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与现代农业引导农业未来 ——2012、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背后

0

本刊记者 马玉荣

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世界粮食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到2012年底,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民增收实现“九连快”, 农村贫困人口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资源“红线”、生态“红灯”等问题对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构成挑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比较体系化地提出“科技兴农”战略。这是统一全党意志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改革发展,在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程中是首次,在科技发展进程中也是首次,且有许多创新之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始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大好形势。

科技是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也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程郁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时说,2008年到2012年,受干旱、美国清洁能源战略、资本炒作等多重因素影响,引发了全球粮食危机。相对来说我国粮食处于紧平衡状态。2010年,玉米开始出现净进口;2012年,玉米净进口缺口大幅扩大。在粮食安全保障上,我们始终坚持粮食自给要求,一旦出现异常的时候,就对粮食安全保障有一些担忧,所以激发了我们通过科技挖潜的需求。

当时,新增耕地数量日趋减少,水资源约束加剧,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动荡, 我国粮食供给增长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逐步加大。我们过去农业增产依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这在早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逐渐涌现出一些问题,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太快,真正有效利用率不高。

居安思危。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必须毫不放松粮食生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从2004年到2010年, 每年一号文件都有专门的章节或段落论述农业科技,2011年关于水利的一号文件也专门讲到水利科技问题。”时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农业科技为主题,从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三个方面强调了农业科技的重要性,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对农业科技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诚然,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坚持科技兴农战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研究员、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对《中国发展观察》记者说,2012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聚焦农业科技。主要基于当时粮食等重要农产品连年丰收,资源要素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依靠大量投入的传统生产方式不可持续。农资投入对生态环境、耕地质量等影响也在加大。因此,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和内涵式增长。

时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多个场合强调,目前依靠增加物化投入推动粮食增产难度很大,必须立足于现有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步伐, 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而就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的前一天,20111226日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 规划》,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事实上,经过多年努力,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年增产,菜篮子产品保障充分,农民持续增收。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2600 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粮食总产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01211月,党的十八大要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2013年发布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程郁说,现代农业是多方面的,包括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产体系,科学技术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过去主要是以传统小规模一家一户农业生产为主,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已经认识到小规模农业在适应现代化生产,包括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上存在很多局限性。

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差距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为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农业部决定2012年在全国开展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的“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

依靠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从我们这些从事农业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角度来看,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最大亮点就是明确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对比其他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2012年文件突出了科技兴农战略,这也是对标农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我国实际的农业生产现状而适时提出来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丁文成对《中国发展观察》记者如是说。

当时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0%,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程郁介绍,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之后,中国农科院等很多科研机构,搞了一系列农业技术的综合集成项目,因为农业技术涉及方方面面,机械化只是其中一部分。另外,我们一直强调品种的重要性,因为优良品种增产效率一般超过40%50%,有时高达60%。袁隆平杂交水稻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品种带来质的变化。而且,必须有和机械化相配套的品种,比如棉花的机械化必须有适应于机械化收割的品种。程郁说,农业技术体系是综合性的,既要考虑品种,也要考虑田间管理、水肥管理、农田基础设施,包括灌溉基础条件。还包括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未来发展智慧农业等,是多方面综合集成应用的领域。

至于措施方面,钟钰表示, 比如加快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公共财政要坚持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三农”倾斜,优先保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总的看,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化率等明显提高。

丁文成表示,从近10年的发展来看,我国各项农业科技发展措施带来了显著的进步,例如目前我国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70%左右,极大地实现了节本增效和推动规模化经营,但仍需由大宗作物向果菜茶等经济作物进一步拓展;推动了我国数百万小农户的科学施肥,由以往依赖化肥投入来保证粮食高产转变为依靠测土施肥、有机无机配施、水肥一体化等措施,在降低化肥投入的同时粮食产量实现了持续增长。2012年至2019年,我国粮食年产量由6.1亿吨提高到6.6亿吨,而化肥年用量由5838万吨减少到5403万吨。

程郁则指出,当时还提出了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在此之后我们逐步建立起了主要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还有现代农业的示范,以龙头企业为主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现代化示范基地、示范园,有力促进了良种良法相结合、农机农艺相结合的现代化综合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当中最受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农技推广人员欢迎的政策亮点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三性”论述,这一论述给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吃下了定心丸;另一个就是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当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例如, 甘肃静宁甘沟镇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培育了一批“有本领、善经营、会管理”的“田秀才”“土专家”。实施农村技术人员引育工程,壮大规模数量。

程郁认为,对于农业科技的方方面面,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了,包括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农业机械化、农田水利设施、种业发展等等。除了对科技领域的部署之外,对农业科研创新体制也提了很多。这里有一个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有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布局了土肥站、植保站、畜牧兽医站等一系列基层的农业推广网点,但是到后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这套体系已经出现了人员老化、网络断链的问题,实际上基层的技术推广体系对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的功能在弱化,所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希望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的功能。程郁说,在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不只是农业科技,整个科技体制改革都面临大问题,科研项目导向和产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也存在脱节,技术如何推广,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变成为实用性生产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一个难题。所以,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科技人才培养机制。这个文件是对农业科技创新总体的较为全面的部署。

