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以互联网推动城乡均衡发展

0

 

李勇坚 刘 奕

互联网正在高速普及。根据Internet world stats数据,截至2020 12月,全球网民规模达到50.98 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64.7%。在我国,同期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引发了一个令人沉思的问题,即互联网对原来工业化时代以来所形成的城乡差距,是否有缓解作用?

互联网是消除城乡差距的正向力量

互联网自出现以来,其能否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就曾引起许多的争议。

最开始的观点认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可以自由流动,网络能够跨越时空的障碍,任何人都能够平等地获得信息,因此,网络的出现将形成一个新的人类空间,这个空间更为平等,更为民主,能够更好地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但是, 从互联网发展的历史看,在初期, 大量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集聚于原来的城市地区,甚至是大城市区域, 大量的农村地区等缺乏网络基础设施,难以上网,而互联网上网设备价值不菲,流量昂贵,农村网络普及非常缓慢。面对这种现实,很多研究者及实务工作者提出,互联网的出现,不但没有缩小原有的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而且产生了新的“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这个鸿沟不但是经济上的差距,更是社会差距。研究者进一步指出, 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科技,在人口或经济集聚水平高的地区更有可能扩散,导致在信息时代,理应获益更多的偏远地区非但没有更多地使用互联网,反而催生新形式的城乡差距。这一现象被称为区域数字鸿沟(Local digital divide)。

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多研究者发现,电子商务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能促进农村地区(包括位于农村的集镇)经济发展。David L. Barkley etc.2007) 指出,互联网有利于减小农村地区的区位劣势,使其更方便地接近研究、服务与市场。Prasenjit Nath 2013)指出,在印度,57%的电子商务售卖来源于小城镇,其余部分来源于8个都市区。他据此提出, 电子商务最重要的一个好处是其具有帮助发展中农村社区“蛙跳”进入新知识范式的潜力。针对一些特定地区的实证研究表明,电子商务增加了小微企业(Micro and Small Enterprises,MSE)的竞争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极大地降低了上网的门槛,使网络在全球快速普及。据GSMA提供的数据,在主要欠发达国家,“中等” 水平的流量套餐(600MB到2GB)价格在消费者收入中的占比,从2015 年的2%3%下降到了目前的0.5%1.0%。从硬件看,一部可以上网的手机的价格已低于100美元,这使很多人能够利用移动互联网实现上网。因此,很多研究者指出,移动互联网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窗口。

但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就是不同区域的人群利用网络来做什么的问题。有研究者指出,在很多农村地区、落后地区,年轻人上网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娱乐,而在一些发达的城市地区,这些人上网主要是为了获得资讯,提升自我。如此一来,虽然在所有的地区都面临着同样的网络接入环境,但是大家对互联网的价值认同、利用方向等存在着差异, 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鸿沟,被称之为“第二次数字鸿沟”(第二次数字鸿沟关注的是数字技术的应用能力,而不是数字服务或者信息的可获得性。在电子商务日益普及化的前提下,电子商务与生活日益相融,对跨越第二次数字鸿沟有着很大的作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互联网在推动农产品进城、促进工业品下乡等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对乡村地区如何利用互联网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起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作用。而互联网对乡村发展的作用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中央发布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文件中,均有加快互联网及数字技术应用的内容。在后疫情时代, 通过国家、社会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互联网在改善城乡均衡发展方面的作用被更好地发挥出来。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发现,互联网有效地缓解了城乡发展不平衡, 是消除城乡差距的一种正向力量。

应用互联网缩小城乡差距的理论与实践

从理论上说,互联网促进了信息跨越时空的流动,使农村地区的居民能够同样获得信息,这使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有效缩小。电子商务通过将实体商品数据化,并将这些信息发布于网络空间,使所有人都能够均等地获得信息,改变了受到物理条件限制而导致的商业设施分布不均等问题。在这个意义上, 电子商务能够有效地缩小城乡在商业基础设施、信息获得等方面的差距,从而缓解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第一,增加商品可及性及多样性,减小因商品可及性问题而带来的不平衡问题。在中国,由于商业发展水平非常不均衡,在东部地区和发达的城市形成了商业中心,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商业硬件设施明显不足,这使得中西部地区以及广大农村地区很多消费者无法接触到更为丰富的商品。有调查显示,农村居民前往城镇的主要目的为购物,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购物场所而导致的。购物不便状况进一步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机动性,影响了农村整体消费能力的提升。我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状况差;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极为不便,消费成本高昂。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突破空间限制,任何消费者都能够接触到同等丰富的产品,降低购买过程中的成本,这将极大地促进消费,尤其是农村地区消费,进而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第二,助力消费升级。在商业不发达的区域,往往会成为假冒伪劣的温床。例如,由于农村的商贸服务水平较低,便利程度不够,破坏了农村商贸生态,使农村地区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集聚之地,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并导致非常多的产品质量安全隐患。电子商务使所有人面对的商品都一样, 使农村居民能够通过互联网面对丰富的优质产品,这将推动农村地区的消费升级。

