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重视服务贸易便利化,推动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 ——2021年服贸会跨国公司视角下的服务贸易便利化高峰论坛综述

0

本刊记者 杜悦英

初秋时节的北京,热力澎湃, 绿意盎然。尽管线下交流因全球疫情态势有所限制,但由于数字技术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助力,这里与世界交流的频度和品质并未缩减, 开放合作的姿态与胸怀愈加广阔。

93日,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跨国公司视角下的服务贸易便利化高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论坛以“开放合作 互利共赢”为主题,设置致辞暨主旨演讲、主题演讲、发布与研讨、战略对话等四个环节,围绕加快服务贸易便利化等相关话题,开展深入解读与对话。

作为2021年服贸会的五场高峰论坛之一,本次论坛旨在鼓励跨国公司发挥全球布局优势,助力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促进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继去年成功主办“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跨国公司视角下的服务贸易便利化高峰论坛”之后,作为本届服贸会组委会成员单位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继续与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本次论坛,论坛继续由国研智库承办。

新发展阶段,中国更加重视服务贸易便利化

本次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军扩,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隋振江,世界银行集团亚太区高级副行长维多利亚·克瓦,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等发表致辞暨主旨演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余斌主持致辞暨主旨演讲环节。

张军扩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使得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经贸复苏前景曲折复杂,更加凸显开放合作的可贵和重要。中国正式宣布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将更加积极主动地推动高水平开放、促进服务贸易便利化。跨国公司是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在服务贸易开放合作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在新发展阶段,跨国公司将在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也将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为跨国公司的发展壮大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隋振江表示,北京市不断扩大和深化与跨国公司的国际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为跨国公司投资兴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他介绍,北京市已经推出营商环境4.0版改革方案,努力向细节要服务、要质量、要效率,继续提升服务外资外企的能力水平,努力探索“双循环”格局下的外资企业服务新模式。北京将以城市副中心和“三城一区” 为重点区域,持续赋能城市服务设施,使跨国公司未来在北京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展。他还表示,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这一重大改革之举意义非常深远,北京市将紧抓机遇,务实推进,做好政策落地的保障工作,为跨国公司在北京投资创新企业和创新产业提供更好服务。

维多利亚·克瓦表示,跨境服务贸易在过去十年来一直快速增长,成为全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可以帮助各国更快更好地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危机中恢复。各国企业正在调整制造流程, 不断增强服务贸易和现代制造业、区域和全球价值链的联系,其重要性也在进一步增加。她认为,中国是商业服务的主要进口国,扩大开放促进了,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的不断增长及其服务部门更大的多样性,直接反映了中国作为世界领先供应国的地位,同时促进了国内服务和制造业的增长。

高培勇表示,服务贸易便利化问题的实质是营商环境问题。服务贸易的根基是市场主体,服务贸易便利化立足于市场主体,落脚于市场主体,是围绕市场主体服务贸易活动而转的便利化。他强调,市场主体正在被重新定义与认识,这一概念覆盖了所有服务贸易的提供者或参与者。近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明确了六类市场主体,它们都应作为服务贸易便利化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在今天的中国,在探讨服务贸易便利化这一议题时,必须看到以市场主体为中心的经济工作格局和服务贸易工作布局趋于形成。

在主题演讲单元,聚焦“开放合作 互利共赢”这一主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农贸司司长马里恩·詹森,安永全球主席、首席执行官狄思博,高通执行副总裁兼技术许可业务总裁亚历克斯·罗杰斯先后发表演讲。本环节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马骏主持。

王一鸣在主题演讲中指出,随着数字贸易的迅猛发展,推动数字贸易便利化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当前,在多边谈判受阻的情况下,各国往往通过区域贸易协定推动数字贸易便利化。他表示,数字贸易便利化有利于各国推动传统贸易转型和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的对接, 有利于释放潜在的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十四五”时期,中国将以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不断推动数字贸易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扩大数字贸易领域对外开放,构建适应数字贸易发展的开放型经济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制定,推动中国由数字贸易大国逐步向数字贸易强国迈进。

马里恩·詹森认为,疫情期间服务贸易受限有所增加,影响了整体贸易的发展,政策制定者需要采取措施,让服务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经济复苏。他还提到,数字贸易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未来应当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对数字贸易的监管方面,各国应当加强监管政策的协调,更加紧密地联系,推动服务贸易的便利化。

狄思博表示,合作会让所有人受益,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在“双循环”战略下, 中国致力于协调发展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为利益相关方创造长期价值, 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他认为,在制度创新潜力方面,中国可以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与协调,共同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规则体系。中国开放是世界的巨大机遇,把握这一机遇我们必然勇于创新,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随着中国开启激动人心发展的新篇章,安永做好准备,为中国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亚历克斯·罗杰斯认为,5GAI和云结合,将成为创新和经济增长的强大催化剂,开创全新的商业模式。值得注意是,全球标准化的技术,赋能5G快速成长,并助力移动技术取得更加广泛的成功。他还谈到,中美之间的强有力合作是数字互联社会中的前进之道。此外, 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需要强化知识产权体系来保护创新。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国正当其时

