难以为继。希望逐步加大人员经费保障力度,或者参照高校的做法,适当安排人才保障经费。

    尽快推广实施从稳定支持科研经费中提取奖励经费的政策。国发2 5 号文出台了允许试点单位从基本科研业务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经费等稳定支持科研经费中提取不超过20%作为奖励经费,由单位探索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的激励引导机制的政策,希望尽快推广实施。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对农业科研单位给予政策倾斜,支持像中国农科院这样的科研单位开展“包干制”、全成本核算等试点工作。

    陈萌山呼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强基础、抓源头》,“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手中,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才能有力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快速发展,保障新征程行稳致远。保持今年和今后粮食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重要的是强基础,加强耕地保护利用, 守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抓源头就是要聚焦种业科技创新,打赢种业翻身仗。” 

    “ 创新是现代种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一动力,提高种业创新能力,必须加快构建种业自主创新体系。” 陈萌山坦言,要强化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要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育种新机制,要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要大力鼓励种业新技术创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等, 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