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推进战略

0

作者:张燕

从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和全球化进程的总体态势看,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开始进入加速推进和全面转型的重要发展阶段。现阶段,需要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总体态势,立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基本现状,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依托、以要素为支撑,健全体制机制、多方联动、循序渐进、强化服务、优化环境,全面统筹地开展各项工作,积极发挥双多边国际对话平台在产业“走出去”进程中的带动和促进作用,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国内外有利资源,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全面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水平及竞争力。

20140514264c-1

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现状与发展环境

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业已积累一定基础,未来发展总体环境趋好。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在海外设立多家分公司或分支机构,建立初具规模的营销网络并占领本土一定份额的产品市场。从国内外宏观大背景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未来发展总体势头良好。一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大环境不变,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深入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二是中国正处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高新技术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支撑条件。同时,中央政府在国家战略层面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1年,科技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火炬工作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国科发火〔2011〕259号),明确指出,要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载体建设和主体培育,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加速推进先进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重点任务;同年,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十部委又专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商产发[2011]310号),明确了战略新兴产业国际化的推进重点和工作措施等。


2.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发展优劣势并存,开始进入加快推进和全面转型的重要阶段。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更为企业高新技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本支撑条件。特别是我国每年数百万高校毕业生为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医药及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人才队伍支撑。二是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能力特别是产品交付能力相对较强。三是虽然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是国内资本市场运行基本良好,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仍能获得相对充裕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国外很多企业裁员导致高新技术国际化人才释放,这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逆周期发展、实现国际化战略恰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然,应该看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劣势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特别是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高新科技企业的成本优势正在削弱;与此同时,国际化人才依然相对缺乏。二是缺乏技术优势。一方面,国外对高新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壁垒逐渐提高,我国企业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很容易受到国际标准与专利池的阻滞;另一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普遍缺乏核心和关键技术,综合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发展历程较短,品牌认知度不高,高新技术产品本土化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为此,现阶段要着重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


3.国际政治和经贸发展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成为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过程中会经常受到来自拟落地国家的阻力,未来如何在国别对话中,营造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国际市场环境成为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具体看,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贸易风险,包括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动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造成较大影响。二是国际政治风险。例如,近年来“中国威胁论”致使我国电子通信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频受制裁;另外,国际政治关系的动荡和变化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航空航天等高新科技企业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可持续性等。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本地化”过程中,签证与居留问题往往也成为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困扰。

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阶段目标

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已经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上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程度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未来我国要跻身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链的高端,占据优势地位,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为此,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需要分阶段完成目标任务。
1.短期目标。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在于通过政企通力合作、整合优化资源,集中优势力量练好内功,切实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比较优势。


一是整合优势技术资源,提升研发能力。二是培育中资跨国公司,树立中国品牌。三是创建全球营销网络,拓展国际市场。四是创新各项体制机制,深化国际合作。


2.中期目标。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培育成长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化领军和优势企业,支持建成一批在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有重大贡献和带动作用的园区载体和示范基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的国际化发展体系。国际化服务体系趋于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极大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国际化分工地位明显提升。


3.远期目标。在技术赶超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上,大大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核心竞争力;通过全球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全域管控,在下一轮全球产业竞争态势中,占据国际产业链高端和主导优势地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的掌握上占列世界第一梯队,并一定程度上引导全球消费市场方向。

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推进思路与使命定位

现阶段,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需要从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慎思加速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发展思路。


1.以资源优化整合为内在动力,坚持把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作为配合支撑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的战略举措。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挑战,现阶段推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显然是一个系统的综合工程,特别是在国内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进程中,以国内消费市场为基础、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需要将优化整合各种资源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强化传统优势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力。进一步发挥丰富的劳动力和逐年递增的高校毕业生资源优势,不断提高高新技术行业产品的加工制造和交付能力;以绿色发展为要求,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充分利用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源效率。二是积极培育新兴战略资源的引导性作用力,包括以高新技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为重点提升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以科技金融创新为主体积极培育资本市场以及以战略管理和高技术人才为重点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专业人才队伍等。


显然,作为同一个过程的不同方面,新时期各产业要素资源的配置和优化整合、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三者之间具有相互强化、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任务,资源优化整合是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路径,更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内在动力。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又成为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以科技产业化全球推广为根本任务,坚持把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作为深化推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方面。从发展进程上看,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要义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后再国际化。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直接和关键的环节是科技的产业化,促进科研成果应用到产品加工和生产领域,使科技实物化、商业化、市场化是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根本体现。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下,就是要强化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把科技进步、成果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进而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素质,为全球化推广积累基础条件。可见,在科技产业化的基础上,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向全球市场推广,将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际竞争力,是深化推进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体现。


