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为什么不用“理论”?

0

陈彩虹,高级经济师,长期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特聘教授。出版有《现代货币论丛》《钱说——货币金融学漫话》《经济学的视界》《世界大转折》等10多部著作、文集。

如果问10位企业家,他们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使用的是什么理论, 极有可能的结果是:4位会断然否定地回答,没有用什么理论;3位会回答是自己在实践中琢磨出来的一些“道道”,称不得理论;另外3 位会告诉你,这个问题问得“有问题”,因为企业经营管理,从来不需要什么理论,只需要依托经验, 跟踪市场,理解客户,熟知员工, 掌握技术,随机应变,通常就能生存下来,并发展得很好。一句话, 在企业家的心目中,经营管理企业,是不用什么理论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这里讲的“理论”,主要是指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关联,由哲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总结出来的某种带有普遍性的一般结论,它们许多都冠以理论的名称或说法, 如委托代理学说、马斯洛需求层次论、彼得原理,等等。这些理论大多来源于对企业经营管理案例的梳理分析,如彼得原理就是对企业员工层级升迁现象观察得到的总结;也有一些是某种理论家们的理想设计,之后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运用并修正后形成的,如委托代理学说。

企业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不用理论,首先迫使我们做出判定: 这种既存的现实,究竟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如果合理,我们就不必对其说三道四,更不用寻求某种改变,建议企业家们学学这理论,用用那学说;如果不合理, 情况便完全不一样,我们需要有积极的态度和做法,研究和分析哪些理论和学说,是企业家们应当掌握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努力地游说企业家们接受。毫无疑问,所有的专家学者,都渴望自己的理论或学说能够指导实践,希望企业家们学习和使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我们发现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不用理论,是一种合理的存在。或者说,学习和使用理论不是企业家们的必须。

这种判定是由企业运行的本质决定的。首先,一家企业的运行, 总是单个的、独特的和唯一的,没有任何一种普遍性的理论可以直接用来指导企业家的经营管理。即使是那些源自实践的理论,它们通常有着某些企业经营管理案例的历史成分在内,似乎有的理论内容可以运用,形式上好像也有一些企业家在用。实际上,他们是借鉴或参考那些案例中的独特经验,而不是理论总结。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案例研究”更受企业家们青睐的原因。

其次,一家企业的运行环境, 是处于变化之中的,既有的理论难以适应各种各样不同的环境。通常来讲,理论越是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就越是抽象,越是远离具体的环境,或者说理论中的“环境”也被抽象化为某种一般状态了。现实中的企业,则总是处在环境的变化之中。企业外部环境作为实实在在的企业约束条件,它的任何变化, 都决定了既有理论的内容对于企业指导的明显距离,有时则完全没有运用的可能性。企业家们自然不会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面前,生搬硬套地使用某种与环境约束根本不相契合的理论来经营管理企业。

第三,一家企业的运行和发展,是属于未来的,而既有理论大多属于历史,要从历史的理论中找到指导未来的东西,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企业家们是不可能耗费时间和精力,到过往的理论中去挖掘有用的思想来经营管理企业的,而是会正视现实,面对遇到的问题,预测趋向,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虽然“历史有时会自我重复”,相信过去的理论对于现实,甚至对于未来,有某些联系,从而不是全然没有意义。但企业的发展,绝大部分是“新问题导向”的,少有对于过去历史的简单重复,因而只有及时、有效和低成本地解决这些新问题,方可守住今天,走到明天。可以肯定,在既有的历史理论里面, 显然不可能有新问题的成分,更不可能有相应的解决思想和方法,企业家们当然不会热衷于这些理论。

概括起来看,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不用“理论”,并非他们主观上不愿意,而是企业运行的现实, 让他们客观上不可能在既有的理论中找到解决企业当下问题的思想武器和方法。那么,企业家们又凭什么在经营管理企业呢? 

观察看到,就两个字:经验。

什么是经验?简单说,经验是经历的知识化。经营管理的经验,就是经营管理一家企业得到的思想、认知和技巧等。经验作为一种直接来源于具体企业实践的知识,其具有企业这个客体的特殊性,通常难以成为一般的经营管理原理;而且,它还具有对特定企业家这个主体的归属性或依附性, 大量经验的知识,几乎不可能成为其他企业家直接“拿来用”的东西,而只能是参考和借鉴;甚至就是积累这些经验的企业家,也不能将这些经验“放之四海而皆准”地运用,事项和时段的不同,都会挑战经验的作用。换言之,经验的东西,来源于特定的企业,其有效性受限于特定的企业,受限于特定的事项或时段,还受限于特定的企业家。只要这种经验走出特定的事项或时段,走出特定的企业,或由其他企业家来直接使用,就很可能失效。经验具有显著的独一无二有效的特点。

正因为如此,优秀的企业家从来都不固化自己的经验,而是根据环境的变化,以新问题为导向,去寻求解决的方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参考和借鉴已经积累起来的经验,再形成新的经验,构成一个经验叠加、升级演化的过程。观察那些伟大的企业家,他们的成功, 一方面基于他们全然不同的经验, 另一方面是他们不断地以新经验替代旧经验,从来不固执于曾有成效的那些经历知识,从而始终走在现实之中,甚至于现实之前。从这个意义上讲,伟大的企业家既是经验知识的创造者,更是对经验知识勇于批判和否定者,包括对自己经验的批判和否定。由此,我们得到评价一位企业家是否优秀的一个新标准——有无经验创造和经验否定的双重高度。从实践来看,它也应当成为选择企业家的标准。

那么,是不是任何的理论对于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都没有价值呢?当然不是。

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是需要理念前提的。一般而言,企业家面对企业运行的问题做出反应,要么出自于本能,要么出自于头脑里既有的理念。观察看到,企业家的本能性反应,在企业经营管理中, 是存在的,但并不普遍;而由既有的理念支撑的反应,则是企业运行中企业家们的常态。这就将我们引向了理论的价值问题,即在企业家既有的理念中,通常是包括有某些理论内容的,尽管这些理论内容并非理念的唯一来源,有时还不是最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说,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们是构成企业家既有理念的成分,它们虽然不会被企业家直接运用到经营管理之中去,却对于企业家解决现实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经验,有着基础性、源起性和前提性的作用。企业家的理论知识越丰富,越能够有效地进入到经营管理的理念前提之中,理论对于企业运行的影响,也就相应会越大。

这一点,既给了理论家们信心,也给出了理论家们研究的定位建议,特别是对于那些试图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家们。这就是,不要从直接解决企业运行中问题的角度去进行研究,而要从丰富、启迪和扩展企业家思路的角度,从构建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理念基础的角度着手探求。企业家们在企业运行中不用什么理论,并不是说他们完全不需要任何理论,而是说他们不可能运用那些对于解决具体问题没有直接作用的原理之类。如果说企业家们用“经验”经营管理企业,“经验”可以称为工具知识的话,那么,这些原理类的东西,就是构造工具的要素知识。或者可以说, 理论是形成经营管理企业工具的“母机器”,但这些“母机器”做不了工具做的事情。

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些类似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的原理当然是需要的,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病人,临床的经验知识才是解决问题的适用工具。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