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漫议

0

刘奇,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主要著作:《刘奇文丛六卷》《中国三农危与机》《贫困不是穷人的错》《大国三农 清华八讲》《乡村振兴:三农走进新时代》等十余部。

不同职业、不同层面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世界名家对文化的定义有300多种。一般而言,考古学家眼中的文化最大,是指人类活动的痕迹,一堆古代垃圾,考古学家都能从中分析出古代人是怎样生活的;行政官员眼中的文化最小, 是指宣传加娱乐;普通百姓眼中的文化最具体、最直接,是指古文、外文加文凭。

文化应该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构成的集体人格,文化与文明不同,不是所有文化都符合人类文明的标准。

每个人,每个地区,每个城市,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特点,不同文化中都有各自的精华与糟粕,而文明则是人类共同遵守的最高准则,适用于所有人,所有民族,所有国家,所有的社会形态。如儒家文化里既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民”的糟粕,也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华。西方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类文明的“黄金定律”。

文化的定义很多,文化的内涵丰富。和其他事物相比,一般有五种分类方法。

一分法:即把人类通过自觉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成果都叫文化,就是经过人的创造,不再是一个自然的东西,就成了文化。

两分法:即把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的精神成果叫文化。文化是相对于物质层面的东西分类的,我们说精神文明就是指和物质文明相对应的文化。

三分法:即把整个社会分为三大块,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包括教育、科技、体育、宗教等。

四分法:即党的十八大之前的分法,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今天采用的是五分法,就是在四分法中再加上一个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把“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

如果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文化,就是四个字:“人化”、“化人”。

中国文化有记录的历史起源于甲骨文,以前的文化只限于传说, 没有文字记录。

20世纪前期,中国文化领域发生了两大事件,一件是推行白话文,一件是破解甲骨文。

从王懿荣、王崇焕、刘鄂到罗振玉再到王国维的共同努力,引起社会对甲骨文的关注,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至1937年共在小屯村发掘15次,1936年挖出商代的皇家档案库YH127甲骨坑。

这些文化大师都已经逝去,但是一个商代被他们破译了,激活了, 我们今天才得以了解整个商代的文明史。青铜器、甲骨文是商代文明的代表,也是人类文明的代表。人类有早期文字的民族很多,但大都没有延续性地传承下来,只有汉字从甲骨文到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一脉相承地沿袭至今。破译甲骨文是开启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

我们今天说保护环境,甲骨文记载,商代就有严刑峻法保护环境,谁要是在大街上倒垃圾,哪只手倒的就砍掉哪只手。

中华文化第二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百家争鸣时代,公元前五世纪前后,整个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被西方哲学家称为“轴心时代”的重要历史时期。中国、印度、波斯、古希腊等东西方几大文明共同进入一个大创造时代。孔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一代大师几乎同时出现。孔子比释迦牟尼小14岁,亚里士多德比孟子大12岁、比庄子大15岁,苏格拉底比孔子小10岁,阿基米德和韩非子只相差7岁,大家一起跨入文明的门槛,然后由量变到质变,产生智能大爆炸。人类最精彩的思想创造集中在这一时期出现。历史又走过了二千五百年,直到今天仍然没能超越那个“轴心时代”的思想。在这长达2500年的历史进程中,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时, 总能在“轴心时代”的先哲思想里得到精神的指导。

东西方文明在“轴心时代”是共同作业,多种文明共同从不同角度打造人类的文明,如古希腊文明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古印度文明更多关注人与超验世界的关系;中华文明更多的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者,爱人)。

在那个“轴心时代”,东西方各有一个最有名的大学,古希腊的雅典学院,东方齐国的稷下学宫,雅典学院出了不少大师,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东方的稷下学宫既是学校, 又是齐国的智库,也是思想交流的大讲堂。当时高级智能人才如果想扬名,要么到稷下学宫去讲学,要么去做官,这个学宫名声最大的学者是孟子,但实际影响最大的是荀子,他曾三次做学宫的主持。