论坛期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代表课题组发布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理论、政策与实践》研究成果。该项成果系本届服贸会的重点成果之一,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的权威专家历时五年完成。该项成果形成的同名研究专著,已由中国发展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王微介绍,这项研究围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行了大量理论分析和国际经验梳理,先后对上海、深圳、成都、武汉等城市开展了典型研究,与大量国内外消费品牌企业、零售和服务企业及各地商务部门座谈访谈,厘清了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及其发展规律和所需政策环境的认识,深入分析了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存在的短板问题,系统提出了我国加快培育和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她表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强大的消费实现功能;是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地,具有高效的消费配置和带动功能;是全球消费发展的风向标,具有显著的消费创新和引领功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全球化的有力推动者和主要受益者,其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关联,以日益多样化和层次分化为发展路径,其发展依赖于开放包容的环境与完善的制度政策。她特别谈到,当前我国进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关键时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正当其时,大型中心城市是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建设的主要载体。

课题组建议,培育建设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紧紧围绕“增供给、补短板、优环境、促改革、建示范”几个方面构建政策体系,借鉴国际知名消费中心形成发展的经验, 结合具体国情和发展要求,未来35 年,以特大型城市为依托,积极培育23个消费规模大、聚集度高、引领创新能力强、在全球消费市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35个消费规模较大、具有较强消费集聚和引领能力、特色突出且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特色化的国际消费中心。通过国际消费中心建设,进一步扩大消费和促进消费提质升级、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转型、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引领商业创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对该项研究成果做了点评。陈文玲认为,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代表一个国家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一个风向标,应当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重要而且势在必行,是扩大内需的战略支点, 是创造新的增长动能、引领世界消费潮流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国已经形成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这是我们扩大消费、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最大底气,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吸引外商投资的最大亮点。她谈到,扩大消费需求,建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巨大的供给能力,我国具有完整的制造业门类和相应的配套能力,这是重要优势。此外,应当在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培育基于数字经济等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新的制度供给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着力。她还提出,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除了目前的试点城市,也可考虑将海南打造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岛。

董超则表示,只有在高度开放的背景下才能发展高水平的消费服务业;便利的交通网络辐射全球,消费的主体才能国际化。他认为,我国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时机已经成熟,未来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时应当注重三方面因素。一是注重突出中国的文化自信,体现各地文化的差异。二是注重智慧化发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当前数字赋能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意义加大,借助数字技术来赋能提升消费场景的边界尺度和智能化水平,将使我们能够在更高的起点上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是注重融合化,坚持多业态联动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综合性概念,涵盖商业、旅游、文化、体育、会展、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要注重部门联动,实现各个行业有机协调发展。

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与营商环境,助力跨国公司未来发展

在论坛的战略对话单元,围绕“跨国公司视角下的服务贸易便利化:制度创新与营商环境”议题, 米其林中国区总裁伟书杰、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百时美施贵宝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总裁陈思渊、德勤中国副主席施能自先后发言。本环节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主持。

伟书杰认为,跨国公司是服务的提供商和使用者,创新是驱动跨国公司发展的重要力量,能够在其业务开展的过程中与市场互动、推动创新, 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了解和适应业务所在地的经营环境非常重要。本届服贸会的主题是“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这体现了很多跨国公司的发展路径,它们在这些方面努力创新,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

陈思渊亦从其所在行业角度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她说,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更多的国际创新药品第一时间进入中国,惠及中国患者。过去十年,中国本土创新的医药企业特别是生物制药企业得到很大发展,这与跨国企业在中国的积极参与、中国本土人才的发展以及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在当前,中国的生物制药创新企业完全能够跟全球同行竞争,医药行业更应秉持合作开放的态度,使中国的创新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

王承杰从跨国法律服务的角度, 对跨国公司如何更好地参与全球服务贸易提出了建议。他表示,法律服务机构、企业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生力军,无论从专业性角度还是从体量来讲,法律服务已经成为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大背景下,跨国公司要加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建设。此外,跨国公司不应仅是现有规则的使用者,更应在规则制定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建设者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引领者。

施能自认为,跨国公司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组中,将供应链设计、知识产权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整合在一起,发挥更大更重要的引领作用。对于如何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发展,他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扩大制造服务化,二是促进贸易数字化。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主任赵昌文在做论坛总结时,梳理出与会嘉宾的五项重要观点与共识。一是与商品贸易相比较,服务贸易当前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而数字贸易是服务贸易的新引擎。二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服务贸易发展带来很大冲击,全球数字贸易反而快速发展,正在进入一个非常好的发展阶段。三是开放、合作、互利是数字贸易发展的三个重要支柱。四是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服务贸易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进服务贸易的便利化,特别是在市场准入、营商环境、公平竞争等方面继续完善。五是跨国公司是中国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主力军。

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政府部门、国家高端智库、国际组织与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等有关人员约200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