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驱动农业绿色发展

0

本刊记者 蒋 莹

日前,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地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农业生态系统明显改善,绿色产品供给明显增加, 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多措并举统筹推进。

打牢基础,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

“ 聚焦‘十四五’时期我国农牧业绿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推动现代农牧业绿色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副县长(挂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四级调研员、副研究员周群力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

周群力认为,十八大以来,我国扎实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在生产过程中注重使用绿色生产技术,减少化学品投入,节约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农业发展方式逐渐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生产方式还不够普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营养健康和精神需求。耕地高强度开发利用导致质量下降, 乡村生态功能、文化功能的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市场化长效机制尚待完善。为此,农业农村领域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绿色要素投入和绿色生产技术推动农牧业生产提质增效。同时,还要逐步彰显农业农村的生产、环境、文化等多种功能,使优质农产品、优美的乡村环境、独特的乡村生活方式和乡土文化成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推动农牧业绿色发展,全力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周群力说,这是适合当地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大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三是以“公司+牧场+合作社” 模式推进养殖业与种植业融合发展,激发现代农牧业循环发展新活力。四是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

以和林格尔县为例,今后如何落实《规划》精神,推动农业发展? 

周群力说,“要以绿色为主题, 进一步聚焦现代农牧业绿色发展,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一是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保障乳类肉类等绿色农畜产品供给。继续加大对奶源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巩固提升乳品加工产业的领先地位,配合呼和浩特市建设成为国际化乳业全产业链创新中心,打造“千亿级乳产业集群”,助力呼和浩特市由“中国乳都”向“世界乳都”迈进。

二是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围绕奶牛、生猪、玉米等重要品种,加大对种业等重大关键环节研发的支持力度,争取早日突破一批关键核心和“卡脖子”技术。

三是加强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做好耕地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基础数据的监测,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不同质量等级的耕地采取不同的保护提升方式,合理利用和健康管护高等级耕地,改造提升中低产田产能,尽快退出生态脆弱区的边际耕地。

四是持续加大力度,不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统筹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和修复乡村生态本底。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抓好国土绿化、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要因地制宜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垃圾治水治理,建设美丽乡村。同时, 继续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治理,支持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状况。

“农业绿色发展虽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但是基础一定要打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环境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陈健鹏认为, “十三五”时期,以“一控两减三基本”为标志,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实现了转折性变化,其表现为,农业用水稳步下降,化学投入品使用进入“平台期”,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稳步提高。但是,由于缺乏内生动力,且面临保农产品供给的压力,“十三五”时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需要有效的政策体系持续发力。

据陈健鹏介绍,从20世纪70 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化学品投入总体呈增长的态势。“十三五”期间, 在政策的推动下,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实现了“零增长”并开始小幅下降。“十四五”时期,化学投入品进一步减量化的难度或有所增加。农业用水或已达峰,“十四五” 时期农业用水趋于稳定,农业用水效率将进一步提升。从20世纪50 年代以来,农业用水大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逐步下降趋于稳定”的趋势,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05年的0.45提高到2019年的0.559。畜禽养殖业粪污、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逐渐提高,“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提高利用率的潜力递减。

“总之,‘十四五’时期,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将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农业绿色发展要打牢基础,主要指标要达到预期。”陈健鹏表示。

发挥优势,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资源化

河南省民权县双塔镇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的水培韭菜,是农业绿色发展资源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据该产业园负责人、华夏天农(北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平向《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介绍,水培韭菜生长在现代温室大棚里,严格的水培控制和环境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实现,产出的韭菜不光产量高,口感和品质也会高一些。

很多人会问,水培韭菜的根部长期泡在水里会不会烂掉?王平解释说,“这个肯定不会。”那是因为韭菜的根部和16种元素调配而成的水肥营养液之间存有一定的空隙,有利于植物呼吸,它和传统的土壤栽培韭菜相比,减少了耕地、平齐、移栽、中耕、除草等这些操作步骤。另外,珍珠岩颗粒布满韭菜根部表面,实现固定和保湿的作用。这样环境之下的韭菜实现了绿色全循环系统生产。

“很多韭菜的种植,不管是水培还是土栽,都要严格按照农业绿色安全的发展方式进行。现在,整个园区又引进了一家生物有机肥项目,对民权县境内100万头生猪和300万只鸡鸭鹅产生的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做成生物有机肥,当做底肥用于韭菜的土壤栽培。”王平解释说,大部分的蔬菜都可以通过水培来种植,脱离了当地的土壤,可复制性比较强。

王平带领团队经过验证得知, 通过人为控制,水培蔬菜可实现产量增加,品质提高,这样也间接提高了蔬菜的销售价格,增加了农产品价值。

“全县‘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称)农产品认证面积已达64.510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8.6%。”据今年5月被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的民权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友永介绍,民权县委县政府对发展绿色农业一直非常重视, 加强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加大统防统治力度,建立农业发展资源,引领农业品牌建设,这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

“抓重点、打基础,补短板、促提升”,张友永说,民权县要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市场机制和标准化、规模化、区域化要求,围绕“绿色”发展,强龙头、建基地,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未来,民权县将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推进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作为推进绿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建立标准化绿色农业生产体系,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加大培育神人助粮油、天明民权葡萄酒、和昌饲料、双飞农业、科农食品等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完善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引导经营主体大力创建名企、名品、名牌,积极创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建立多元化的渠道,助力绿色农业发展。 

比如,“民权花生”已通过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审定,保护面积4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在有效期内8 个,面积976.7公顷;有机产品认证2个,面积219亩。加强绿色农业品牌建设,以民权天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主,大力推广林下经济,积极引导,加快县域羊肚菌、花菇、黑木耳等食用菌产业的培育工程。以大力提高民权大闸蟹、民权莲藕、民权花生、民权葡萄、民权山药、民权肉牛等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为方向,精心培育,因地制宜,进一步拓宽绿色农业经济资源化发展的增长极。

“下一步,引导企业对水培韭菜进行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许可申报,打造一个知名农业品牌。”张友永说。

“十四五”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问题有哪些?如何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资源化? 