2500多年前的那个“轴心时代”在中国形成的百家争鸣局面中造就出一大批大师。孔子是格言大师,老子是哲学大师,一篇只有5000字的道德经,据说在哲学素养最高的德国现在差不多家家都有一本。古往今来,世界范围内作品影响力排在前十位的写作者,老子居首位,老子是世界名人中拥有粉丝最多的写作者,比如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在就职演说中也引用老子的话“天之道, 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世界上翻译成各种语言发行最多的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老子。

孔子最大的贡献是把人人都能体验到家庭伦理推广到社会治理, 以家庭伦理为基础重建社会结构、社会秩序。他的思想的核心就是君子之道和中庸之道,这两点是儒家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灵魂。君子之道是人格论,中庸之道是方法论, 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轴心时代”是人类思想的集中创造时代,是没有分工的分工, 是共同作业。中华文化又在这个基础上兼收并蓄,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打造出儒佛道一体的中华文化主体构架,儒是核心,又兼容佛道两家。

什么是儒佛道,有人用一个最简单的例证说明。一个学生在校园里丢了一辆自行车,有人说,要建章立制,规范行为,防止被盗,这就是儒家;有人说,要进行思想启蒙,开启智慧,提高境界,这就是佛家;有人说,丢了就丢了,随它去吧,这就是道家。儒家思想适宜于治国;佛家思想适宜于益智;道家思想适宜于养生。

佛是印度文化,佛家为什么会在强大的儒与道中长入中华文化, 是因为儒与道都没有真正的宗教性和信仰力,佛家就从这个大缺口打入进来。儒要求做圣人,道要求做真人,这都需要高深的知识和一定的修养,而佛家不需要,它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生老病死,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快乐,佛家用超越,跳脱的解释回答了这些问题,使人人都能接受,都能做到,不识一字, 也能信佛。

从理论上说,佛家能在与儒道两家的博弈中存活下来,并发展壮大,主要是他跨越了儒家的“忠”“孝”两大理论门槛。一是变通解释“忠”的问题。佛家认为尘世间人人都要拜佛,而儒家认为皇帝最大,人人都要向皇帝下拜。佛家为存活,不得不重新解释自己的理论,并向皇帝下拜,称皇帝是现世佛,是救苦救难的人世间菩萨,而心中佛是未来佛,信徒向皇帝下拜不是拜皇帝,而是拜现世佛。二是重新解释“孝”的问题。儒家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佛徒出家不结婚就是最大不孝。佛家解释,出家信佛带来的好处可荫护七代,而“有后”只是一代孝,信佛则是七代孝。忠孝理论一打通,佛家便有了生存的底气。

一些研究认为,秦始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一出,汉魏六朝,中华文化没有多少特色。虽然出了《史记》《汉书》等名篇巨著, 产生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 这样的文化群象,但思想性、艺术性的创造不足。只有陶渊明设计了一个“桃花源”梦想,为古今称道。王羲之把书法变成了纸面上的精神舞蹈, 使书法成为中国美学的重要图腾。

汉魏六朝值得一提的就是选人用人制度。汉代以前都是分封制,以血缘分封诸侯。汉代开启了一个选人用人的新时代,即察举制,每个官员都有举荐干部的责任,经过朝廷考核,即予任命,但如出了问题,连同被举荐者一同拿下,追究连带责任。到后来,这个制度也腐败了,弄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的结局。

魏晋时代又流行九品中正制, 这个制度是曹操首创,把人按才能高下分为九等,按等级做官,虽然易于操作,用人方便,但后来选出的评判人才的“中正”被世家大族控制垄断,以致选出的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到隋炀帝便发明了科举考试制度,武则天大加完善,逐步形成了长达1300年中国选人制度,西方认为这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管理的第五大发明。

到唐代又形成以唐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高峰。这一高峰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对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平等接纳、交融、吸收、消化。两个代表人物,李白是灵魂的诗人,占有天堂的愉快;杜甫是肉体诗人,占有地狱的痛苦,两座高峰无人企及。

