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全球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途径。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电子商务的增长推动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创新。
  •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在商业决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 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提高制造业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 农业科技的进步正在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自然保护的重视。
  • 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企业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保持竞争力。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
  • 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家居和自动化生活正在成为现实。
  •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和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为治疗复杂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电子商务的增长正在改变全球零售业的格局。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企业必须适应这一变化以保持竞争力。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行动。
  •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 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重要。
  •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全球减排行动迫在眉睫。
  • 数据隐私成为数字时代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 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保护个人信息变得尤为重要。
  • 数字货币的合法性和监管问题成为金融监管机构的新挑战。
  • 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食品和生活方式受到更多关注。
  • 加快构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

    加快构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

    0

     

    林 宏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据统计,在中央规划建议全文当中, “高质量”一词总共出现16次。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体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引领是关键。早在2018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一直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他明确要求“要加快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

    浙江省是全国首个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的省份, “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率先规划建设统筹集成、衔接配套、融合创新和水平领先的 “浙江标准”体系,成绩显著。“十四五”期间,浙江省将继续按照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大标准化工作的改革创新力度,完善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推动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浙江省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效

    浙江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坚持把标准强省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组合拳”的重要一招,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速器。特别是201612月,浙江省成为全国首个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之后,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标准化+”效应日益显现。根据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发布的数据,目前浙江省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已经实现了三大新突破。

    一是数字经济标准化取得新突破。以之江实验室为依托,浙江省筹建了数字经济标准创新联盟; 成立ISO电子商务交易保障标技委(ISO/TC321),并在杭州召开首次全体会议,通过4项国际标准提案(其中浙江主导2项);筹建区块链省级标技委,推动智能制造标准联盟牵头制定行业标准17项、发布团体标准20项。制定数字经济领域“浙江制造”标准58项。

    二是社会治理标准化取得新突破。浙江省总结提升“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标准体系,实施互联网广告、放心消费、信用建设、垃圾分类、“四好农村路”等一批地方标准。温州龙港新型城镇化标准化助推撤镇设市;象山县标准化助力“村民说事”,相关做法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基层治理的指导意见。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推动复工复产中,浙江标准化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据统计,浙江2020年出台了疫情防控12项省地方标准,首创疫情防控一图(五色图)、一码(健康码)标准,为科学防疫和复工复产提供了技术指引。

    三是乡村振兴标准化取得新突破。浙江省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初步建成乡村振兴评价标准体系。其中,《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省地方标准,明确提出该标准实施覆盖面3年达到90%的目标。组建乡村治理省级标技委,开展乡村治理标准化专题研究,推进全省农业农村标准化试点示范。

    浙江省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看,浙江省标准体系建设还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创新成果标准化不畅、标准实施机制不健全等三方面问题,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

    1.“浙江标准”话语权亟待增强。一是浙江省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偏少。截至2019年底,全国共承担ISO/IEC技术机构秘书处79个, 其中浙江省承担2个,仅占2.5%。同期,北京承担17个,江苏承担11 个。二是国内标准话语权较先进省市有明显差距。截至2019年底,浙江省共主导制定国家标准1708项、行业标准3763项、地方标准828项, 分别比北京少12643项、17800项、835项,比上海少1817项、2279项、47项,比江苏少507项、898项、1526 项,处于中等水平。三是关键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总体水平偏低。以浙江省纺织产业为例,“浙江制造”纱线标准没有涉及断裂强度、条干质量变异系数等国际关注的关键指标,生态标签标准仅设置了172 项指标,比国际公认的OEKO-TEX 100标准少了216项指标。四是标准体系协调性不强。比如,浙江纺织品生态面料一等品设置标准低于浙江衬衫、牛仔等服装一等品设置标准,导致企业即使采购了一等品面料却生产不出一等品服装。

    2 . 创新成果标准转化亟待加速。一是创新成果转化率低。2019 年,浙江省授权发明专利3万多项, 获得国家科技奖和省科技进步奖的项目近300项,但同年提出并立项的各类标准计划数只有50多项,绝大多数项目未能及时将项目成果及其所含技术转化为标准特别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二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欠缺。浙江省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主要依照《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还未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出台建立符合浙江实际的评价、指引、转化细则。三是标准市场化活力不足。浙江省标准化工作仍以政府主导,市场共治体现不足。从近三年地方标准制订数据来看,行政事业单位主导的占87.3%,以企业等市场主体主导制定的仅占12.7%,多数标准因市场主体参与度不高而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 . 重要标准实施力度亟待加强。一是标准重制定轻实施问题突出。绩效评价和实施力度较弱,每年各部门地方标准绩效评价比率不到归口管理标准总量的10%。二是标准实施监督多元化机制未健全。从2019年省政府部门标准化工作考核来看,50%以上行业部门仍未建立相对完善的标准实施清单及配套机制,现行二元化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两张皮”的现象。三是专业技术组织数量较少。截至2019年底,浙江省承担全国标技委(TC12家、分技术委员会(SC) 共31家、设省级标技委63家。在全国8个标准化工作先行地区中,浙江省承担TC数排名第6,分别比北京少283家、比上海少63家、比江苏少25家、比广东少24家,比山东少21 家,比陕西少3家,仅比山西省多5 家;浙江省SC数排名第三,比北京少290家、比上海少12家;浙江省省级标技委排名第3,比广东少60家、比山东少3家。四是标准化经费投入仍然不足。作为全国首个试点省, 浙江省2019年省级标准化经费投入4600万元,只及北京的50.8%、山东的65.2%、江苏的77.64%。五是标准化法制建设较为滞后。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于2017114 日发布后,《浙江省标准化管理条例》(2000年10月1日施行)仍未进行及时修订。

