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汛防疫工作中体会“第一生产力”

0

李昱霖

7月下旬以来,受极端强降雨天气过程、第6号台风“烟花”造成的风雨及近日上游来水的叠加影响, 河北省邯郸、邢台等地遭受严重洪涝灾害。

大名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 根据形势变化,迅速启动了防汛应急相关工作,县内各乡镇各部门积极扛起政治责任,把各项防汛要求做实落细。压紧落实责任,加大巡堤查险处险力度,坚决消除风险隐患。通过采取人盯人的方式,建立详细台账,为防汛做好有效准备。我所在的双台村历史上曾因漳河、卫河发水而受到重创,因此对防汛工作我们丝毫不敢懈怠。村“两委”成员除了积极参与日常巡逻工作外,还随时随地给村民普及防汛安全知识,增强广大村民的防汛意识,提高防汛备汛能力。同时,面对境外输入的德尔塔变异新冠病毒,我们也积极响应县里的号召,在路口设岗排查, 为安全有序度过盛夏和汛期提供有力保障。

应对汛情、疫情双重来袭,不仅要有勇气,还要依靠科学。科技防汛、科技防疫占据着基层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通过科技手段,我们可以实时了解抢险人员及物资储运等情况,为抢险物资调配提供可靠的信息;而对于疫情密接人员,我们则通过大数据的进一步筛查,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一线人员的工作强度。

时至今日,科技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农业经济发展领域,科技已然成为最重要的增产增收保障。统计数据显示, “十三五”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推动农业产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为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作出巨大贡献。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科技更是占据主导地位,坊间流传的“凡是脱贫致富,必有科技因素”的硬道理,已经成为下一步“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之一。尽管从总体看仍然存在着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亟待完善、科技人才匮乏、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但我认为,我们仍需以“产业兴旺”为前提,积极探索推广“企业+农民”等协作方式,有效推动三产融合,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在人才短板方面,应以科普带动乡村文化发展,积极吸引各类人才返乡;积极组织村民参加技能培训,带动其他村民共同致富;积极引进农业科技, 为专业人才提供大有作为的创业空间。同时,各级政府也可以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农业特点,进行先进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和改良,打造龙头企业,组织人员培训,通过“专家+科技特派员”等方式与村民形成有效互动,让科技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大名县瞄准特色产业需求,县专家服务团及县科技特派员先后组织了20多次实用技术和科普知识培训,惠及贫困户869人,发放种植技术资料5000余册;与此同时,在全县建成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526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省级星创天地3家,这些透着科技力量的企业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大力扶持下,大名县在人才培训方面持续发力,仅在2020年,就组织和推出了“千人培训计划”——农村电商人才培训等活动。

双台村在科技振兴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此前,村里通过寄养羊、种植辣椒和发展中草药产业等,为乡村振兴探路;现在,藤编加工厂、扶贫微工厂等多项产业也在有序发展中。我们还多次组织在村人员赴外地培训,用好用足科技特派员制度,最大限度发挥科技兴农的力量。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把科技与文旅小镇结合,深度挖掘文化价值,促进三产融合,为双台的乡村振兴出一条新路来。 

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而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科技又是根本性的决定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点我们必须牢记,进而全力推动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驻河北省大名县大街镇双台村第一书记、《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办公室主任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