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协同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专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微

0

本刊记者 刘长杰

多地接续发布相关的实施方案,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按下“快进键”。

719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推进会上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有媒体评价称,这标志着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由谋划部署进入协同推进的新阶段。

在年初公布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全面促进消费,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已在列。商务部78日印发的《“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培育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一批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受相关政策连续推出的影响, 7月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目标集中推出“活动月”,南京、重庆、北京、杭州、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竞相推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定位、方向、措施、路径等。而在商务部印发相关规划和举行推进会之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历时五年完成的研究性专著——《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理论、政策与实践》一书,已于71日由中国发展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这是一本集行业前瞻性、研究专业性、政策参考性于一身的专著。作为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重点推出的研究成果之一, 该书在93日服贸会“跨国公司视角下的服务贸易便利化高峰论坛”上一经推介,就引起业界普遍关注。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如何?既有的短板和问题有哪些?其对全面促进消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进而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如何发挥作用?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上述相关问题, 《中国发展观察》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微。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全球消费资源的配置中心、引领消费发展的创新高地

中国发展观察:请介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其对我国中心城市功能完善的促进作用。

王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核心功能之一,是具有丰富消费内容、高端消费品牌、多样消费方式、优越消费环境,能够吸引全球消费者的高度繁荣的消费市场,更是全球消费资源的配置中心及引领全球消费发展的创新高地。

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促进消费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阶段,一些消费市场发展领先的大型中心城市,已具备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转型的条件和基础。

中国发展观察: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率先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咨询建议。请介绍下相关的情况。

王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理论、政策与实践,是市场所自2016 年以来持续进行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得到了国研中心领导的肯定,同时也得到了上海、深圳、成都、武汉、广州等一些城市的支持。研究过程中,我们与大量国内外消费品牌企业、零售和服务企业及各地商务部门进行座谈访谈,理清了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及其发展规律、所需政策环境的认识,深入分析了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系统地提出了加快培育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2017年,这项成果得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批示。此后,商务部、发改委等部门认真研究并推进了此项工作。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把这项工作上升为国家行动,作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强大国内市场,更好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发展观察:能否概括一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和特征? 

王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城市的高级形态,是国际化大都市极为重要的城市功能,是全球化持续发展、全球消费市场一体化的重要产物。我们可以用市场的集聚能力、资源的配置能力、创新的引领能力以及服务消费设施的配套环境等一系列指标,来衡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一些国际大都市依托发达的消费市场、便利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消费环境,极大地吸引和集聚了来自全球的商品、服务等消费资源和消费人群,迅速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数据显示,全球140个主要消费城市的人口仅占全球的13%,而消费支出额却占到全球的33%,经济总量则占到全球的36%。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发展观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全球范围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有哪些共性条件? 

王微: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当一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人们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全社会生产能力、技术水平明显进步,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充裕,此时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方面, 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对商品品质、服务体验有了更高要求,带动了全社会消费的持续升级,促进了中高端商品和服务供给的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群的形成,消费资源日益向城市,特别是向人口规模大、区位条件好、经济水平高、基础设施优的大型城市或城市群中心城市加快集聚,推动了大型中心城市消费市场的繁荣扩张,从而成为一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消费中心。在这些城市中,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城市集聚的高端零售品牌数量最多, 而这些城市无疑都是综合实力强、发展水平高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其次,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消费全球化的推动者和受益者。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深化,人们生活所需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可以从全球范围获得。日益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降低了消费成本,加快了人员流动与信息传播,促进了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渗透融合,形成全球消费导向。更重要的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对全球消费和服务业的结构调整以及创新升级起到了引领作用,特别是对各国消费品制造业、消费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巴黎与法国时尚产业的发展,伦敦与英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等。

第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有赖于开放包容的环境与完善的制度政策。在开放性方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需要高度开放的贸易与投资环境、相对完备的国际商业规则和法律体系,还需要满足国际签证便利、人员往来通达、货币兑换和支付便捷等条件。在包容性方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接纳多元文化和消费群体,没有民族、宗教、性别歧视,国际通用语言的普及应用水平高。在消费政策方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健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以及合理的税收激励措施等。

中国发展观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如何? 

王微:由于地理区位、市场条件、文化传统及政策环境等差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各具特色,呈现日益多样化和层次分化等特征。一是大型化、综合化发展。主要是在发达经济体,代表城市有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二是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主要是在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例如依托知名旅游目的地发展起来的迪拜,依托影视发展起来的洛杉矶等。三是层次化、网络化发展。受地域、人口和发展阶段不同的影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规模和影响力等方面呈现出较大差异,可大致分为全球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前者占据全球城市网络体系的制高点,对全球消费资源配置具有领导力;后者则主要依托区域市场和特色消费,在一定区域发挥集聚、配置和引领作用。

对于综合实力强的大国和一体化程度高的区域而言,在发展中一般会出现若干个功能互补、层次不同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例如,欧洲既有伦敦、巴黎这样的全球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有米兰、巴塞罗那、阿姆斯特丹等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中国发展观察: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有哪些? 

