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推进消费帮扶的建议与思考

0

冯波 郭巍

消费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创新举措之一,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2018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消费扶贫的概念在国家层面被正式提出。此后,全国上下积极响应,采取多种措施参与消费扶贫,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宽,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

“十四五”时期,此项工作进一步提档升级,2021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农办、国家乡村振兴局等3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指导意见》,对新时期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扩大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和文化旅游等服务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消费帮扶与消费扶贫有机转换成效初显

消费帮扶, 是发挥我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持续扩大对来自脱贫地区特别是去年受疫情影响较重地区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充分挖掘消费在促农增收、防止返贫等方面的独特功能,培育壮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有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规模、质量、效益的有效手段。

(一)社会各方积极主动参与消费扶贫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柞水金米村和山西大同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考察调研时分别称赞当地的产业发展“小木耳大产业”和“小黄花大产业”,很有发展前途。2019年、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别在苏州、延安举办两届全国消费扶贫论坛,总结交流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消费扶贫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发出《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消费扶贫的倡议》《巩固拓展消费扶贫成果延安共识》,助力脱贫群众持续致富和脱贫地区长远发展。各级政府也发挥牵头作用, 调动本部门、本行业、本领域资源力量,通过定向采购等方式“以买代帮”。创新发挥东西部协作机制,动员军队、学校、医院、金融机构、群团组织、个体等社会各方力量,壮大参与消费扶贫的“朋友圈”,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消费扶贫大格局。组织推广“消费扶贫月”“消费扶贫+ 菜篮子”、扶贫协作交易市场、产销对接专场活动、消费扶贫体验馆等消费扶贫新模式、新场景、新业态的普及与应用。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社会各界通过消费扶贫的方式采购贫困地区农产品超过6000亿元。

(二)多措并举助力补齐产供销连接短板

加快推进“快递下乡”工程, 全国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提升到96%以上。加快布局建设了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生产基地、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商贸物流配送中心、社区菜市场、末端配送网点,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后一公里”。2020年,四川省在38条已运营高速公路的74对服务区内,设置了141处“交通扶贫专柜”,帮助80个贫困县的1600余种扶贫产品上架销售,全省“交通扶贫专柜”展区总面积已超过1500平方米,培育出沐川“脆红李”、金口河“老鹰茶”等系列爆款产品。

(三)通过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发挥中央新闻媒体优势,推出系列大型主题宣传活动,组织实施广告精准扶贫项目,开办“精准扶贫”专题专栏。吉林、河南、江苏等多个省份通过“第一书记”代言、市县领导走进直播间与网红主播共同宣传消费扶贫等方式,以更加生动的形式推介当地特色物产。东西部扶贫协作深入开展,如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对口支援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构建“扶贫产业整合+直播带货脱贫+致富达人培育”消费帮扶新体系,让农民当主播、手机变农具、直播成农活、数据为农资。通过“共享+村播计划”,帮助北川县实现网络销售额2690万元,年人均增收780元,带动700余人创业就业,优选出苔子茶、羊肚菌、土蜂蜜、辣香肠等当地特色产品,让更多的“北川产”通过“柯城销”实现了“卖全国”。

(四)消费帮扶将成为激发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的有效举措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跃升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牵引带动作用日益凸显。消费是生产的终点,也是生产的起点, 更是稳增长的重要发力点。消费帮扶兼具公益属性与市场属性,既能极大激发公众的社会责任感,也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将脱贫地区的产品供应和市场需求以“消费”的形式直接联系起来,在促进已脱贫摘帽地区特色产业提质升级、带动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致富、激发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目前消费帮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品质量欠佳,生产加工标准亟待规范

由于脱贫地区的农户和农产品企业的质量、品牌意识不强,东西部协作定向采购的农产品普遍存在质量良莠不齐、无食品安全认证、不可溯源、加工包装无统一标准等问题。同时也受生产条件限制, 消费帮扶的农产品供给规模偏小、货源不稳定、产品种类和数量不整合、价格涨幅变化大。前一阶段消费扶贫的采购主体主要以国家机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民营企业等集体客户为主,由于消费帮扶产品的价格不具优势、产量忽高忽低,因此引导社会群体形成长期稳定的购买需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物流成本偏高,流通配送体系有待健全

由于农户生产规模小、种植分散,大宗货源组织困难,较难形成规模效应,部分脱贫地区产地集配中心和冷链物流中心市场化营运难以支撑,物流成本偏高。脱贫地区快递目前覆盖面还存在不少短板, 多级转运体系尚未形成,消费帮扶产品尤其是生鲜、易腐等特色农产品运输中转环节多、损耗大,引入冷链仓储物流又将进一步增加成本,因而导致无法以市场化的方式长期稳定销售。