    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的建议

    《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健全产品、工程、服务、营商环境、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社会治理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标准,大幅提高标准水平,以高标准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时,还从瞄准国际先进全面提升标准化水平,健全重点领域标准,完善标准制定、实施、监督机制三个方面,提出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的具体内容和具体要求。建议按照这些新思路、新要求,进一步谋划推进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浙江标准”体系,争取成为国家标准体系的领先标杆。

    1.着力构建协同推进机制。中共中央《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建立中央质量督查工作机制”。建议浙江省尽快建立相应工作格局和工作机制,把标准化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市场监管部门的统一协调职能,建立部门协同、省市县层级联动的标准实施统一机制,打造政府引导、市场共治、多元治理的协同机制。同时,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创新活力。全面建立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推行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落实企业标准化主体责任。

    2 . 着力提升标准体系的先进性。一是组织开展“对标、立标、达标”活动。以数字经济、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为重点进行国内外标准比对,加快将国际先进标准转换为“浙江标准”, 加快制定一批抢占行业制高点的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鼓励浙江省传统优势产业制定关键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标准的内控标准,尽快实现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二是充实完善浙江标准体系。科学规划建设浙江制造、环境、民生、服务、建设、农业、治理等7大领域标准子系统、子体系,不断推动浙江省主导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5类标准提档升级、衔接互补。三是提高国际标准研制参与度。进一步提高浙江省国际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主导和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的工作能力,争取更多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秘书处落户浙江,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德国标准化协会(DIN)等机构合作,重点开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国际标准的培育和孵化。四是推动浙江标准“走出去”。建好金砖国家标准化研究中心,推动浙江标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主要贸易国的标准转化或互认。提升跨境电子商务数据及服务标准化水平, 打造“数字自贸试验区”。

    3.着力推动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建立创新成果优先转化制度通道,加强标准创新基地建设,推动企业实施科技创新与标准化“三同步”,即科研与标准研究同步、科技成果转化与标准制定同步、科技成果产业化与标准实施同步,鼓励企业将自主创新成果、优秀管理经验和优势特色技术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推广专利联盟和标准联盟“双联盟”做法,鼓励龙头企业自愿把各自拥有的专利按国际通行规则放到“专利池”共享,并制定共同遵守实施的“联盟标准”, 以“双联盟”促进集聚创新、抱团升级。实施“创新产品与服务远期约定政府购买制度”,由财政部门和科技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在市场调研和可靠的预测技术基础上制定超前标准,向社会发布远期购买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方式确定创新产品与服务提供商,并在创新产品与服务达到合同约定的要求时,购买单位按合同约定的规模和价格实施购买。

    4.着力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建立全省标准化数据公共平台,促进标准化建设数据深度共享和应用,畅通标准查询、研制、实施和反馈的通道。激发公益性标准化研究机构活力,打造一批创新引领、区域倚重、社会信任的高端标准化智库。大力发展以市场供给为主的标准研究、标准规划、标准编写、标准实施、标准比对、标准评价及认证等方面的标准化服务,构建全链条标准化服务体系,培育发展标准事务所等标准化服务第三方机构。围绕创新创业标准需求,建立创客平台标准公益服务点,为中小微创新型企业产业化提供全过程的标准服务。制定标准化服务能力评估、服务质量评价等相关标准, 建立标准化服务行为规范和工作指引,完善标准化服务业市场规则。

    5.着力加强标准化法治建设。对浙江省现行标准化相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评估,适时开展立改废工作。尽快启动《浙江省标准化管理条例》地方性立法修法工作,进一步夯实团体标准管理、成果转化、实施监督、政府采购等法治基础。鼓励有地方立法权的市立法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制定符合本地区标准化事业发展实际的地方性配套法规,以标准为依据开展行业管理、市场准入和质量监管。完善支持标准化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 重点制定浙江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实施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先进标准激励、发展壮大标准联盟(团体)等政策。

    作者系物产中大集团研究院院长

    Visits: 3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