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自贸港,不一样的海南

0

本刊记者 刘长杰

对于海南,“4 13”堪称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不仅是海南建省办特区的日子,也是开建国际旅游岛的日子,还是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日子,更是给这块土地持续带来无限生机和巨大动力的日子。

2018年以前,海南曾两次独享“4 13”机遇:第一次是1988年从广东省划出、建省办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第二次是2010年开始建设国际旅游岛。然而历经两次历史性机遇,海南经济并没有实现高起点腾飞,反而在房地产业的江湖里兜兜转转、潮起潮落。

常言道,事不过三。2021年的“4 13”,建省33年的海南终于化蛹成蝶,变身一个不一样的海南。而无论是服从大的战略要求,还是适应内在的发展需求,自贸港建设三年取得的亮眼成绩单,客观上反映出“海南终于抓住了属于她的历史性机遇”。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海南,不负中央重托,主动担当作为,抢抓时代机遇。当自贸港的政策红利在2018年“4 13”落地之后,海南不再犹豫,即刻启程,锐意改革,勠力创新,用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亮眼成绩单,证明了“实干勇担当”的海南精神。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海南,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新增企业数、引进人才量连创新高,现代产业体系初见端倪。三年来,海南苦练内功,坚决摆脱对房地产业的依赖, 产业投资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从不足40%上升至超过60%GDP和税收保持稳定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年来,新增市场主体76.3万户,超过此前30年的总和;实际利用外资连年翻番,累计达52.7亿美元,超过此前30年实际使用外资总量的一半以上;落户的央企及其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增长超20倍;引进人才23.3万人, 同口径增长675%,顺利完成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的初期目标。三年来,强化“单一窗口”,力推“极简审批”,发布制度创新案例12116项;加快建立以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支撑的“3+1”现代产业体系。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海南,与前两次历史机遇相比,这一次自贸港建设机遇的前提变了、背景变了、条件也变了。迈向现代化、踏上新征程的海南,向全球投资者重磅推出《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特别措施》), 并承诺以“六个更加”的主动服务姿态,努力打造全球营商环境最佳自由贸易港。

自贸港三年成绩单

纵观海南的发展脉络,可以简单地划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即前30 年从经济特区到国际旅游岛发展阶段,后3年自贸港建设阶段。那么,如何客观评估这两个阶段的发展情况? 

“回顾前30年,海南确实错过了多次重大机遇。在政策的执行力上,也与深圳、上海、苏州等地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自贸区战略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光辉认为,对比前后两个阶段,现在海南的发展条件,无论基础设施还是产业发展,都比过去好得多;与此同时,当前各方对自贸港建设的关注度以及发展预期也比过去高很多。

海南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有了较大进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刚认为,自贸港建设开局以来,海南坚持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定力,房地产调控成功闯关,经济转型取得突破。政府努力降低房地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把旅游、现代服务、生态型科技等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新动能持续蓄积。三年来,以新兴服务业为主的批发零售、互联网、医疗、会展、教育等产业,年均增速均超过10%。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体现出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培育方面所做的努力。

那么,海南在优化产业结构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国研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认为,在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海南取得了显著进展。海南目前有11个重点产业园区,每一个产业园区都相对地聚焦于某一个高新技术产业,或是现代服务业的一些领域。在产业定位清晰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就会使高端产业形成聚集的效果。比如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其重点是以大健康产业作为发展龙头,自建立以来,服务的客户快速增加, 国内的一些科研机构甚至院士也陆续进入园区,与医疗机构、健康机构合作开展一些新兴项目的研究或临床试验。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其发展重点聚焦于深海机械、深海技术领域,在全国已有较大的影响力。崖州湾产业园区的建设,对推动以深海科研、深海工程、深海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产业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而同类产业聚集程度的提高,又将成为未来引领海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样的逻辑,在热带高效农业、旅游业以及澄迈软件园、海口江东新区也能看到。

调研中发现,澄迈软件园在区块链研究和实用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在国内已处于领先地位,其技术成果在服务于海南自贸港建设, 特别是在信息产业和数字产业领域,将发挥引领性作用。而江东新区在金融领域也已经有了新的突破,未来在金融服务产业、金融科技创新方面,将对海南现代产业体系的整体构建发挥重要作用。

“从发展局面和现有成绩看, 自贸港建设基本符合国家的整体战略定位。”李光辉把这一结论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按照国家的部署,海南是从自贸区、自贸港的战略定位来推进具有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的。中央决定建设自由贸易港, 就是要把海南打造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面向太平洋、印度洋的重要开放门户,这是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同时,海南还担负着为国家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探索任务。在此基础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贸港,就是与新加坡、迪拜和中国香港等自贸港相比,既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特色。那么,自贸港的“中国特色” 到底是什么?我们理解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其次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第四是坚持为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服务。海南在推进制度创新、探索发展路径、建设开放格局、培育增长动能等方面,都是按“中国特色”来推进的。

