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再生产与消费品质提升

0

杨良敏

进入5月,有两条重要消息吸引人们的广泛关注,其聚焦点就一个关键字:“人”。

一是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正式发布,亮出了最新的人口“家底”:141178万。与“六普”数据相比,“七普”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均增长率为0.53%,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10年来我国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继续书写“人”的发展故事。

二是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共有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5家企业、2628个消费精品品牌参展,共接待实名注册的采购商和专业观众超过3万人,进场观众超过24万人次。海南自贸港搭建新平台,分享中国市场新机遇,充分展现“人”追求品质生活的生动场景。

这两条关于“人”的信息串在一起,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思考的命题:如何看待人口的再生产与消费品质的提升?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悖论? 

14亿,多不多?从绝对值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巨大的人口数字,超过美日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人口总和。这一数量的积累,在70多年的时间里,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征,其经历过人口再生产的两次重大转型,一是从新中国建立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前,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型;二是70年代至今逐步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与现代经济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类似,实现第二次转型。

正是这一特征的呈现,让人们产生了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人口增长已呈现出与发达和较发达国家类似的特征,但人均生活水平与之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果人口继续保持增长,何时能赶上发达国家水平,过上高品质生活?另一方面,尽管人口数量庞大,但近年来一直保持低增长,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从而引发人们对于国家可持续发展前景和民族未来的担心。 

应该说,从不同的角度、站在不同的高度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

如果从当前来看,我们的人口数量的确庞大,且还在缓慢增长。从分子与分母的关系看,是会形成平均水平高低的比较,这是事实,也符合一般认知逻辑。同时我们也看到,进入新时期,社会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加速,这种加速的幅度与过去相比,可以用数量级与几何级的差异来标注。当分子与分母增幅不同步时,两条曲线交叉后出现敞口,敞口越大,其比值越大,从而体现出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越大。此时,如果用静态的、匀速变化的比值观来衡量,就会得出与实际不符的结论来,也就会担心人口太多。

其实,我们要看到,人口的数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于存量人口来说,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会不断延长;对于增量来说,适龄人口的生育意愿和能力,决定人口再生产的水平。保持人口的均衡发展,就要统筹做好存量和增量的文章。前者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后者是关键,关乎人口结构是否合理和优化的问题。当前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难题,而且要及早寻找良策进行破解。

因此,我们不能只盯着分母增长的稀释效应,更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保持分母增长的同时想方设法做大分子。而做大分子的有效途径,在于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通过创造性劳动,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实现总量较大幅度增长,从而在共富基础上,实现高品质生活。

如果从长远的视角来看,人口的再生产过于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确会出现很多问题。且不说,从70年的历史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不断超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劳动人口长期无限供给,释放出巨大的人口红利,人力成本低,竞争力强。同时要看到,如果这种情况出现逆转,也就是通常说的“刘易斯拐点”到来时,如不能进行积极应对,一是人口红利消失,导致人力成本必然上升,不同市场主体作出不同的决策,有的会将产业转移到人力成本低的国家或地区,由此会造成就业冲击和经济波动;二是放在未来50年乃至更长时间来考量,如果人口的再生产持续萎缩,必然会影响到民族生存繁衍和文化传承,这是一个长远的战略问题。尤其是,在科技发达的情形下,容易忽视人口再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有的市场主体对人口红利不再敏感,部分通过“机器换人”等方法来解决,相反对营商环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配套、人力资本的质量、市场机遇和潜力等更加重视,像高科技企业(如芯片企业),有远见的跨国公司就是如此。

顺应形势的变化,我们既要重视人口数量,也要关注人口质量,从人口的数量红利向质量红利转型。把这个文章做好了,提高人口就业能力和水平,尤其是培养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产生一批技能大师、大国工匠,在不同岗位上各展其长,同时带动其他劳动者崇尚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形成市场广泛认可、社会广泛尊重的氛围。由此,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实现就能协同推进。当然,我们始终认为,人不仅是食物的消费者,更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者和财富的创造者。尤其是在当前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巨大内需潜力的发掘,其底气很大程度上来自14亿人口需求形成的超大规模市场,以及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消博会既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大平台,也是提高消费品质的风向标,“五一”旅游火爆也是一个生动的注脚。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