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坚持创新在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0

本刊记者 刘长杰

3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公布。在收入水平上,纲要提出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在目标设置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 十四五” 乃至未来的1 5 年,中国将如何来建设现代化强国?值得注意的是,纲要把创新放在了具体任务的第一位,明确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针对纲要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等具体内容,本刊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这一战略定位予以解读。

科技创新,核心中的核心

再也没有人会怀疑中国选择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心。

2021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出现了45次,“科技” 出现了2 4 次。有人做过比较,两个词的出现频率为近三年来最高。

“今年两会给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创新,代表和委员们谈论最多的也是创新。”清华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学教授刘涛雄说,整个社会向创新型国家转变的氛围,已经被调动起来。

事实上,早在党的十八大上, 创新就被提到重要位置。十八大以来,不论是主持召开重要会议还是深入地方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都十分重视创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对此,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他还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2015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20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明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为何在现阶段突出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部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田杰棠认为,科技创新之所以成为“核心” 中的核心,原因主要基于三点,一是一些奉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国家一段时间以来在核心科技上遏制我们,使我们的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地位不断凸显;二是从自身发展需求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发展的条件正在发生变化,要素成本上升,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动力正在减弱,必须培育新动力、新模式和新优势;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日益成为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从历史经验看,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与大国兴衰有着密切联系,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因而我们必须抢占科技前沿。

纲要提出,科技创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如何理解“四个面向”之间的内在联系?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永胜认为,科技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驱动力,也是适应国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迫切要求。“四个面向”是在“两个大局”背景下确定的科技发展战略方向,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勾画出清晰的发展路径。

李永胜认为,只有提高科技的原创能力,才能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起着基础和引领作用,它是管根本、管长远、管全面的,没有前沿科技的突破,接下来的三个“面向”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科技发展的趋势来看,世界正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机遇与挑战并存;立足国情,放眼世界,要让我国经济突破发展瓶颈、从大到强, 应对人口老龄化、消除贫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等多方面的挑战,都离不开科技创新,为此要坚持科技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拉动科技创新”的正反馈效应,聚焦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就是坚持需求导向,为国家富强提供深厚的科技支撑;就是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努力破解国家发展的战略难题,在战略必争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寻求新的增长点,获得新的突破,为国家繁荣富强提供战略支撑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就是坚持科技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科技工作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符合人民群众最大利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倡导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其含义主要是科技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到了今天,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是更多元化的需求,不仅要面向经济主战场,还要考虑被‘卡脖子’ 的核心技术、亟待加强的基础研究、新能源科技革命等等。”田杰棠认为,这一次提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除了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还因为人民健康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基础之上继而实现国富民强需要通盘考虑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也是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一个显著体现。事实上,同气候变化一道,生命健康还是我们开展国际合作的主要方向之一,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来看,生命健康都是一个大问题。

李永胜认为,“四个面向”融科技、经济、国家和人民于一体, 做好“四个面向”,将夯实民族复兴的科技基石,筑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核支撑,充盈国家富强的底气,奠定人民幸福的基础,从而有力地支撑起民族复兴的伟业。

科技自立自强应从哪些方面部署

“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十四五”规划从一开始讨论时就将创新放在了首位,此后这个结构一直没有变过。这是因为, 无论从发展理念、发展阶段,还是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看,都需要把创新放到核心地位。当前中国正从“跟跑”发展阶段,走向“并跑”、甚至“领跑”阶段,也要求创新引领。而从面临的实际问题看,无论是价值链低端锁定问题, 还是产业链安全、技术安全等“卡脖子”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必须把创新放在第一位。

那么,推动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应从哪些方面部署?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吕薇认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必须坚持系统性观念,加强前瞻性思维、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具体说,一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原始创新的能力;二要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要在调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家建设的科技平台的同时,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第三聚焦实体经济,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第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环境,吸引全球的创新资源、特别是全球优秀的创新人才,要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让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规模、各种技术路线的企业都能公平地获得创新要素。

中国有14亿的人口规模和超过4亿的中等收入群体,超大规模市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是国内循环的重要基础,又是稳固基本盘的关键支柱。超大规模市场将为科技创新提供怎样的助力? 