第三,电子商务有利于农村的特色产品直接销售到全球。由于商业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的特色产品往往面临着销售困难。电子商务为农村特色产品的营销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渠道,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同时,利用互联网,农村地区的生产过程还能够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网络之中,使生产更有计划性,避免了因盲目生产而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波动给农民带来的巨大损失。

第四,促进完善电子支付体系,积累信用资本,减小金融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金融发展落后,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金融数据积累,这导致现有的金融机构无法对“三农”领域的企业或个体做出准确的信用风险评估。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实现网上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电子支付体系成为支撑电子商务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支付实现电子化,从而积累更多的数据,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互联网本身会促进金融创新,能够创新出更适合“三农”领域的金融产品,从而为农村地区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金融服务。

在实践中,中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在缓解城乡差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政策上对农村电子商务也高度重视。例如,2020 2 28日,23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发改就业〔2020〕293号),提出“丰富适合农村消费者的商品供给,完善供应渠道,充分发挥邮政系统、供销合作社系统现有农村网点布局优势,实施‘邮政在乡’、升级‘快递下乡’。开展农村食品经营店规范化建设试点。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

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电商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从2015年至2020 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指从农村地区通过网络销售出去的产品价值)从3530亿元增长到1.79万亿元,增长了将近4倍。其中,2020 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79万亿元,同比增长8.9%。农产品上网销售快速增长。2018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2305亿元,同比增长33.8%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168.6亿元,同比增24.8%2020 年预计超过5000亿元。《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要达到1万亿元。

农村网络零售额的快速增长,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增加了全新的动力。具体有如下几点: 

第一,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 为农村脱贫提供了助力。电商是扶贫的一种有效手段。20199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考察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时指出,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事实上, 电商在我国扶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底,商务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覆盖了全部国家级贫困县。2020年,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总额3014.5亿元,同比增长26.0%; 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406.6亿元, 同比增长43.5%,增速较2019年提高14.6个百分点。截至2020年底, 国家级贫困县网商总数达306.5万家,较2019年增加36.6万家,增长13.7%。与农村电商发展相关的快递设施建设快速推进。截至2019 年年底,全国55.6万个建制村直接通邮,所有建制村均实现通邮目标;农村地区快递网点超过3万个、公共取送点达6.3万个,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96.6%

在电商扶贫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新模式。一是短视频、直播等新兴营销手段助力扶贫。例如,快手的“福苗计划”,通过快手电商这个平台,帮助国家贫困地区进行家乡好货和美景的推广、销售, 将贫困地区的优质特产推广到全国,进而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通过品牌化助力扶贫。来自京东的资料显示,品牌化将是电商扶贫的下一站。以品牌化为核心,来改变扶贫产业徘徊于低附加值的现状,以品牌来提升产品溢价,进一步增强产品和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帮助扶贫产业真正走向市场,将贫困地区从扶贫之路引入致富之路。京东先后推动苍溪红心猕猴桃、石城莲子、饶河蜂蜜、广灵小米、竹溪大鲵、日喀则冰川水等几十个贫困县的数百个农产品向规模化、品质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三是电商扶贫与金融结合,为贫困户同步提供金融支持。金融支持也是电商扶贫的另一个新动态。例如,京东京农贷为各类扶贫项目提供“互联网+金融+产业”的扶贫支持。京东还推出扶贫众筹平台,目前已完成富平柿饼、光山信阳毛尖、砀山黄桃罐头、抚远鱼子酱等来自100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300多个项目的众筹,并带动后续销售资金10 多亿元。

第二,电商降低了农村创业的门槛与成本,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就业。《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8—2019)》显示,2018年农村网店达1200万家,带动就业人数超3500万人,数量一直保持稳步增长。农村网店的发展,还带来了明显的集聚效应。根据《2020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截至20209 月底,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发现5425个淘宝村,比上年增加1115个。淘宝镇由2019年的1118个增加到1756个,比上年增加638个,增长57%。淘宝村和淘宝镇网店年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 活跃网店296万个,创造了828万个就业机会。农村电子商务集聚发展,极大地降低了农村地区的创业成本。电子商务,特别是网络零售业,由于具有工作时间、地点灵活,准入门槛低,投资成本小等特点,也成为社会创业创新的重要选择,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返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城乡残疾人开辟了就业新途径。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各类返乡下乡人员已达700万,在返乡下乡人员创办的企业中,80%以上都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项目,54%都运用了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农村电商已经成为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的新“风口”。

