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三原色”:识人识物识势

0

刘奇,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主要著作:《刘奇文丛六卷》《中国三农危与机》《贫困不是穷人的错》《大国三农 清华八讲》《乡村振兴:三农走进新时代》等十余部。

乡村治理历来是一个又老、又大、又难的问题。乡村基层干部形容自己是常年累月在“五加二、白加黑、梦加醒、夜总会(总是在夜里开会)”中忙碌,不仅身心俱疲,而且难见成效。如何跳出这种恶性循环,从杂乱无章忙得晕头转向中解脱出来,关键在于抓纲举目,着力提升自身“慧眼三识”的能力,善于识人、识物、识势。“三识”是乡村治理的“三原色”,不论形势多复杂,工作多繁重,做好“三识”,事半功倍。

识人。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组织力越来越强的情势下,善于识人选人用人是乡村治理的首要问题。

一是选用产业能人带领农民致富。我国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市场敏感度低,农业利润率和农民收入不高,农业循环再投入动力不足。农业从田间到餐桌,产业链条长,空间跨度大,涉及门类多。种植、养殖、加工、储运、保鲜、包装、销售等一系列环节,对于分散的农户而言,大多只从事其中的生产环节。专家研究,农业生产环节所获利润只占农产品全部利润的10%左右,其余90%都藏在后续环节中。仅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农业产业很难兴旺。乡村振兴的第一目标任务就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前提是需要培养有能力带动一村一乡农户发展的产业链链主,把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各行各业的致富能人找出来,精心培育成“能人丛”,这是一个地方乡村振兴的关键。通过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及家庭农场等各类组织方式,让“能人丛”充分发挥带动效应,使更多的农户抱团发展,让产业发展的“雪球”越滚越大,产业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产业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抗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强,逐步形成覆盖一、二、三产的全产业融合发展环链,这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更是小农户与现代化衔接、与大市场融合的必由之路。

二是选用热心公益人才带领农民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广袤的乡村,日常生活的里里外外、庄户田头的边边角角,单靠政府行政力量难以有效治理。打造宜居的生态环境,靠的是千家万户老百姓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而这种优良素养的培育则需要有组织、有意识的引领和推动。对此,一方面寻找诸如“朝阳大妈”这样具有集体意识、热心公益的群众,吸收他们参与村庄生态环境建设的公共事务,让自家人管好自家的事,提升村民的自治能力。另一方面,也通过邀请、聘用、结对等途径,积极动员、引导和组织社会爱心力量参与,作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等事业的有益补充。如安徽省明光市为乡村和企业牵线搭桥,结对共建“爱心农场”项目,解决了村里边角空地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其中涧溪镇鲁山村还荣获“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浙江等地创立“生态美超市”,让老百姓以垃圾换取生活用品的做法也很有借鉴意义。

三是选用社会贤达带动农民营造文明乡风。乡风文明是一个地方人文精神、社会道德、文化素养等方面的世代传承、长期积淀。起于先秦、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耕读传家”是乡风文明的根本和基础。湖南浏阳沙市镇秧田村建有一座博士墙,5000人的村庄走出26名博士、176名硕士。河南漯河市陶桥村991人,走出241名大学生、34名硕博生。安徽潜山逆水村3500人, 恢复高考以来走出29位博士、54位硕士、近300名本科生。这些地方的村民不比排场比教养、不比发财比 有才,诚信、友善、互助、和谐、 尊老爱幼的社会文明风气蔚然生 成。这其中都有一个最先令人仿效 的标杆引领,他们以“润物无声” 的示范效应形成正能量,改造了乡 民、影响了乡风、净化了物欲横流的 乡村,他们就是真正的社会贤达。用 这些典型事例引领乡风最生动、最有 力。当前一些地方把本地或从本地 “走出去”那些品德好、威望高、 能力强的新乡贤组织起来,由他们 牵头或参与修订乡规民约、培育家 风家教、打造诚信社会,很有成 效。还有的组织乡村“五老”人员 成立村调解理事会、乡贤理事会、 道德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把红白 喜事简办或不办、不铺张浪费等纳 入村规民约,“五老”人员率先垂 范并监督检查,群众自觉性逐步增 强,乡村风气也为之一新。 

