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实践:守正创新促中医药发展

0

本刊记者 蒋 莹

伏羲九针传天下,神农百草济世人。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对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保障人类战胜疾病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的实践与探索值得关注。

强根基,全面提升中医药基层水平

“百年解氏中医奠定了我传承中医药的基础,现代教育拓展了我发展创新中医药的道路。”在山东省威海市委市政府3 12日组织召开的全市中医药创新发展大会上,威海市中医院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解乐业诉说心肠。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出生在中医世家。

“ 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医保中医药收付费方式改革的‘威海经验’引起了全国瞩目; 全市人民享有的中医药防病治病、康养保健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惠及每一个人。围绕‘中医强基层,基层强中医’、‘中医如何强基层’集中发力, 得益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精神,以百姓需求为先,不断探索创新。”解乐业说。

近年来,威海市文登区不断深化中医药领域改革,全面提升基层水平,全力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的中医药服务。文登区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文登区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牛志宁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介绍,让农村群众享受“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让医生团队由“被动履约”为“主动服务”。去年,做实村卫生室服务,新增358处村卫生室(服务点) ,新招聘、返聘79 名乡医;做实基层巡诊服务,持续利用巡诊车开展基层巡诊,累计服务28万人次;启动区直医院专家下乡巡诊活动,服务群众2万人次;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人民医院带动医共体,选派专家加入164个家庭医生团队,切实提升基层首诊能力。

近年来,文登区围绕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做足“四个率先”文章:立足国内率先推行中药集中配送模式,持续实现中药饮片区级统一采购、加工和销售,日均调剂中药饮片1400副, 累计服务9.5万人次;立足省内率先推广“基层巡诊+中医药服务” 模式,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普及中医药保健知识,累计服务28万人次; 立足在全市率先建立基层医疗机构外聘中医名家坐诊带教机制, 强化政策激励,对每年坐诊20个工作日以上的专家或团队,给予聘请单位最高10万元补助,累计聘请省级以上专家30多名,坐诊带教300多次,服务患者1万多人次;立足在全市率先启动“全民艾灸”工程,累计发放艾灸礼包7 . 3 万件, 免费体验服务33万人次。2020年,全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量达7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42% 

“抓住关键机遇,实现‘四个创新’, 用中医药改革‘ 小切口’ , 解决医疗卫生‘ 大问题’。”威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一级调研员,威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文说, 近年来,紧抓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机遇,逐步探索出一条“医院得发展、医保得节省、患者得实惠、政府得民心”的改革路径。

一是创新中医病种支付模式, 解决百姓“看病贵”难题。中医药治疗具有总体花费少、患者痛苦小等显著优势,但如果医保政策不匹配,就会抬高群众选择中医药的“门槛”。因此,威海率先在全国实施了中医优势病种收付费方式改革。共遴选出中医优势病种50 个,并将其中16个病种纳入医保定额结算范围,不占用医院医保总额指标。通过改革,提高了中医技术的应用比例,同时也避免了要二次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负担。去年仅文登整骨医院就开展骨科中医优势病种1698例,节省患者费用1100余万元,平均节省住院天数14天,节约医保基金近1800万元。

二是创新中医住院管理模式, 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为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 改革中医药住院管理模式,将针灸类36个病种纳入“中医日间病房”医保结算管理,将符合住院条件且非治疗期间不需在院的针灸类治疗病人,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允许其在当日治疗结束后离院,床位费和护理费按30%收取。自去年71日实施以来,全市44 家定点医疗机构共收治“中医日间病房”病例6606例,患者住院次均费用下降1100元,为患者节约自付金额330万元,节省医保资金支出400万元。

三是创新中药饮片配送模式, 解决百姓“用药安全”问题。为解决基层中药人才不足、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监管力量薄弱等容易导致群众用药安全的问题, 威海市累计投资8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建设了3处县域中药饮片集中配送中心,实现了全市县域内中药饮片集中免费配送全覆盖。配送中心构建了“互联网+”中医药服务体系,实行统一采购、审方、煎制、配送、追溯、监管的“六统一”模式,日均服务群众470余人次、调剂中药饮片3600余副,形成了“病有良医、医有良药”的良好局面。

