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肉强食”的战略思维

0

陈彩虹,高级经济师,长期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特聘教授。出版有《现代货币论丛》《钱说——货币金融学漫话》《经济学的视界》《世界大转折》等10多部著作、文集。

在一个孤岛上,有一群狼, 还有一群羊。狼吃羊生存,羊吃草活着。草则是大自然的恩惠,充足的阳光和雨水,保证大地源源不断地向羊提供食物。这个孤岛存有一条完整的生物链。狼在生物链的最高端,狼、羊和草,构成了孤岛上“弱肉强食”的共生共存模式。

历史上,狼群曾经不管不顾地猛吃羊,繁殖快速,羊的数量则急剧减少。狼发现,这样做的结果, 一旦羊全部吃完,自己便无法生存下去。要知道,狼是不能靠改吃草过日子的。之后,狼群不仅有节制地进食羊,还有计划地养羊,整个孤岛达到一种相对均衡的共存发展状态。在这里,狼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生存思维,我们称之为“弱肉强食思维”。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立足于长远的考虑,属于战略思维。

在企业战略中,一些企业发展到行业里的领先位置,规模、质量和效益都大大优于其他企业时, 就会转变成某种程度的“狼”, 在竞争中具有较大甚至于绝对的优势。相应地, 那些处于竞争劣势的企业,就变成“羊”了——虽然还能生存,但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里,随时都可能被“狼”吃掉。在这种情形中,对于“狼企业”而言,是并购掉这样的对手,还是保留这样的企业,并给予适度的发展空间,就需要一种战略性的谋划。“弱肉强食思维”的登场,可谓是正逢其时。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发展之间的竞争,虽然说强者和弱者可以用“狼企业”和“羊企业”来描述,但是,它们和孤岛上的“狼”和“羊” 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孤岛上“狼”和“羊”的角色是固定的,而强大企业和弱小企业之间是存在相互转变可能的。也就是说, 企业的“狼”或“羊”的地位存在变数。我们用“弱肉强食思维”来讨论企业发展竞争问题,重点在于这种思维本身,它是属于“狼” 的,是“狼企业”,就应当有这种思维。至于哪个企业是“狼”,是不是会转变为“羊”,或者相反,都不是特别重要。

人所共知,“狼企业”通过竞争吃掉“羊企业”,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一个常规性且十分重要的途径。通常情况下,“狼企业”会毫不犹豫地收进弱对手, 而不大可能去想保有“羊企业”来实现自我长期更好的发展。这里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为什么“狼企业”要有“弱肉强食思维”?二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当有这样的思维,并适时转化为战略行动, 以留有“羊企业”来促进“狼企业”更好地发展?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必须放弃这种思维? 