王微: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第一,启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正当其时。现阶段,我国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正在走向高收入国家,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5 亿且持续壮大;城市化水平超过60%,以大型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发展成为主导;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入境游客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国内外消费联动格局加快形成。

第二,消费结构显著升级,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强大支撑。从无到有、从有向好,从商品到服务,从追赶到创新,已成为当前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趋势。2019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8%,其中城镇居民为27.5%;服务消费比重为46%, 其中城镇居民超过48%。与此同时,新技术革命推动消费创新持续加速。特别是我国有14亿消费人口,能够为全球创造最为丰富、最为巨大的创新消费场景。消费创新在中国是极为重要的发展动力,消费结构升级已成为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的新动能。

第三,大型中心城市消费集聚能力日益突出,已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统计数据显示,消费规模上,北京、上海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现已接近1.5万亿元,广州、重庆也在向万亿元规模加快迈进,深圳等多个城市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也超过5000亿元。大型中心城市一直成为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的聚集地,其中不乏许多消费服务业知名企业的地区总部、旗舰店、体验中心,其数量和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国内其他城市。这些城市也成为全球消费品品牌服务企业当前非常热衷的城市,我们看到,一线品牌已经把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大城市列入他们进入全球市场的首选城市。

中国发展观察:从课题立项研究到国家战略发布,再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试点启动,这期间, 哪些城市让调研团队印象深刻? 

王微:在超前意识、提前布局和建设进展上,上海和深圳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早在2016年, 上海就已经提出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那个时候,电商已经起来了,对线下冲击很厉害,但上海通过调研,发现线下消费的市场潜力依然很大,可创新的点还有很多, 特别是大量的国际品牌在上海发展得很有生气。而深圳在罗湖及其他中心城区,以消费中心建设为重点。深圳不光是面对本地老百姓的消费,还吸引香港居民前来消费, 甚至整个珠三角的消费品牌创新很多是从深圳走出去的。深圳消费品创新不仅有手机,还有珠宝、女装和深圳设计。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也一直希望在消费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走在前面。

中国发展观察:中国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数量会增多吗? 

王微:应该是多点分布、多层次构成的。我们调研团队提出的发展目标,中国应该有一两个顶尖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可以比肩纽约、伦敦、巴黎。但中国地域庞大、人口众多、消费水平存在地域差,因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该是多点分布、由不同层次城市构成的。比如,欧洲大陆不光有巴黎、伦敦,还有米兰、法兰克福等;美国除了纽约之外,还有芝加哥和洛杉矶等。中国需要多点布局,同时至少需要两个层次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服务周边人群。这其中,有些城市的规模不一定那么大,但它必须有专业特色。全球有名的消费中心城市很多,但每个城市的特点都很鲜明,比如迪拜以国际旅游目的地为核心、首尔以韩流文化和美容消费产业为核心、洛杉矶以影视文化为核心,因而它们的影响力都是巨大的,全球竞争力也是顶级的。

还应该是多种特色的。比如上海,它建设的水平高,将来应该比肩全球最顶级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庆,可能就是面向西南内陆地区,对接“一带一路”,重要的是营造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依托年轻人多、创新力强的特点,深圳可以争夺创新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而广州作为一个已经较为成熟的国际型消费中心城市,它拥有中国最大的消费批发市场,拥有广交会这个重量级的展会,还有辐射东南亚巨大潜在消费市场的区位优势,它应该争当培育中国品牌走出去的排头兵。

中国发展观察: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规划中,很多城市都提出重振传统商圈。如何看待电商对传统商圈的分流效应?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如何应对汹涌的全球数字化浪潮? 

王微:数字经济本身的确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但从实践看,线下线上两者更多是竞合关系,而非零和博弈。从商品买卖的角度,电商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会分流线下商圈,但线下商圈更多的功能是体验、展示、交流和首发首秀,这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老百姓消费不光是买产品,更多的是买服务, 比如教育、旅游、体育、演艺、医疗、大健康等很多服务还是线下的才有更好的体验。随着电商越来越成熟,数字经济反而会对传统商圈产生更大的触动、更好的促进,精准引流、便捷找货、线下体验线上分享将更加丰富线下消费的场景。

这一次杭州市提出,未来三年,将通过强化数字赋能、壮大新型消费模式、推进传统商贸转型升级,努力将杭州打造成新零售创新的策源地、新零售企业的集聚地、新零售技术的出发地、新零售标准的输出地。这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从应对到拥抱数字化浪潮的一个良好范例,我们将对这样的案例持续关注。

从供给侧协同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中国发展观察:从国际经验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形成发展需要一系列有利于提升消费集聚、配置和创新能力的政策支持。

