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财产

0

陈忠海,本刊专栏作家、文史学者,长期从事金融工作,近年来专注经济史、金融史研究,出版《曹操》等历史人物传记8部,《套牢中国:大清国亡于经济战》《解套中国:民国金融战》等历史随笔集6部,发表各类专栏文章数百篇。

诸葛亮临终前向后主刘禅上了一份遗表,详细列出了自己的财产情况。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做?诸葛亮的财产来源是否合法?这些财产与诸葛亮的收入相比是多还是少呢? 

临终上表

章武三年(223年)四月,蜀汉政权的创建者刘备病逝,临终前“白帝城托孤”,将后事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后主刘禅在成都即位。3年后,魏文帝曹丕在洛阳驾崩,消息传到成都,诸葛亮意识到蜀汉面临了一次重大战略机遇,之前他在《隆中对》中提到,曹魏内部出现问题或发生重大变化时正是北伐中原的好机会,而现在就是这样的机会。

诸葛亮立即筹备北伐,于建兴五年(227年)上表后主刘禅,之后率领各路军队向北挺进,进驻汉中, 在成都留下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等处理丞相府各项政务。次年春天,诸葛亮从汉中开始了第一次北伐,至建兴十二年(234年),6年间诸葛亮5次北伐中原。在此期间,诸葛亮要么在外领兵作战,要么驻守汉中,再也没有回过成都。

建兴十二年(234年)四月,诸葛亮率蜀军到达关中地区的郿县, 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下营寨,曹魏大将军司马懿率魏军背水筑营,双方对峙。诸葛亮这时54岁,虽未到“烈士暮年”,但常年操劳与忧心让他的健康每况愈下,很快病倒了,且情况很严重。诸葛亮自感生命将走向终点,于是在病中向后主上表托付后事。自筹备北伐以来,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过许多奏表,其中有3次令人瞩目:一是从成都赴汉中前所上的《出师表》,二是第二次北伐前所上的《后出师表》,三是临终前在五丈原所上的这份遗表。

在诸葛亮一生的著述中,临终前所上的这份遗表虽不算最有名,但也足以与前后《出师表》以及著名的《诫子书》并列,因为其中的内容同样真挚感人。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载,这份奏表内容如下:“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在7年前所上的《出师表》中,诸葛亮曾对后主刘禅提出殷切希望,作为一名托孤大臣,他始终没有忘记先帝的遗愿与重托,不避非议,在对后主竭尽辅弼之职的同时也尽了匡正之责。在临终前的这份遗表中,诸葛亮则着重报告了自己家中的情况,尤其是所留下财产的详细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将自己的后事再托付给了后主。

诸葛亮在五丈原给长史杨仪等人留下遗命,自己死后葬在汉中定军山下,借助山势作坟,墓冢大小够容纳棺材就行,敛葬时穿平时的衣服, 不用陪葬的器物。建兴十二年(234 年)八月的一天,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诸葛亮与刘备父子间的君臣之情,以“三顾茅庐” 为起始,以“白帝城托孤”为新起点,以五丈原上的遗表托付为终结, 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

财产有限

透过诸葛亮的临终遗表,可以看到他的家庭主要财产情况:800株桑树和15顷田。这是一笔多大的财富呢? 《玉篇》载:“田百亩为顷。”15顷为1500亩,但汉末三国的1亩较现在小, 约合0.7亩左右,诸葛亮全家的15顷田换算下来约合现在的1050亩。这些田在成都附近,看起来似乎不少,但那时粮食亩产量不高,普通土地亩产只有三四石,如荀悦在《前汉纪》中指出“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所以汉代朝廷收租赋通常以顷为计量单位, 如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田律》所载:“入顷刍稾,顷入刍三石;上郡地恶,顷入刍二石;稾皆二石。” 

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对比一下。孙吴有位名叫蒋钦的将领,并不算特别知名,死得也比较早,《三国志·蒋钦传》记载:“权讨关羽,钦督水军入沔,还,道病卒。权素服举哀,以芜湖民二百户、田二百顷,给钦妻子。”蒋钦因病而死,孙权一次性就赏赐给200 顷田,还安排200户百姓耕种。诸葛亮一生积攒下的15顷田,不够孙权拿出来赏赐给一名普通将领的。

