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悟“小木耳,大产业”的丰厚内涵

0

刘奇,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主要著作:《刘奇文丛六卷》《中国三农危与机》《贫困不是穷人的错》《大国三农 清华八讲》《乡村振兴:三农走进新时代》等十余部。

20204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柞水县金米村作出“小木耳,大产业”的重要指示,不仅是对柞水及全国食用菌产业在脱贫攻坚中重要作用的高度认可,更是为我国以小木耳为代表的特色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它包含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应以敏锐的思想领悟力, 充分挖掘总书记重要指示的丰厚内涵,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扎实推进食药用菌等富民产业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助力,为农民创业致富探路。

一是巨大的经济意义。我国地域广阔、资源禀赋各异,如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探索发展农业产业?柞水选择木耳为主导产业,依靠科技增量赋能,使小木耳成为农民致富的“金耳朵”,小产品带动大发展,蹚出致富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调研时作出“小木耳, 大产业”重要指示,紧接着5月份在山西大同考察、12月份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他又再三强调“小木耳,大产业”。其中蕴含的经济意义,与习总书记此前对茶产业发展作出的“一片叶子可以致富一方百姓”的重要指示,其精神实质可谓一脉相承。应跳出小木耳这个产品、跳出柞水这个区域,去深入思考、去理性判断、去深刻领悟、去贯彻落实。“小木耳,大产业”重要指示,体现了习总书记对发展乡村产业的高度重视,指明了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我国以小木耳为代表的食药用菌产业、特色产业大船,只要锚定目标不松懈,定能在富民强国的产业蓝海上,直挂云帆济沧海, 乘风破浪,创造无限未来。

二是大食物意义。粮食安全、食物安全是国家战略。满足我国食物消费需求,需要有35亿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但是,即使算上复种面积,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也只有25亿亩,还缺口10亿亩。必须树立大食物安全观,多向度提升食物保障能力。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森林草原要食物。总书记“小木耳,大产业”的重要指示,揭示了发展食用菌产业、多元化维护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意义。

食用菌具有“五不争”特点, 利用林下、地下(防空洞)、山下、荒地、废弃房舍均可种植。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食用菌产量增长了700倍,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农作物都没有的速度。目前, 食用菌已成为我国继粮、油、菜、果之后的第五大农作物。不起眼的小蘑菇,实际上在默默开拓着中国的农业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餐桌食物中,粮食越来越少, 肉蛋菜菌等越来越多,食用菌已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世界粮农组织提出“一荤一素一菇”的理念, 被誉为21世纪理想的膳食搭配。目前我国每人每天大约食用60克食用菌,而营养学家建议每天应食用250克,需求量要提高3倍,这是一个万亿级的大产业。发展食用菌产业,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多元的食物消费需求,事关民生,意义重大,前景广阔。

三是大健康意义。食用菌品种很多,它无叶无芽无花,自身结果;可食可补可药,周身是宝。食用菌主要成份有真菌多糖、三茜类、甾醇类、腺苷、氨基酸、蛋白质、多肽、甘露醇以及大量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等,其中的真菌多糖更具有神奇的生物修复功能,能修复受损的细胞,使人类免受疾病的痛苦。近年来很多研究证明, 灵芝中的三萜有抑制流感病毒、艾滋病毒、肠病毒、肝炎病毒等的作用。可见,小木耳等食用菌是增强我们免疫力的“大力神”,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发展正由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回归“治未病” 重于“治已病”的正确轨道。俗话说,“治疗靠医生,预防靠自己”。比如,面对新型冠状病毒, 人体免疫力是抵御病毒入侵的盾牌。如果把疾病比作疾风骤雨,那么免疫力就是遮风挡雨的房子。在平时,我们就应该盖好“免疫力” 这间房子,当“疾病”的暴风雨来临时,我们也就不怕了。很多食用菌都可以在维护我们的健康里发挥它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灵芝、桑黄等药用菌类,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对未病人群、已病人群和健康人群都可以使用而得到改善。据报道,由于新冠肺炎流行,食用菌已成为成为美国天然渠道中第八大畅销食材。在美国十大流行食物趋势评选中,蘑菇荣幸地成为了 2020 年超级食物之王。在天然渠道的免疫健康品类中,“蘑菇”高居榜首,增长了53.8%,其中灵芝、冬虫夏草、白桦茸增幅靠前。疫情之下,食用菌发展迎来新机遇,我们应乘势而上,把这一健康产业做大做强做优,让食用者变“病从口入”为“病从口出”。