关于问题一。这是一种全局的、自信的战略思维,在相当多的情形下,它将带给“狼企业”更为有利的发展格局和前景。观察看到,在市场竞争态势下,即使是“狼企业”,也大多拥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扩张思维,只要条件允许,它们就会在继续做大规模和增长加速方面大做文章,因而不放过任何一个“吃掉”弱对手的机会。这种单向“以强凌弱”的思维,应当说,在某些情况下是正确的,实践的效果也不错。但这是非全局的思维,既看不出企业的基本自信, 也缺乏对其他可能的战略选择的思考。对于相当部分的“狼企业”而言,这样的思维难以形成战略选择的多元性,唯有收购弱对手一种选项,当然难以达到战略实践的高质量和高效性。而且,有时简单地“吃掉”弱对手,还会带来大量棘手的企业内外部难题。拥有“弱肉强食思维”,“狼企业”就将打开新的战略性选择方向,使企业有可能形成最有优势的战略,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于问题二。这是一种理性的战略思维,它将带给许多“狼企业”精细的战略盘算,有助于企业形成最佳的战略实践。一家企业一旦具有“狼企业”的地位,“吃掉” 弱对手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收进来的“羊企业”是否能够顺利地融入,实现“狼企业” 更加辉煌的战略目标,那是不确定的。在这里,“吃掉”和“留有” 弱对手,存在一种优劣对比的关系, 两者选一的中长期成本计算,应当成为采取不同战略行动的基本依据。当收进“羊企业”难以改变它原有的特性,整合起来要耗费巨大的成本(包括整合时间过长、资源重新配置困难、内部组织新冲突不断等) 时,“留有”弱对手,就应当作为优先的战略选择。观察看到,有些“羊企业”被并购之后,原有企业的文化基因、价值理念和治理、管理惯性,都非常抗拒“狼企业”的毁灭性重塑,结果做成了进退两难的“夹生饭”。由此来看,“弱肉强食思维”并不必然地导向“留有”弱对手的战略行动,理性地将“留有” 和“吃掉”进行精细的成本分析对比,是这种思维内在的精髓。换言之,只有成本合算地“留有”弱对手,才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关于问题三。这也是一种动态变化的思维。鉴于企业竞争和发展的现实,“狼企业”和“羊企业”存在某种条件下向对方转变的可能, 因此,“弱肉强食思维”对于既存的“狼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在于, 看到自身处于何种变化之中,同时看到弱对手处于何种变化之中,进而决定采取合适的战略行动。如果发现弱对手正在向强者转化, 而这种转化将会带给“狼企业”重大的挑战,那么,“吃掉”这样的竞争对手,就是不二选择,以消除未来发展的严重威胁;相反,如果发现弱对手并未有走向平起平坐对手之位的迹象,而且“吃掉”整合又困难重重,“留有”这样的弱对手,那就是顺理成章的战略安排。在这里,“ 弱肉强食思维” 告诉“狼企业”的核心观点是,必须以保持“狼”的地位为根本原则。从这个视角看,“狼企业”总是在同各种各样的弱对手关联中向前发展的,并不是所有的弱对手,都可以通过“留有”而带给自己更好的发展。对此,“狼企业”要有高度的敏感性,一旦弱对手有变强的迹象, “狼企业”就必须改变思维,毫不犹豫地“消灭”对手。

经济的世界是由“狼企业”和“羊企业”组成的。尽管“狼企业” 在发展竞争中,处于主动和掌控的地位,“羊企业”也并非完全地被动, 它们要有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战略思维。那么,“羊企业”何种的思维, 是最为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呢? 

毫无疑问,首要的是以“狼企业”为标准,学会“狼”的基本思维,努力实现从“羊企业”到“狼企业”的转变。“狼”的基本思维特点,就是主动的进攻性。“狼企业”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对外在市场上积极竞争,对内在企业里大胆创新,内外主动进取的紧密结合,营造出宽广的生存和发展时空。“羊企业”只有用这种“狼”的基本思维,才可能强大自我,发展到“狼企业”的高度,彻底改变生存和发展的生态。

如果基于种种无法改变的原因,“羊企业”不具有转变为“狼企业”的可能性,同时又不希望被“吃掉”,那么,这样的企业就应当读懂“狼企业”的思维,特别是读懂那种“弱肉强食思维”,将自己治理成为那种虽然小,但吃下去消化不了的“羊企业”,进而被“狼企业”敬而远之。这里的关键在于,“羊企业”自身所积淀而来的文化、价值理念和治理、管理的风格,特立独行,任何“狼企业” 都难以将其进行改造,结果只能平等相待,友善竞争和合作。这一点,也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现实经济生活中之所以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并不只是宏观管理部门“反垄断”政策限定的结果, 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自身就有生存和发展的特殊理由,大企业几乎没有办法完全地“吃掉”它们。

当然,“羊企业”还有另外一种思维,那就是多个弱企业的合作, 规模叠加,长短相配,优势互补, 集合出新的“狼企业”来。这种思维显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但不无遗憾,实践观察看到的成功案例较少。这里的问题在于,“羊羊集合” 而来的企业,要具有“狼企业”的属性,不只是规模增大,也不只是各种能力的物理性集中,而是要形成内在一体的进攻力量。正是这种一体化整合的困难,让我们没有看到多少“羊羊集合”辉煌的故事。或许,仅仅是“羊”的思维,不论多少头“羊”集合,也是没有办法变成“狼”的。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