耕地有限,科技无限。进一步激活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补短板,强弱项,才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继续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提升800个产粮大县(市、区、场)生产能力。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和示范项目。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则要求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着力加强800个产粮大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作为农业科技的核心内容,育种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被重点提及。文件中提出多项措施,包括增加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建立种业发展基金等。业界普遍认为,2011年是种业发展的新纪元。2011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确立了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重要地位,指明了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发展思路。程郁就此指出,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基础,从对农业生产率的贡献来讲,种子可以达到40%以上。如果将良种良法考虑进来的话,种子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贡献可能还会更高。我们之所以把种子看得那么重要,把它作为农业的一个“芯片”,就是因为种子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有着非常高的贡献率。

加快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激发农村经济活力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是十八大后的第一个一号文件。钟钰表示, 立足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所以,中央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

其实,2007年《物权法》颁布实施之后,中央即提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随后,中央要求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并开展试点。2010 4月浙江省启动试点,在13个县(市、区14个村开展的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扩大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涉及3997户农户1 万余亩耕地。2012627日,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规程(试行)》。

我国的小规模农业在采纳先进技术时存在一定难度,但我国的国情毕竟和发达国家不一样,对于小规模的经营主体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调整,经营体系创新仍然要以坚持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关系的稳定为基础,只能在稳定基本土地制度的条件下推进经营机制创新。我们必须有新的机制把小规模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地组织起来。

针对农村实际问题,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强调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清晰地阐述了农业经营体系的标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经营体系组织化创新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向专业大户流转, 向家庭农场、合作社流转,发展私助集体经营;同时,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的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程郁解释说,过去农民一家一户,在山上山下,不利于机械化生产,如果继续愿意经营,通过互换的方式,形成集中连片的土地能够方便经营。

在这期间,我们开始健全完善土地流转的服务体系,能够支持土地规范化流转,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的服务网络,包括帮助解决一些土地承包经营纠纷,通过引导和促进土地流转互换的方式来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包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程郁认为,通过合作社、资源联合、股份合作,不光是在生产上提高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另外,还能延长产业链,鼓励合作社更多地发展加工、物流、农产品销售的一系列服务, 包括金融。当然,组织化重要的载体是龙头企业,形成了“龙头企业+ 合作社+农户”的连接方式,主要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农户, 实现现代化经营。

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大大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钟钰表示,一是促进了规模化经营,2013年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4亿亩,是2008年的3.1倍,流转比例达到26%,比2008 年底提高17.1个百分点。二是推进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类型后,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 2016年全国经营50亩以上的规模农户已经达到341万户,家庭农场达到87.7万个,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三是提高了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增强农业生产的耕种、灌溉、植保等作业机械装备及温室智能化环境控制装备水平,提高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艺装备的成套化水平,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具体来说,一方面,从分散小规模经营变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便于使用机械化和其他一些技术在内的新技术,实现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这些年我国农业机械化率的提升非常显著,2012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7%,水稻和玉米仅分别为30%40%202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71%,水稻、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超85%90%。”程郁用上述数据证明了她的观点。同时,我们通过推动各种农业生产标准化示范,主要以农民的合作社以及“企业+农户”的方式,帮助农户实现生产的标准化,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通过把农民更好组织连接起来,我们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不仅是聚焦生产环节,还通过合作社,可以发展田间地头一些农产品初加工的设施,包括建立自己的销售服务网点,当然, 还通过金融合作更好地满足产业生产资金的需求。如此,不仅提升生产组织的效率,通过延长产业链,还提升了产业的附加值。

科技兴农持续推进,农业加快走向现代化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在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均有体现。尤其2012年之后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增强了“三农” 发展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中央一号文件多年持续推进的一个过程。”程郁表示, 虽然2012年主题明确是科技创新,但之前科教兴农战略已经提出来了,在这之后,我们强调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是靠科技创新支撑,但需要持续建设,应该说以上述文件为标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此外,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认真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推进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基层自治机制,健全农村法制,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共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基本实现了对全国近10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先后涌现出了李保国、赵亚夫、朱有勇、王友国等一批先进典型,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提升了农民运用适用技术脱贫增收的能力。

“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要素”。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一个个乡村的蝶变,诠释了科技创新为农村注入的深厚力量。山东寿光东斟灌村针对“菜篮子”工程建设,2012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对全村土地进行整合,将土地肥沃的地块统一规划蔬菜大棚,全村4486亩耕地3年的时间蔬菜大棚面积达到3800多亩,大棚数量600多个,成为蔬菜产业“斟灌彩椒”专业村,为市场提供了高端优质的“五彩椒”,丰富了大家的菜篮子,也丰富了村民的钱袋子,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到了万元。为了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展现代农业, 东斟灌村积极探索“专家+合作社+ 农民”模式,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乡土技术人才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他们很多人既是合作社成员,又是家庭农场主,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了科技兴农的主力军。

钟钰指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物质装备条件不断改善。近年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物质装备、机械化水平、科技贡献率等取得长足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达12039亿斤,比2003年增加3425亿斤,连续七年保持在1万亿斤以上,其他农产品也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机化水平提高。全面建立和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了优良品种、先进栽培技术和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2013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主要粮食品种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提高,截至2013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4亿千瓦,比2000年增加了近一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5%。这标志着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机械化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

丁文成认为,中央一号文件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贡献包括: 首先是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突出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并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其次是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机械化、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具体措施,并强调了搞好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再次是通过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等,大大提高了科研工作者的创新自主性和成果转化效率;最后是通过开展农技服务和基层农技人才培训,推动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实际生产中。

2014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而随后推出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在科技兴农为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的基础上,响亮提出“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未来农业发展战略。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钟钰说,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四化”同步,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