四是创新基层中医发展理念, 解决百姓“治未病”问题。针对群众中医药健康素养水平不高、缺乏治未病意识等问题,在基层实施中医适宜技术惠民工程,推广以艾灸为代表的中医适宜技术,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目前累计投入资金300余万元,购置艾灸礼包20万套,面向基层群众免费提供艾灸服务体验和中医健康宣教,累计服务群众40 余万人次,依从率超过70%36% 的坚持常灸者医疗费用较上一年度同期下降。

兴产业,大力培育中医药创新优势

近年来,山东省运用现代科技促进中医药创新发展,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日益彰显。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王平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表示,“十三五”以来,全省中医药领域共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 项;中药生产企业18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5家,占比36%4 家企业入选国家中药企业百强榜。目前,中药产业销售收入达800亿元,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

“目前,拥有国药准字号药品近百个,其中独家产品22个。企业先后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中成药骨干生产企业等。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2.32亿元,利税5000万元。”威海人生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苗其壮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表示,企业始终秉持“布局大健康产业,守护国人健康”的核心理念,依靠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发展成为集关键药材自给、优势品种自产、核心渠道自营的研、产、销一体化综合型企业。从中药材产地筛选、农残控制、炮制工艺标准提升、新剂型开发等环节入手,企业进一步加大对现有品种的质量控制和产品标准的质量提升,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另外,海洋被称之为“蓝色药库”,具有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高值化开发的巨大潜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力发展具有威海特色的海洋中医药研发。多年来, 企业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与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团队建立长期紧密型合作,全面推进具有威海特色的海洋中药研发,主要包括2 个品种。一是抗糖尿病肾病海洋药物研发。该项目以海洋褐藻为原料,属于多靶点作用的Ⅰ类海洋中药,其抑制α—糖苷酶活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曾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目前公司通过专利转让,已取得该项目核心专利的知识产权。

苗其壮坦言,作为威海中医药行业的一员, 更应该立足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坚守“特色中成药”发展方向,走出了一条创新、提升之路,努力将中医药做大做强。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32 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特别审批程序应急批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的清肺排毒颗粒、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的化湿败毒颗粒、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宣肺败毒颗粒上市,为治疗新冠肺炎提供更多选择。

作为中医药领军企业之一的步长制药,一直都是牢牢地把握发展时机。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超表示,该公司高度重视科研和产品开发,坚持科技创新,积极打造现代专利中药, 突出创新药物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的研发,提升核心竞争力;组建有国家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等十余个创新平台;初步建立了“两部三中心” 的科研管理体系,即成立了科研管理部、知识产权部,统筹管理步长制药科研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北京、西安、菏泽分别建立了药物研发中心。目前,步长制药以中药、小分子化学药和生物药作为研发重点,截至去年12月,研发新产品234个,其中中药12个、化学药203 个、生物药14个、医疗器械5个; 拥有药品批准文号330个,其中中药208个、化学药115个、经典名方1个、生物药6个,独家品种或剂型77个;拥有授权专利346件,其中发明专利261件,实用新型专利28 件,外观专利57件。

为保护环境,企业探索和实践中药生产废弃物等的综合循环利用,目前已建成生物质能利用中心、中草药味回收处理技术集成化处理系统及“三废”协同处理技术应用示范项目。此外,目前在建的“步长制药中药现代化集成项目”,按计划7月进入全面调试运行。该项目融入了中药发展之守正创新、绿色循环经济、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人机融合发展等理念,在先进制药装备的使用、新技术与新流程设计和使用、生产自动控制和数据收集、分析和管理的智能控制系统运用、绿色能源的利用与管控等方面进行了转化应用。

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涛表示,坚持中医药、天然药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大品种战略,从传统医药(中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向现代医药转换,利用公司在全球和中国传统医药(中药)的龙头地位优势,实现医药行业内的跨界发展与并购。从本土化向全球化转换,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与上市公司平台实现从本土化企业向全球化企业转型。通过建平台、引人才、寻合作的模式,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增强研发实力。“力争5年内,研发和生产规模进入国内第一梯队。”赵涛说。

中药首先是“药”,是人们用来治病救人的手段和工具,如果缺乏疗效,也就没有价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员李广乾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认为,尽管国家早已经从宪法、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诸多层面要求扶持和加快中药产业发展, 然而,除了中药品种保护制度外, 国家对于中药产业发展却还没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制度去有效地实施这些要求和主张。

“中药主要以动植物和矿物质为原料,因而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如果国家不采取有力措施,长此以往,我国中药事业还将不断萎缩甚至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步。”李广乾说,企业是促进中药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只有提供有利的政策、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企业才有实力和动力去实施中药现代化。