四是选用“和事能人”化解社 会矛盾。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 治理体系,其中群众自治是主体。 中国乡村世世代代、聚族而居,大家 低头不见抬头见。屋里屋外,街坊邻 舍,家长里短,难免纷争不断。每日 每时都可能发生的巨量纷争,通常是 乡村德高望重的“和事能人”出面摆 平化解。法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底线, 生活中大量的是不触及法律底线的日 常纠纷,也就是老百姓口中所说的 “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都靠打官 司,即便每村都设一座法庭,天天开 庭也审理不完,而且无论经济成本、 时间成本都无法承担。化解乡村矛盾 最重要的是要打造一支情况清、善言 辞、懂政策、会沟通的矛盾调解能人 队伍,在极大降低治理成本的同时, 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浙江省宁海县 的“老何说和”专职人民调解室, 聘请群众威信高、人文地缘熟、法 律政策精、热心调解工作的党员干 部、教师、退休的政法工作者以及 新宁海人当“老娘舅”,用村民熟 悉的面孔、亲切的方式来化解人们 的烦心事、闹心事、化解成功率超 过99% 

五是选用文化人才丰富农民精 神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物质需 求,琴棋歌舞诗书画是精神需求。 乡村振兴文化建设是灵魂工程。把 我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发掘 出来,民间潜藏着一大批活化传统的 文化精英。有的能诗能文,有的会歌 会舞,有的善书善画,有的精奇技绝 活,有的通健身秘诀,有的懂中医偏 方,有的会各种乐器。这些人中有的 具有极强的组织号召力,一遇年节一 呼百应,兴赛事,搞活动,办晚会, 组团结对,风生水起。且能融合古 今、贯通中西,有秧歌队、也有广场 舞;有民族乐团、也有西洋琴号。 要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 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鼓足农 民的精气神最关键,而提升精气神 的关键抓手就是为各类文化人才搭 建多种形式的平台,让他们为活跃 村民的精神生活一展才艺,实现自我 价值。我国已设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 非遗传承项目,有条件的乡村也可 设立自己的非遗传承项目、指定非 遗传承人。也可让一些非遗传承人 进学校教学生研习传承。 

识物。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需要人尽其才,也需要物尽其用。

发掘具有独特价值的本地物 产。我国农业领域流行的一个词叫 “名优土特”产品,所谓“名优土 特”指的就是产品独具的个性特征, 一村一乡一县应认真研判发掘出本地 具有独特价值的物产。最具典型意 义的故事就是先秦时代著名的“青 茅之谋”。周天子分封诸侯后,财力 日显不足,问计于管仲,管仲略加沉 思,献上一策,让周天子把只在其辖 地生长的一种野草“青茅”指定为祭 祀用品,此法一出,140多个诸侯国 竞相购买,周天子每年都有了稳定 的财政收入。管仲能把一钱不值的野 草变成抢手货,正是有一双善于发现 价值的慧眼。蕲春是明代医药学家李 时珍故里,有着种植中药材的悠久传 统,蕲春县境内生产的艾草相较于普通艾草,有着天然的优势。2015年,蕲春县立足资源禀赋,提出把发展艾草 产业作为全县产业转型升级的支点, 经过四五年发展,目前,全县艾草种植面积近20万亩,相关企业2000多 家,从头到脚,吃的用的,蕲艾产品 已经实现全覆盖,产值达50亿元。如今,蕲春艾草已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 志产品,并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区域 公用品牌。常听一些基层干部说,我 们那里穷山恶水,没有特色物产。 青茅和艾草的故事说明,特色是可 以创造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慧眼去发 现特色、打造特色。

挖掘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技艺。五千年文明薪火相传,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名字的农业著作就有600多部,可以读到原著的也有300多部, 里面有大量的对传统技艺的记述,但这只是冰山一角,浩如烟海的传统技艺大都散落在民间,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被保存延续下来。深入挖掘他们的价值对于推动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 发展有着奇妙的效果。仅以美食为例,沙县小吃已经在全国开店8万多家;青海化隆县的兰州拉面不仅在全国开了3万多家门店,还在海外开有100多家分店;山东一个村专卖馒头,一年就有一个多亿的产值。河南省西华县逍遥镇有5万多人,其中有2万多人在全国各地卖胡辣汤。镇里 每年举办胡辣汤大赛,好的胡辣汤卖100多元一碗。漂泊在异乡的河南人,只要看到路边的胡辣汤店,就有 一种抑制不住的兴奋,《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也对胡辣汤进行了介绍。浓缩着家乡味道和记忆的胡辣汤,直接带动了数万人生计,也推动这门技艺走向了全国,胡辣汤十几种用料, 每种都生成了一条产业链,带起一个产业。