宋代值得一提的是给文化人以特殊待遇。宋太祖曾下昭,本朝对上谏言事者一律不杀,并以丹书铁券形式存在太庙里,所以宋代文人敢说话,并且还把大师级的文人都推到最高级行政职位上。中国的艺术门类到宋代都达到顶点。而且科技创新能力特强,古代四大发明有三大产生在宋代。经济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超级大国。清明上河图描写汴京繁盛已成绘画经典。

自元至明清,中华文化受到专制政治的严重摧残,这一时段是中华文化的沼泽地,中国文化人的尊严被打击殆尽,文化人在重压下被整体消解。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虽然厉害,但那只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不像元明清是长时期的整体破坏。为一个字可以户灭九族,甚至十族。虽然编了《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出了“四大小说名著”,但文化专制严重扼杀了文人的创造力。《西游记》很有想象力,而《西游记》本来写作的意图是为当时的皇上反对佛教服务的,作者就写了这么一本小说讽刺佛教,但一不小心却弄出一个传世名著来。弘扬主旋律同样可以写出不朽的作品, 我们的作家不必怨天尤人! 

西方有位学者研究认为,中华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统一”。纵观几千年文明史,统一表现为四:一是统制度。(禅让到分封世袭、文字、度量衡)。二是统思想。以儒为纲。三是统精英。以征伐功赏统武将,以荐贤科举统文人,以国家专营抑商人。四是统宏观经济。如,盐铁专营,此发明始于春秋时代的管仲。国家设有如同今天国资委的机构, 负责统购统销。如盐民可以自由生产,但要由国家统购统销。冶铁由国家封闭矿山,百姓可以自由采炼,但产品卖给国家,盈利分成, 民七国三。这种制度与我们今天的国有资产管理的最大区别是,国家只管住上头的购销,而放开下头的生产环节,且不直接办企业,这样就不会影响社会生产的活力。

从地域上看,中华文化的轴心正处于中华疆域腹地的淮河流域。在人类文化的轴心时代,从淮河流域走出去的管子、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构成了气象万千、照耀神州、独步乾坤的文化集群,他们经天纬地、穿越时空的思想,为人类立轴、为天地立标、为民族立魂、为时代立心、为生民立命。传统中华文化的主体构架儒佛道三家中, 佛是外来的,儒和道是本土的,而儒道两家的代表人物都生于淮河流域,淮河流域是儒道思想的发祥地,因此,淮河文化从一定意义说应是中华文化的轴心,可惜这种文化现象至今尚未引起世人的关注。

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就是一部厚重的民族文化史。18世纪之前,我们是农业文明的创造者。19 世纪到20世纪,我们是工业文明的学习者。今天我们成了外来文化的学习者。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创造者,这应成为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先进民族的追求目标。任何民族、任何国家, 先进的标志不是经济的发达,商业的繁荣,而是创造文化,输出思想。

中华民族浩浩5000年没有中断的文明史,内涵之丰富,是世界上任何民族无法企及的。今天我们仰视祖先,纵览他们创造的辉煌文化,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应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我们重温历史,应弄清历史的形态。历史分三种形态,一是原生态历史;二是被记录的历史;三是被解读的历史。所谓原生态历史,就是历史发生的本来面目不加任何人为因素,他就象原始录象原汁原味地反映了事物发生发展过程。所谓被记录的历史,就是经过人为加工的历史,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都是被记录的历史,它就像一组照片,只能截取一些历史瞬间,许多过程都被省略掉了。所谓被解读历史,就是我们阅读历史时,由于立场、视角、水平、时代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对历史的理解都带有各自的色彩。同一件事,就有不同的理解,他就像电脑合成的图像,已经失真。

因此,我们学习传统,研究文化,要做到五个贯通,一是时间上贯通;二是空间上贯通;三是学科上贯通;四是理性逻辑与情感逻辑贯通;五是学术研究与实证研究贯通。

只有做到五个贯通,才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才能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人类文明,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的自信心。

今天的中国已经在物质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还要在精神上实现文化强国梦。要实现这一梦想,必须做到两句话,那就是“让有钱人读书,让读书人有钱”。只有知识和智慧体现出至高无上的价值,经济社会的发展,才会具有强大而又持久的动力。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