王微:的确如此。观察发现,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经验之一是积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标志性商圈。这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要标志,也是世界消费流行趋势的集中体现。例如,巴黎以香榭丽舍大街为核心的商圈,不仅集聚了全球最著名的国际品牌以及上千家不同业态的商铺,还汇聚了大量的餐饮、休闲、演艺、展览、娱乐等消费场所,商业氛围浓厚,可以让消费者近距离感受法国文化,领略全球消费潮流风尚。

二是营造完善高效便捷安全的消费环境。这其中包括提升交通网络的通达性,强化城市内部交通设施与商业消费空间的结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消费的便利性和智能体验,注重加强对消费者信息的安全保护等。

三是塑造多行业融合互动的消费生态。实践证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不是以单一行业为支撑的,而是商业、旅游、文化、体育、会展等多个行业联动发展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消费的规模效应,形成对国内外消费者的足够吸引力。例如,韩国提出打造“国际性医疗服务枢纽”的目标,通过大力发展美容观光、保健观光,鼓励旅游观光部门配合医疗卫生部门吸引海外消费者,并对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表彰奖励等,从而使得医疗健康成为首尔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大特色。

四是促进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在维护有序竞争方面, 加强对商标的保护,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应建立相对完备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及配套的消费纠纷解决机制,此外,应有专门的机构或组织不定期发布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信息,并为消费者维权提供帮助。

五是实行有利于消费集聚和实现的税收政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多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免税购物和离境退税制度,人们能够在免税店购买全球著名的高档消费品, 更重要的是,可以买到独具特色的国产商品。一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免税店销售国产商品的比重占到30%40%,这既扩大了出口,又提高了本国品牌的知名度。

中国发展观察:对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我国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和短板? 

王微:一是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认识存在误区。消费中心城市是大都市或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后进行城市功能升级的必然选择,因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不是只讲消费、忽视生产,而是要发挥消费对产业升级的引领作用,构建与消费需求相适配的供给体系,实现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 并引导形成绿色、安全、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消费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质量不高。我国现阶段改善型商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即使是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也都存在这一问题。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着消费的实现。我国商业、旅游、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消费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仍有短板,物流绩效指数亟待提升,作为新型消费发展基础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发展观察: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突出的有哪些? 

王微:事实上,我国一些重要服务行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突破。一方面,某些行业准入制度不完善;另一方面,行业监管理念、体制机制还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此外,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体系建设仍显滞后,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甚至存在法律缺失的情况。

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国通过商签双多边自贸协定、建设自贸试验区和自贸港等方式,积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应看到,服务业开放的重点大多在生产性服务行业,与消费直接相关的服务行业,如健康医疗、教育文化、休闲娱乐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开放程度不足,制约了通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来打造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平台的步伐。

中国发展观察:针对问题和短板、体制机制障碍,请您谈谈各地如何以国际化为导向,以全面促进消费为核心,以提升城市消费能级为抓手,多措并举,加快培育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王微:一是优化供给结构和提升供给质量,加快聚集全球优质消费资源和市场主体,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消费服务产业,引导企业增加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发展品牌经济,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新品首发、首秀。二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消费商圈,立足城市布局和特色,加快商业街提档升级, 继续开展步行街改造提升,塑造新型消费场景,推进智慧商圈建设, 完善城市商业街区等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消费基础设施和氛围,打造一批享誉世界的标志性商圈。三是推动消费融合创新,打造引领全球消费的新高地。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时尚创意、绿色消费、智能消费,更好发挥首店、首秀、首发效应,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商旅文体融合,推动消费新业态、新品牌、新场景、新平台加快发展。四是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开展城市环境美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建立健全高效物流配送体系;健全市场监管和消费维权体系。五是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消费联动发展。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消费资源整合,加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协调联动,形成以中心带动周边、以周边支撑服务中心的城市群一体化消费市场发展新格局。六是完善消费促进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消费相关政策,提升入境消费便利,完善免税退税政策,提升城市消费国际竞争力。

中国发展观察:国家已经把建设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十四五”时期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未来我们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的长期任务。请给百舸争流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一个发展的建议。

王微:在新的发展格局下,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关键步骤和重要推力之一,也是对接国内国际双循环非常重要的枢纽,还是促进消费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重点城市在下一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过程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着力点,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比较精准的城市定位。要充分研究城市的自身特色和国际角色,还要充分研究需求特色和产业特色,继而以国际化为导向,以全面促进消费为核心,以提升城市消费能级为抓手, 做大做强“三个市场”:面向国内的中高端消费市场,面向境外消费者的国际市场,把中国制造的消费品牌推向全球的国际市场。各个城市都要打造丰富的产业体系,来为中高端消费、多样化消费和多层次消费提供优质的供给。

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提醒,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工作,不是商务部门一家的事,需要旅游、文化、工信、体育、教育、医疗、人社等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才能做出成绩、抓出实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