(三)利益联结不紧,帮扶长效机制仍待完善

大部分种养殖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市场直接销售的能力,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农村低收入群体又处于产业链末端,导致目前消费帮扶存在脱贫群众获益少、中间商得利多的情况。以消费帮扶为动力,带动生产环节提质增效不明显,生产和加工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要求,脱贫群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的特色农产品仍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引导、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

(四)服务消费不足,乡村旅游服务期待升级

消费帮扶的领域包括产品和服务两个方面,目前普遍存在消费农产品多、消费来自脱贫地区服务少的问题。脱贫地区多是生态环境较好且交通通达性较差的地区,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投资效率低,专注于乡村旅游的龙头企业少,旅游服务产品单一,旅游商品开发能力也弱。乡村旅游服务管理人才不足,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也造成了以消费帮扶方式助力乡村振兴的成效还不明显。

进一步做好消费帮扶工作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针对上一阶段消费扶贫工作中暴露的不足,笔者建议要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围绕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建设,鼓励引导地方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公用品牌;要积极构建重点消费城市与重点帮扶地区、重点帮扶群众的交流合作机制和产销对接平台,进一步强化农产品滞销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 切实防范和化解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滞销问题;还要把握好特色农产品扩大规模与注重质量的关系,重点关注“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精准对接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发展需要,切实提高消费帮扶的质量和效果。

(一)提升供给质量,优化生产组织能力

实施脱贫地区农产品提质工程。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和人才联合培养,组织科研院校等机构开展对脱贫地区农业产业进行技术指导和帮扶工作。推广使用统一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安全认证标准和加工包装标准,提升标准化水平,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培育农业精深加工企业,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提高脱贫群众获益比例。

提高脱贫地区农业发展组织化程度。鼓励东部地区农业龙头企业到西部地区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培育地方龙头企业和致富带头人,赋能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定农产品供给规模, 建立健全各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多种方式促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加强脱贫地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农业协作中介组织, 提供农业生产一条龙指导,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农业科技推广,提升环境保护和质量意识,统一收购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农产品,提升产品整合度, 加强特色品牌建设,稳步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探索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二)完善产销对接,推进服务平台建设

协同市场主体力量。建立集现货交易、电子交易、公共信息、仓储、物流、结算、信用信息、大数据分析等服务功能于一体、覆盖全国所有市县、以脱贫地区特色产品为主的交易平台,打通生产、流通、销售全供应链环节。推进订单式销售和采购方式,引导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鼓励脱贫地区产品形成良性市场竞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省级统筹、市县推进、农户参与的信息服务体系,为农业转型、技术改造、区域协同、市场合作等提供全面信息支持。

大力培育新型农产品全产业链服务商。探索产运销股权合作机制,推动上游生产基地的资源整合,控制配送成本,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农产品订单式产销方式。通过市场动态信息分析引导农业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种植优质品种,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供需匹配度。打通下游销售渠道,与跨地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及连锁餐饮店、大型电商、国有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地方销售商等主体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拓展B2BB2C渠道,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建立并不断完善“区域公用品牌+网销品牌+直播电商+产业集群”产运销一体化服务链建设。

(三)打通流通瓶颈,提升物流服务效能

建设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配送中心、乡镇运输服务站、农村物流配送网点,提高农村物流网络覆盖率,加大物流减税降费力度,破解电商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加快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加大对农产品仓储、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产品标准化程度。

创新农村物流运营模式。针对较难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的脱贫地区,着力提高快递下乡工程,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鼓励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与其它物流快递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企业等合作开展农村物流业务, 促进物流站场资源共建共享。因地制宜探索“干线物流+农村货运班线+村村通客车”等模式。鼓励和支持脱贫地区民营物流配送公司发展,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对参与脱贫地区物流业务和冷链仓储服务的各类所有制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

(四)加强品牌建设,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协同涉农团体和协会组织制定消费帮扶产品公共品牌建设和推广实施方案, 提高产品溢价力和消费者认可度。利用电商、直播带货等多种方式, 加大对具有地域特色、优质绿色安全、有认证可溯源、量产稳定的特色农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支持打造网红产品。强化典型案例经验的全国性推介,对先进团体和个人进行公开表彰和奖励。

打开全社会参与的广阔市场。坚持市场化导向,加强对脱贫地区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监管。更加尊重消费者主体意愿,深入挖掘消费潜力。利用好东西部协作帮扶机制,增强潜在客户线下体验,鼓励企事业单位结合度假疗养和工会活动等开展乡村旅游体验行动;鼓励公益联盟等社会和商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促进消费帮扶由政府主导向社会群体和个人自发行为的转变,推动消费帮扶形成“人人皆可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能为” 的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格局。

作者单位:世茂服务控股公司/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