3.以全方位网络营运管控为支撑媒介,坚持把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作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着力点。在全球范围建立营运网点,实现要素资源和产品销售的全方位管控是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表现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至少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层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在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发展资金和各种战略资源的同时,更要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把我国的优势产能和投资能力向海外推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二是要处理好与不同技术梯度国家的关系,即实施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别化的策略方案。在技术梯度较高的发达国家,重在深化技术合作与研发交流,充分利用当地成熟、完善的创新条件和发展环境实施“就地孵化”或“中外联合嫁接”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而在技术梯度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则重在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条件,通过“战略联盟”、“借鸡下蛋”或“国外收购”等方式推进国际化过程。三是处理好高新技术产品设计和本土化需求的关系。一方面受到地域传统文化和消费习惯、政治体制甚至宗教信仰等的综合影响,在不同地域或国度对产品的需求差异很大,因而需要充分尊重市场群体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角度,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除了提高新技术层次和产品质量优势之外,还需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


4.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为推进重点,坚持把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作为培育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先行兵。新时期,把对外开放和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就是要通过建立起新型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努力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同时,促进形成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作为未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代表着未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方向,率先在国际化进程中取得突破发展,既是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更是培育我国国际产业竞争力的战略需求。为此,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过程中,未来要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来提升技术层次,谋划国际化步骤与策略。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不断突破,争取在下一轮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掌握部分资源的全球配置权,引领全球消费导向。

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推进战略

从我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演变历程看,在改革开放初期,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方式方法,重在充分利用外资;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产业技术;与此同时,国内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开始探索国际化发展模式,主要是将产品营销到国际市场;进入“十二五”时期,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国家战略上要求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积极统筹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可见,现阶段工作重点明显发生一些重大变化和调整,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培育出口竞争优势。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以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为先导正符合我国产业发展的条件以及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然而,从过去一段时间看,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除了企业观念落后、管理滞后和技术创新不足之外,还包括国际化外部环境壁垒重重、国际化服务支持体系不完善、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强化等。为此,新时期为有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须在现有国际化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下战略:


1.综合转型战略。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方式较为单一,总体表现为以单个企业为主体向国外市场销售产品。在国际化发展的初期阶段,这种简单的国际化方式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奠定了发展基础,积累了工作经验。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进入加速推进和全面转型的发展阶段,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促进国际化模式的综合转型。一是改变过去单一的企业国际化战略,向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产业联盟以及行业协会等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推进的产业国际化战略转变,将企业市场扩张行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二是促进以单一的产品外销向多元化的国际化转型,包括加工研发基地、产品品牌、产业组织、商业模式、行业标准、文化内涵等在内的充分表征产业品质的全产业链式的国际化。三是改变过去的单边盈利模式和发展思路,以更高、更宽、更远的国际化视野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走向世界,实现多边多方互赢,肩负起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持续繁荣的使命。


2.联动提升战略。为改变过去企业“单打独斗”的国际化推进方式,新时期迫切需要由国家政府部门牵头引导,组建包括高新开发区、高新技术及其关联企业、行业协会、大专院校以及科研机构、国内外利益相关者等为一体的国际化战略联盟组织,建立健全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产业技术、产业模式、管理方式、国际化品牌等方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国际化水平,推动产业组织和产业活动全面国际化。在国家政府层面,制定特别扶持引导政策,建立国际化推进的工作体系和联动机制,定期出台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指导意见。在企业和行业组织层面,积极探索国际化的有效模式和推进方案,在市场、人才、资金等领域加强协作,促进运营商、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等)和银行等联盟,形成共同投资、联合开发、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国际化合作局面。


3.平台带动战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扩大与不同世界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动国际经济体系改革,不断加大对外援助力度,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这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对话和发展平台。为此,下一步要强化平台意识,充分发挥国际对话平台的磋商和带动效应,优化“走出去”环境。一方面,在双边、多边等对话平台框架下,制定双边和多边产业合作规划,大力推动双边、多边经济合作,签订双边、多边投资促进与保护协定,把高新技术产业带出去;特别是积极拓展亚洲、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有效运用对外投资、对外援助、对外工程承包等多种方式,提升双多边合作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利用多双边合作平台和对话机制,特别是针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继续通过双多边高新技术战略合作机制,加强磋商和协调,减少和消除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进入所设置的各种壁垒和限制;与此同时,针对“中国威胁论”,要积极利用双多边对话平台,向国外宣讲中国的外交政策立场,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国际消费者对中国文化以及和谐意识形态的认识。


4.对接融入战略。产业国际化的最终落脚点是本土化。因此,为积极有效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既要做两端(本国市场和国际市场),还要搞好中间通道(对接融入渠道)建设。首先,充分利用国内市场积极培育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优势产业,为国际化奠定基础。其次,要充分研究国际市场规则、国际惯例以及本土化的管理模式、文化表征、消费习惯等,促进产业本土化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培育成长起来一批有一定竞争优势、对国际市场规则较为熟悉的高新技术企业。但是,在对接融入渠道建设上,依然表现滞后。为此,要加强对接融入战略研究,打通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各种通道,特别是积极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技术标准的国际互认,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基地并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等。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