四是生态环境意义。生态环境的绿色化,取决于生物世界的平衡状态。生物世界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的,从逻辑上看,植物是生产者,动物(包括人类)是消费者,微生物是分解还原者,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但过去我们的种植业只重视种庄稼、养殖业只重视养牲畜,忽视了微生物, 截断了农业的生态链条,造成了一系列失衡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应重构传统农业植物、动物、微生物封闭的“三物”内循环系统,不但要开发动植物潜力,还要把种植业中的废弃物、养殖业中的废弃物,通过食用菌这个培植业,形成一个菌类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安徽砀山素称“世界梨都”,果园面积近百万亩,每年修剪下的废弃果树枝条达4亿多公斤。过去随处堆放,污染环境。后来因地制宜利用废弃梨树枝条种植木耳、香菇,形成了“废弃枝条种菌—菌棒制肥—肥料还林()产果()”的生态产业链,提升了水果等农作物品质,带动了2000 余户贫困户脱贫增收。柞水、砀山等县积极利用废弃树枝发展食用菌,变废为宝、点废成金,提高了农业的绿色化水平。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小木耳,大产业”的重要指示,蕴含着“两山理论”的精髓。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所包含的生态环境意义,树立三物农业思维,强化对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走好生态循环农业之路,是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关键。

五是脱贫攻坚意义。脱贫攻坚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决战,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在脱贫攻坚战中,小小食用菌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因为它种植周期短,产量高,效益高,前几年,食用菌经济效益和一般大田作物相比,通常是它的10倍左右。依靠科技种植食用菌,较短时间内就可以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李玉院士团队在吉林扶贫的地方,利用种植“玉木耳”这个新品种,当年就脱贫了。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 很多地方政府都把食用菌产业当作精准扶贫的新抓手。那时,据对全国490个国家级贫困县抽样统计,有80%的贫困县把食用菌作为首选产业。柞水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县,全县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木耳产业;在吉林蛟河市黄松甸镇,70%的农户种木耳,70%的收入来自种木耳;安徽省金寨县“十大皖药”示范基地种植药用菌的贫困户,年人均收入最高达到两三万元。小小食用菌,通过现代科技神力的催化,迅速嬗变为脱贫大产业,为我国脱贫攻坚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小木耳,大产业”的重要指示, 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吹响了新时代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进军号,将激励业界认真总结脱贫攻坚战役中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经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有效衔接,把乡村特色产业培育成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六是输出中华民族五千年农业文明的意义。中国古代农业著作是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无可比拟的,今天可以见到著作名字的就有600多种,可以看到原著的也有300多部。工业文明,中国是跟跑者,农业文明我们理应成为领跑者,李玉院士及一批农业科学家已经为农业文明的输出探索出路径。小木耳成为大产业,密码是现代科技与泱泱五千年中华农业文明的有机结合。以柞水为代表的木耳等现代食用菌产业,包含了套种轮作、立体农业、循环农业等现代生态培植模式,这正是几千年来精妙的农业技术经验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理念在新时代农业实践中的体现。100多年前,美国人富兰克林通过深入考察,写过一本叫《四千年农夫》的书,总结的就是中国、日本、韩国农民生态循环农业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今天被美国农民视为“圣经”。我国发展生态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的经验,既有传统农法的继承发扬,又有时代的科技创新,具有鲜明的中国农业文明特色。认真总结提升一些好的生产模式、好的生产技术,宣传、推介到海外, 与国外熟知的中医药文化、中华美食文化元素汇合,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农业文明的魅力,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最生动最有力的举措。孔子课堂是让世界理解哲学里的中国,食药用菌美食是让世界理解舌尖上的中国,理解舌尖上的中国显然比理解哲学里的中国更容易、更便捷。

七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意义。中国减贫、脱贫的伟大实践为世界瞩目,怎么用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 “ 小木耳, 大产业”,就是中国脱贫故事的生动实例。李玉院士团队及一大批把论文写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学家,用实践向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的食用菌相关技术,已经推广到100多个国家, 仅菌草技术就推广到106个国家。李玉院士团队和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团队,在非洲开讲了小蘑菇大产业的中国故事。李玉院士团队在赞比亚建立了中赞食用菌技术中心, 引入中国菌种、食用菌种植技术和工厂化设备,建立现代化食用菌种植基地,不仅带动了当地人民就业和脱贫,还使赞比亚成为非洲最大的蘑菇出口国。这件事,《人民日报》曾发表《中国院士让赞比亚人民全年吃上了蘑菇》的长篇报道……这些生动典型与国内的食用菌脱贫典型,都能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花结果,应认真总结、梳理,让中国故事感动世界, 让中国实践为世界减贫事业、大食物安全事业、大健康事业等做出应有的贡献。(本文是作者4月20日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小木耳,大产业’重要指示一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