二是对标国际高标准的自贸港,多渠道探索自贸港建设新路径。从试点开始,海南就主动研究国际自贸港现有的高标准经贸规则、发展经验和发展趋势,在制度安排上、管理模式创建上、金融运行方式上、政策体系构建上,均加以参照。通过多渠道的探索,不论是竞争方式还是制度安排,都要探索出一种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海南模式”,而不是复制一个中国香港,也不会重建一个迪拜。在创建“海南模式”过程中,我们既要敢于创新、赋予其更大的自主权、支持其先行先试探索适合其发展的法律法规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同时又要牢牢把握安全风险的底线。

三是构建中国特色的政策体系,多领域进行先行先试。从自贸港建设以来,海南发布了110多份政策文件、116项制度创新案例。事实上,这116项创新案例,既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又有海南自贸港的中国特色。

四是整合各种优质要素,推进海南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发展。自贸港建设三年,在构建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高品质推进和整合各种要素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海南的努力有目共睹。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机遇与挑战

从长远来看,发展实体经济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是构建新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也是打造引领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门户的关键支撑。

20206月公布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中央结合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以及海南的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经济转型需求、岛屿资源有限、衔接大陆与东南亚两大市场等特点,为海南统筹谋划了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方向,以夯实自贸港的实体经济,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此,海南对应创设了311个重点产业园区作为载体和平台,先行承接落实自贸港政策。

三年来,海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了273%,互联网产业营收增长了192%,高新技术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目前, 海南正在加快建立“3+1”现代产业体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汇互动的大背景下,海南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面临着哪些重大机遇? 

“现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新技术革命正在给我们带来一个重要的增长机遇。从海南本身来说也是如此。”赵晋平指出,这两年新技术革命在教育培训领域、医疗健康领域取得了一些新突破,这为海南充分利用相关科技成果来为国内外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高端的服务,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从博鳌乐城来看,一些消费者可以到现场获得医疗、咨询、医美等服务,同时兼顾旅游;更多的消费者则可以通过线上技术进行咨询、交流甚至数字化问诊,继而获得相应的医养健康服务。

在海南“3+1”现代产业体系整体框架中,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是支撑自贸港行稳致远的核心动能。在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方面,海南将种好橡胶、槟榔、椰子“三棵树”,大力引种全球热带水果新品种,推动传统海洋渔业往深海走、往岸上走、往休闲渔业走,全岛的农业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得到优化;在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海南将用好用足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做好吸引境外高端购物、医疗和教育等三篇消费回流文章;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在“南繁硅谷”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以“奋斗者”号为代表的深海科技项目在崖州湾科技城落地、“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在文昌国际航天城成功发射的基础上,海南将全力打造南繁、深海、航天“陆海空” 三大未来产业。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要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又要在开放合作竞争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价值链治理能力。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汇挑战期,海南该如何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着三个很鲜明的特征。”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雪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第一个特征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明显的“去中心化”特征。这意味着在传统工业时代所形成的一些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人口消费中心,在新一轮变革中有很大可能发生重塑和调整,这为一些新兴地区、新兴城市乃至新兴国家的崛起创造了可能性。海南作为新兴的国际自贸港,应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抓住去中心化的特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找准自己的定位,创造自己的新优势。第二个特征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以“人”为中心的革命。无论是在供给端还是在需求端,抓住了人就抓住了最核心的竞争力。下一步,海南自贸港要以人才为中心,继续推进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第三个特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更大程度跨越时空边界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从前认定的一些发展劣势,比如地理区位、交通条件、产业配套等,在新技术的覆盖下已经不能称其为劣势,因为这些都可以借助连通能力实现跨越。连通能力是什么?就是连通数据的能力。国家赋予自贸港创新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海南要跨越时空边界与国际数据实现互联,这种数据连通一旦建立起来,那么人才、资本、技术乃至产品、服务等市场将很容易随之建立起来。海南应该运用制度创新能力,着力把国际数据中心的优势发挥出来。

和前两次错失历史机遇比, “这次海南建自由贸易港,我们应该有信心”。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表示,这种信心来自于,第一是目标变了,这次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从国家战略目标出发的。第二是背景变了,世界经济的重心已经转向亚太地区,而亚太的重心在南海区域。中央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港,就是希望发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成为连接中国市场和泛南海市场、中国市场与亚太市场的重要枢纽。第三是条件变了,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基础设施,海南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特别措施》和“六个更加”,是总结过去,更是面向未来

赶在“4 13”重要时点来临之前,4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了《关于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内容包括5大领域22 条具体措施,即以海南作为全国放宽市场准入试点的先手棋,支持海南开展互联网处方药销售、支持国内知名高校在海南建立国际学院、优化海南商业航天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放宽海南种业市场准入、支持海南统一布局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等。