第三,依托电商与互联网,农村地区的金融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金融差距是城乡差距的重要表现, 也是城乡差距的重要根源。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在前互联网时代,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据统计,2015年农村金融的信贷可获得性占比仅有30%, 比城市的信贷可获得性占比50% 20个百分点。“三农”领域的金融资金缺口在3万亿元以上。互联网使农村居民大规模地使用移动支付等新方式,推动了金融数据与个人信用的积累。2018年,农村地区网民线下消费时使用手机网络支付的比例为57.0%,比2017年(47.1%)有明显提升。农村数据的积累,使很多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始在农村地区全面发力,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金融发展,缩小了城乡金融差距。例如,网商银行利用大数据等技术,为农户提供无需抵押物担保的“310”信贷服务(农户花3分钟在线申请,1秒钟资金到账,全程0人工干预)。

第四,电商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网络、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截至2020年底, 我国行政村通宽带的比例已经超过了98%,贫困村宽带的覆盖率超过98%,超额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目标。2020年,我国快递乡镇网点覆盖率超过96%。农业技术基础也持续改进。在农产品标准化方面,受到电商带动的影响, 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持续推进。商务部指导中国电商扶贫联盟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促进工作,完成464家贫困县地区农产品品牌企业“三品一标”认证培训, 已有129家正在进行认证。

第五,电子商务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消费环境,有效地节省了购物成本,降低了购物支出。根据各家电商平台的大数据推算,我国农村地区2018年在电商平台上消费的商品及服务超过1万亿元, 电商平台上产品的价格比实体商业平均要低6%8%, 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利于降低农村地区的生活成本。Victor Couture Benjamin Faber Yizhen Gu Lizhi Liu2018) 利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数据时发现,电子商务有效地降低了农村的生活支出。在他们调查的范围内, 农村电子商务用户通过电子商务使消费生活成本降低了5%,而全部村庄的平均家庭生活成本降低了1%。电子商务有效地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商业差距。

相关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互联网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平衡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方面的作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5年,即“十四五” 期末,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基本形成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因此,在“十四五”时期,应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互联网应用,促进城乡平衡发展。

第一,加快农村互联网普及。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12 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3.09亿, 占网民整体的31.3%, 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5.9%;城镇网民规模为6.80亿,占网民整体的68.7%,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接近80%。从非网民占比看,我国非网民规模为4.16亿,其中城镇地区非网民占比为37.3%,农村地区非网民占比为62.7%,非网民仍以农村地区人群为主,互联网普及率在城乡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农村地区实施更有效的政策,推动农村居民上网,是利用互联网进一步促进城乡平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而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地区消费者的网络应用和网络消费是一次极大的教育,从国家的角度,要在后疫情时代,进一步推动农村地区网络应用,并通过互联网的普及, 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构建新的基础设施。

第二,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快递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农村地区的快递主要是普及到乡镇一级,进村的快递网点普及仍然不够,这对农村地区的电商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在疫情期间, 非接触式快递服务成为标配,对农村地区而言,智能快递柜等基础设施是实现非接触式服务的重要方式,因此,建议在后疫情时代,在农村地区推动智能快递柜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 解决农村快递物流“ 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但农村地区智能快递柜的运营成本要远高于城市地区, 因此, 应该对此进行基础设施化,由政府进行补贴运营,以降低物流成本。

第三,大力支持农资电商的新领域。从农村电商发展现状看,农资电商是一个值得挖掘的新领域。农资电商的意义不仅在于利用电商优势,通过减少农资采购、种植服务、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的成本,更在于因中间环节减少而产生的附加利润可反哺农民,覆盖农民种地成本。农资电商还使交易过程数据化与可视化,为建立农业生产溯源体系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农资电商还可以与互联网金融、农业科技等融合为一体,实现为“三农”的全方位服务。因此,应该在政策上对农资电商予以扶持。

第四,推动面向农村本地居民的服务类电商发展。随着农村地区的空巢化,农村地区对本地化的养老、照料、文化、旅游、出行、餐饮等服务都有着较大的需求。这些本地化的O2O服务, 在农村地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的现状,对这些服务的满足度很低。如何利用互联网,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与政策扶持,推动农村地区的服务类电商发展,是未来电商发展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政策发力的一个重点。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