诸葛亮全家还有一笔重要财产,那就是800株桑树。蜀地丝织业一向发达,形成了一套自成特色的织染工艺,其所产蜀锦多用染色熟丝线织成,用经线起花,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用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在秦汉之际是著名商品。诸葛亮开府治事后提出“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于是大力发展该项生产。诸葛亮让家人种植桑树,也为的是促进这项产业发展,同时获得一笔收入。那时1株桑树每年能获利多少?由于缺乏史料,不好估测了,但从常理分析应不会高于1亩田的收入,所以这笔钱不会高于15顷田地所得的收入。

诸葛亮的这些财产,来源是否合法呢?诸葛亮是蜀汉丞相,还有武乡侯的爵位,至少有三方面收入:一是薪俸,丞相在三公之上,《后汉书·百官志》记载三公的品秩为万石,若按名义收入论,每年能拿到的薪俸合3000多亩田的产量,即便按缩水后的“半钱半粮”标准实发,每月也可以领到360石粮食和6万钱;二是赏赐,古代皇帝经常赏赐大臣,有的如腊赐,相当于“年终奖”,有的是临时性赏赐,刘备攻克成都时曾一次性赏赐给诸葛亮、关羽等四人“金各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这在当时可谓一笔巨大财富。另据诸葛亮写给李严的一封信透露, 诸葛亮还“受赐八十万斛”,即受到过80万石粮谷的赏赐,按当时亩产3 石标准计算,15顷田每年产量是4500 石,80万石相当于这些田170多年的收成;三是封地的食邑,诸葛亮受封为武乡侯,武乡是县名,所以这是一个县侯,按秦汉制度,承受封爵者在封邑内虽无统治权,但食禄以征敛封邑内民户赋税拨充,这也是一笔巨大收入,且可继承。

如果将上述收入中的大部分积攒下来,那将比15顷田和800株桑树的价值高得多。诸葛亮去世时这些财富去了哪里呢?史书虽无详细交代,但按照诸葛亮生活俭朴、对家人一向严格要求的情况看,这些财富中的大多数诸葛亮根本没有领取过。曹操是曹魏的丞相,称魏公前也是县侯,食邑最多时达到万户, 而史书只提到诸葛亮武乡侯的爵位,却没有提到他的食邑数,想来诸葛亮只领受了一个“空爵”,并没有享受相关收入。刘备的巨额赏赐, 诸葛亮应该也没有领取过或只领了其中很少一部分。

精神遗产

诸葛亮年轻时寄居荆州,虽是客居,但其亲属“非富即贵”:诸葛亮的大姐嫁入荆州豪族蒯家,二组嫁入荆州名族庞家,岳父黄承彦是荆州名士,岳母出自荆州豪族蔡家,妻子的外祖父蔡讽是荆州名将蔡瑁的父亲, 也是荆州牧刘表的岳父。诸葛亮如果想追求荣华富贵,把握住其中任何一个“关系”都可以较为轻松地达成目标。诸葛亮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有很多“关系”,最终却选择了没有任何关系的刘备,因为他看中的不是财富,而是事业。

诸葛亮临终前将自己的财产情况向后主作详细报告,既是如实陈述家庭的情况,体现了始终如一的志向与情操,是对先帝当年托孤的交代; 同时,这样做也是对属下官员的一种教育,是对子孙的一种要求与约束。诸葛亮明确说家中内无余帛、外无盈财,这样的表态并非作秀,因为这样说了就得经得起监督,只有胸怀坦荡的人才不怕任何形式的监督。

诸葛亮的养子诸葛乔死于北伐前线,儿子诸葛瞻此时还不到10岁,诸葛亮生前对他们均要求严格,不希望自己死后,儿孙利用自己在蜀汉的崇高威望谋取不该有的利益。诸葛瞻没有辜负这番教导与苦心,没有成为司马师、司马昭那样的权臣,最后作为一名将领为国捐躯了,受到史书的高度评价。后人写诗称颂:“父自耕田母自桑,受天命与汉同亡。百年魏晋烟云散,千古隆中日月光。” 

在“白帝城托孤”时,诸葛亮流着泪对刘备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不仅这样说,也完全做到了;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说“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也做到了。康熙皇帝评价:“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诸葛亮没有给儿孙留下太多财产,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诸葛亮对自己和家人要求严格, 对国家和事业无比忠诚,这种精神与情怀深深激励着后来人。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