在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司长徐善长说:“这是对海南乃至全国市场准入政策机制的突破性探索。” 

“这22条《特别措施》,实际就是在政策体系构建中的一种先行先试。有别于其他自贸试验区,这是为海南自贸港建设量身打造的更精准的一套市场开放政策。”李光辉说,之所以叫“特别措施”,是因为它不是一个普遍措施,是针对特定的区域、特别的人群安排的特别措施。这22条,国内其他自贸区基本没有,针对海南制定出台,就是希望通过自贸港先行先试,然后评估实效,进而加以完善和推广。对于海南来说,这22条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会不断出新。

海南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成为中国应对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要抓手,有历史原因,更有地缘因素。

海南的交通位置很好,是天然的海空交通物流枢纽。从海上航行,我国要前往除东亚和北美以外的其他各个地区,几乎都要经过海南。海南处于连接中国内地和其他各国(地区)的连接轴点上,是内地沟通海外的最好桥梁之一。

海南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之一。从空中看,海南地处全球的航空枢纽位置。而打开RCEP地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海南恰好处于RCEP的枢纽位置。

“在自贸区和自贸港的建设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要打通经济发展的堵点、难点和问题点。这22条特别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打通海南开放经济中的堵点、难点和问题点。”李光辉这样评估《特别措施》实施后会起到的示范作用,一旦22条措施平稳实施,将推动高附加值的、高质量的要素向海南聚集;未来,当高附加值的产业基地形成之后,高质量的产业链或将随之形成。

这种特别措施的出台和落实, 对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业内普遍认为,网络处方药、商业航天、新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开拓性探索,会加快相关监管制度的变革,尤其是国家层面的相应体制机制会同步变革,进而力促高水平对外开放经济体系的科学构建。另外,《特别措施》不是简单地放开负面清单上的准入事项, 而是选定适合海南现阶段发展需要的目标领域,以市场主体需求为中心,以加快产业落地为导向,针对产业链各个环节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综合提出放宽准入限制、优化准入环境、提供配套支持等一揽子政策措施。而将医疗、文化、教育、旅游等服务业作为重点,同时针对商业航天、种质资源、新能源等前瞻性战略性行业推出的一批创新性强的政策举措,力求加快培育海南国际比较优势产业,营造优良营商环境,健全完善海南现代化产业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落地实施,为海南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年来,特别是《总体方案》发布实施一年以来,海南把制度集成创新摆在突出位置,聚焦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和各类要素便捷高效流动,突出系统集成和协同创新,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开局。

412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丛亮在总结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建立进展情况时,用更加自由便利的贸易投资政策、更加安全便捷的金融支持政策、更加高效精准的税收优惠政策、更加便利开放的运输服务政策、更加有力有效的要素支撑政策和更加高效完善的实施保障制度“六个更加”来概括。

如何理解“六个更加”?李光辉说:“这是一个总结过去的简版, 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宣示。和以前的海南比,近三年的营商环境更加自由便利;着眼于未来,海南将继续做对的事情。” 

李光辉认为,“六个更加” 的起点是比较高的。比如更加自由便利的贸易投资政策,以前海南一定存在着不自由不便利的情况,那么现在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接下来“更加自由便利的贸易投资政策”,是宣示这些政策将会进一步推行,同时还会有新的自由化便利化的投资政策陆续出台。再比如更加安全便捷的金融支持政策,自贸港这么大的建设规模,必然需要金融服务业的鼎力支持,而不论现在还是将来,金融服务一定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才能便捷进行的。

“‘六个更加’是动态的变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静态的条文。”李光辉说,“六个更加”构成了自贸港核心政策的生态体系, 保证了海南在制度层面先行先试的顺利实现。因此,“六个更加” 既是对自贸港建设以来制度集成创新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锐意创新亮明的态度;“六个更加”能够更好地保障先行先试,保障自贸港建设,保障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进而为打造既落实国家战略、又符合发展实际的海南自贸港模式保驾护航。

自贸港建设三年,在哪些方面不尽如人意?李光辉表示,首先是创新意识依然不够。与很多先进地区相比,海南的创新意识、开放意识和改革意识都不够。改变需要一个过程,现在中央选派先进地区的干部到海南任职,就是希望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海南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其次是产业整体发展质量不高,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核心技术、核心产业尚没有形成国际竞争力,必须采取超常规竞争策略,奋起直追。第三是欠缺国际化的意识和国际标准的服务质量。自贸港建设绝不能松劲儿,仍需对标对表、只争朝夕。第四是欠缺创新的动力。海南人民不能等,先行先试、当排头兵需要特别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而要建设一个不一样的自贸港,更需要“敢”字当头的创新精神。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