陈健鹏认为,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优化政策设计难度进一步增大。我国农业绿色补贴政策起步较晚,2016 年农业“三项补贴”(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农业地力保护和适度规模经营,但补贴发放方式、对象、标准等与耕地地力保护相关性不强,难以发挥促进农业绿色转型的政策效果。农业支持政策面临多重目标实现的难题。而“十四五” 及中长期与农业化学品投入相关的价格、补贴政策的政策效用或进一步递减。

其原因是,一方面,由于化学品投入与劳动力投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劳动力成本提高、非农就业转移会进一步刺激化肥等投入品使用量增长;另一方面,化肥费用在农业生产投入中占比下降且占比较低,对价格不敏感。

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公信力有待提高,以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的市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产品质量监测公信力、权威性不足,难以通过“优质(绿色)、优价”的市场机制引导绿色农产品生产。此外,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生产地相关的绿色标准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

创新驱动,增进农业绿色发展效益化

“名优农产品众多,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早,农业品牌化体系完善, 农业现代化趋势明显。”在山东烟台市委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尹鹏看来,这就是当地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基本情况。

烟台苹果、烟台大樱桃、莱阳梨等52个区域传统优势品牌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龙口粉丝、烟台海参等9个特色农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烟台苹果、福山大樱桃等17个农产品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烟台黑猪、五龙鹅、牙山黑绒山羊3个地方畜禽品种列入中国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志;拥有500平方米以上的近岸岛屿72个,海岸线1038公里,是海洋生物重要的产卵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近海渔业生物品种有200 多个,有捕捞价值的100余种,盛产海参、对虾、鲍鱼、扇贝等多种海珍品,是全国重要的渔业基地。

另外,2020年烟台全市果园面积507万亩,其中苹果种植面积280 万亩,总产560万吨,产量约占全省的60%、全国的10%;年出口量近60万吨,占全国一半;2019年,正式拉开了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序幕, 计划用三年时间改造老旧果园120 万亩,通过高水平打造科创平台和文化场馆,举办国字号苹果展会, 深层次挖掘文化内涵,焕发烟台苹果新的竞争力;打造“烟台苹果” 千亿级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比较优势减弱,急需转变发展方式,要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 只能依靠创新发展;放眼全球, 科技前沿领域不断延伸,产业更新换代日趋加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科技创新能力正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同样,对于烟台市农业产业发展来说,要擦亮‘中国绿色食品城’鲜亮底色,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样板。”尹鹏告诉《中国发展观察》杂志记者,一是加快建设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绿色农业,争创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二是大力发展种养循环、生态农场、轮作休耕等农业绿色生产方式,集成推广一批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促进农业绿色供给、低碳发展;三是实施生态果业和烟台苹果、莱阳梨高质量发展行动,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推广渔业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建设一批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目前,烟台市培育形成了食用油、粉丝、果品、水产、蔬菜、畜产品加工和葡萄酒酿造等七大龙头企业集群,果汁、果酱、果脯、果胶等七大系列100多个精深加工品种,逐步形成以海阳、莱阳等地为主的果菜类蔬菜生产,以莱山、福山、牟平等地为主的叶菜类蔬菜生产区域性产业布局。烟台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5家、市级169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46家,年出口创汇过千万美元的达到71家。农字号上市企业达到17家,7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38家企业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涉农企业已累计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29.5亿元。

农业绿色发展离不开农业创新体系的支撑。初步建立起以烟台农科院、莱州农科院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项目总数达到12个。烟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6%,农机总动力765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28.07万台,联合收获机保有量10650台。

“我们以农业绿色发展为方向,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为目标,先后制定《烟台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评级管理制度》《烟台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 管理制度》《烟台市农产品生产记录管理办法》《烟台市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强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资生产经营单位的信用管理,建立一套全面、动态的信用档案,着力增强企业自律意识,进一步健全了长效监管机制。”尹鹏说,农业绿色发展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制度作保障, 探索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

尹鹏谈起阶段性发展目标时说,“到2025年,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数量、效益不断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更具影响力。” 

“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科研体系和推广体系存在短板,绿色发展支撑不足。”陈健鹏指出,我国农业科研投入长期不足,支撑绿色发展的技术水平总体落后。与此同时,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薄弱,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绿色发展的需要。

此外,农业绿色发展监管难度大,监测统计体系有待完善,跨部门合作和政策协调有待加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难以通过类似城市生活源、工业源的方式进行监管。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也有待完善,秸秆、畜禽粪污等监测统计数据基础薄弱。2018年机构改革后,与农业绿色发展相关的政策职能和监管职能分离,迫切需要进一步理顺部门之间的职责,加强政策协同和部门协作。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