李广乾认为,中医药创新发展,一方面需要应用现代工业技术提升传统经典中药品种(经方、验方)的药物属性(继承创新),另一方面也应该应用现代科技对资源进行再开发,以获得更多新的药物品种发展创新。具体包括三条路径:路径一为西药化发展方向,路径二为仍然以中医药理论为支撑的新型中药,路径三是适应新征候或具有新疗效的传统中医药。只有这样才可以形成现代化持续发展的中医药产业链条。

无论是在“继承创新”还是在“发展创新”中,都要辅以适当的保护措施。这些措施除了包括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手段外, 还应该充分应用以品种保护为主的中医药行政保护措施。特别是品种保护,是专利保护之外的最为彻底的保护方式,能够给中医药企业提供更加充分的创新激励。

促发展,持续推进中医药人才培养

“山东作为中医药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药材资源大省、中药产业大省。从产业看,经过多年努力,全省中药材已培育形成了北沙参、金银花、玫瑰花、丹参、黄芩、西洋参、桔梗等知名道地中药材品种,其中,金银花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办315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副书记、省药监局党组书记、局长于涛就41日实施的《关于促进山东省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进行解读。目前,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85万亩,共有中药生产企业202家, 专营中药饮片的批发企业30家,中药品种2132 个。从产品看, 已从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发展到现在的滴丸、片剂、胶囊、颗粒剂等40 多种剂型,培育形成了阿胶、稳心颗粒、心可舒片、天丹通络片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种。

据《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了解,山东省是继国家药监局《实施意见》发布之后, 首个出台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措施的省份。主要内容和特点包括: 实施源头治理, 破解中药质量难题; 强化政策扶持, 助推产业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强化质量监管。

于涛认为,“把守正创新、质量安全贯穿于全过程:一方面,鼓励探索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的研发创新、品种培育、品种保护,推动中药企业‘敢创新、会创新、能创新’;另一方面,持续加大中药监管力度,改革医疗机构制剂管理,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提升全省在中药检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慧监管等方面的能力。” 

解乐业认为,人才是发展之本,威海市中医院坚持推行中西医人才长效培养模式。一是走出去建基地——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建立培训基地开展轮训提升;二是请进来传帮带——与美国、韩国、日本等国际知名专家合作交流,定期邀请外省知名专家来院学术交流和带教查房;三是搭建医教研平台——充分发挥作为三所大学的附属医院、全国中医住院规培基地等优势,全面培养医教研复合型人才。

“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重点是人才,人才是根基。培养中医药特色人才应当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遵循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遵循融通守正创新的文化发展规律, 结合时代特征,以文化自信助力传承发展,以融和中西助力传承创新,培养新时代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素质人才。”山东省名中医、山东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田思胜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建议,遵循规律,传承经典,创新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文化人、厚重基础”的教育理念,注重师承,薪火相传,创新中医药特色人才传承模式。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注重师承传授, 例如山东率先实施传承经典著作、经典方剂和经验心得的“三经传承”战略,全力推进中医经典研读强化、中医经方应用拓新和中医经验传承提升三项工程。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志伟认为,人才培养是加强中医药特色、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 等任务, 同时在《全民健康工程》中推动实施“20个左右中医疫病防治基地” 和“100个左右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形成一批中医优势专科”等重大项目。“ 这是首次在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加强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和中医药特色基地( 医院)建设的重要性,这些政策措施遵循了中医药发展规律,有助于促进中医药特色人才的培养、成长与发展,为全面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王志伟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说。

王志伟表示,当前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例如,现行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尚不合理,存在“重专业轻基础、重现代轻经典” 的现象;部分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方案还局限在院校教育阶段,与毕业后教育缺乏有机衔接,中医药院校与附属医院的协作度不够紧密; 在培养方式上面临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引发的新变革等。

对于“十四五”期间的中医药发展,她建议,应着力提高中医药院校教育整体水平,落实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以中医药课程为主线、“先中后西”的中医药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材组织,增设中医疫病、经典等课程,试点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

在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应加强中医药领军人才、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培养,壮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坚持发展中医药师承教育,增加多层次的师承教育项目;加强疫病防治、中医康复、中医药国际化、信息化和产业化等急需紧缺人才和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药健康服务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强化基层人才培养和保障,引导中医药人才向基层流动。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