发现可利用的现代科技。现代科技已成为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的加速器,乡村滞后于城市,关键是现代元素的滞后。治理乡村必须睁大双眼,密切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千方百计适时引入。以电商为例,全国目前有4000多个淘宝村,其中电商集群村95个,大型电商村33个,超大型的7个。山东曹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依靠本地资源,通过电商平台打造了100多个淘宝村,22个乡镇镇镇都有淘宝村,如今发展成为在全国名列前茅的“超大型淘宝村集群”,彻底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这种利用现代科技快速崛起的现象,竟然催生出民间“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你家住在曹几环”的幽默。如今,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其发展应用蕴藏着无穷的“商机”。江苏一位农民,外出打工多年无果后返回家乡,使用无人机开展植保服务,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用药更精准,成本更低廉,广受欢迎,年赢利数百万元。疫情期间的“网络直播带货”也已在全国逐步催生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

识势。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通过谋势、集势、蓄势、造势等各种方法营造一种有利于预期的事态演变大势,就能形成“势使之然也”的趋势。

一应把握形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提出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乡村治理的新机遇,必须抢抓国内和平和国际相对稳定的重大发展机遇, 积极融入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流。乡村治理离不开大环境,更离不开政策的支撑。国家政策是乡村治理的灯塔和风向标,对大政方针跟得紧不紧、重点掌握得清不清、方向判断得对不对,都直接决定着乡村治理的成效和成败。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每年都发一个关于三农的文件,仅一号文件就发了23个,每年都有新的提法和要求,各级涉农部门细化举措、配套出台的相关文件,都有指导性的落实意见。深刻理解消化这些政策要求,乡村治理的大方向就不会偏离。顺势而为、乘势而动, 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风向保持敏锐性是乡村治理的先决条件。风向指哪,市场需求就在哪,三农发展的出路也就在哪,否则误判局势,就会如同红极一时的诺基亚手机、柯达胶卷一样,问题由量变积累到质变, 最终被淘汰出局。因此应敢于突破创新,不断打破常规,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近几年因城乡建设需要, 风景树价格日益走高,有的地方嗅到了商机,在没有交通、人口、土地等优势区位条件的情况下,利用贫瘠的土地栽种风景树,变劣势为优势,风景树产业让一些地方迅速发展。

二应用好地势。“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推进乡村治理,要充分考虑地理区位、格局方位。如果区位条件不同,缺乏地理优势,强行效仿,就会水土不服甚至适得其反。因地制宜是发展的前置条件。有关调查显示,全国仅有4% 左右的村适于发展乡村旅游,有的地方不具备条件,生搬硬套,造出的景点生意惨淡,投资人笑着进去,却哭着出来。即使适于发展旅游的地方, 也应分清适合哪种路线。如城市近郊适合发展农家乐、采摘、垂钓等休闲农业,而远离城市、山清水秀的地方则适宜发展旅游观光、养生养老、民宿等产业。40年前,作为4个特区之一的深圳,正是充分发挥链接香港和内地的地理区位优势,才由当年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知名的国际化大都市。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民宿产业,旺季时一房难求,每年直接营业收入超亿元,地势优势的发挥让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其百尺条。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同为一物,占据地势, 身价便不可同日而语。北京金融街的地和上海浦东的地与偏远山区的地身价天壤之别。弄清区位特征,用好地利优势,一招翻身也未可知。

三应顺应趋势。势之为势,核心在高,高则有势,高则成势。孙子兵法云:“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把一块圆石头从高山上推下去,那气势冲力与平地翻滚大不一样,因此便有了“势不可挡”的成语。趋势就是规律,规律只可认识、只可顺应;不可违背、不可抗逆。以家庭经营为主体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规律,不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制度,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40 多年前小岗村率先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一片反对声,时任领导察民情、识民意、尊民愿,顺势而为,才掀开了全国农村改革的历史篇章,进而推动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当年谁先实施谁先吃饱饭, 不顺应这个趋势,很可能今天我们还在饿肚子。对宏观大势及自身发展趋势适时预判,不墨守陈规,固守旧习,积极应时而动,超前先人一步, 就能一骑绝尘,勇立潮头。不论是陕西的东岭村,山东的南山村,还是浙江的花园村,江苏的华西村,他们都是顺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总趋势,打造集体经济的典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