“未来五年或者更长的时段, 我国超大规模市场赋予的新技术涌现、广泛应用场景等创新迭代优势将进一步强化。”田杰棠说,超大规模市场首先意味着更高的新技术涌现概率,创新成果越多,内部市场分享面越大。超大规模市场也为新技术产业化落地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更充分的试错机会;可以容纳更多的大企业相互竞争,难以形成垄断,而且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超大规模市场也是我们比日本、韩国有优势的地方。田杰棠进一步解释,移动支付技术的原发地是美国,但这一技术的应用却在中国大放异彩,就与我们的超大规模市场有关;日本的产业扩张为什么一直倡导出口导向型, 是因为其有限的国内市场容纳不了那么多的创新成果,韩国的情况也类似。现在我们的人均GDP 已经到了1万美元以上,很多高端需求开始释放,这对需求拉动型的科技创新很重要。中国的市场规模大,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这就意味着可以支撑不同的研发方向,为参与科技创新的多元化主体带来更多更好的机遇。

“国家实验室是任务导向, 主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大学和科研院所应致力于基础性或探索性研究,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而面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创新,我们可以更多地交给社会型研发机构,这其中包括企业主导运营的新型研发机构,它们衔接的是科学研究和产业化之间的部分,致力于如何把科技成果转化出来。”刘涛雄认为, 新形势下,在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面,应推动投入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尤其要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这样的一个政策宣示,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应该是技术创新市场的主体,而这样的主体,它的资源运作和绩效考核,也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在现实中,企业虽然做出了创新,但这些创新成果能不能产业化,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吕鹏说,他们最近完成的一项大型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企业而言,仅4%的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产权获得利益。企业的创新成果如果不能够充分地转化为经济效益,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就不会有更多的创新动力。

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因此国家鼓励和支持广大企业家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

“但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还是不高。我们看到一个数据,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只有10%,西方很多发达国家接近40%。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这中间既有商业潜力,也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科大讯飞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吴晓如认为,首先是中国企业的创新意愿还须进一步提升,现在多数企业把大量的精力和资金都花在营销渠道上,国家下一步要大幅提升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其次,科技成果本身要坚守市场导向,成果有“保鲜期”,大学的科技成果要更多地从企业这个通道转换成最终的生产力;第三,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有懂成果转化的人,需要中介力量的助推。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科技创新的市场前景、未来的收益是不可预知的,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这就需要进一步地做出制度安排。吕鹏认为, “十四五”规划里列了三点,分别是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都是非常重要的。他尤其强调要坚持合理的减税降费,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资金的充裕是支持企业运转的根基所在,减税降费能直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可局部抵消目前企业面临的成本逐渐上涨问题。但这种“减”,还是要强调靶向性,也就是要有制度安排,以保证企业将节省下来的税费作为专项费用直接投入到研发费用中去。

纲要提出,健全鼓励国有企业研发的考核制度,设立独立核算、免于增值保值考核、容错纠错的研发准备金制度,确保中央国有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年增长率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我国自主创新成功的一个范例就是高铁。我们的高铁技术从无到有,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现在已开始领跑世界。中车是系统产品供应商,已形成全球最丰富的动车组产品谱系,包含40余个品种。截至2020年,中车已为中国铁路提供了动车组3918标准组,展现了中车产品较强的产业能力和产品质量。”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军认为,要提升国企的创新主体地位,有四个关键要素,第一个是坚持服务国家,勇担创新使命;第二个是构建开放协同一体化的创新体系;第三个是实现创新资源的全球化布局;第四个是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纲要还提出,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完善激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此,吴晓如的建议是,在国家的一些研发项目上,可以更多地鼓励企业参与,甚至让企业独立承担一些课题,或者让企业与国家、大学、科研院所共同承担一些课题, 这样做既能保证成果的市场导向性,又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些研发经费;在决策机制上,允许企业参与国家的一些创新规划,这些创新规划既有技术导向的成分,也有市场导向的成分;在人才流动上,应该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双向流动人才机制,培养更多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人才;在知识产权保护上,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降低打击侵害知识产权的综合成本,让维权的成本更低。

吕鹏还注意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有些企业即使有了技术创新也不知道该如何获利。“这就说明企业的创新人才和营销人才之间仍然存在着一个缺口,做营销的人不一定懂创新,而做创新的人也不知道他们的成果如何在市场上变现。”他说,制度层面已经对于如何留住人才,提出了很多举措,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培养出能够打通创新和市场这个环节的、实现更精准的供需对路的人才,才是在教育领域内提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意义所在。就政府而言,应进一步落实“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各种对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保护、专项资金资助、政府津贴等措施,在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安置等方面采取更为便利、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给予一流人才一流待遇。

吕鹏认为,只有创新产业化, 才能实现产业创新化,创新和产业才能融会贯通。“十四五”规划为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勾勒了一片蓝图,在制度上做出了一系列的规划,这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而对于企业,则需要苦练内功,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尤其是增强企业数字化管理水平,以便为自主科技创新提供一个更加灵敏的内部体系支撑。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