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炯力作《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出版

0

本刊记者 杜悦英

 

22

王慧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1925年2月27日生于上海,1947年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毕业,有33年电力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的全面经验。著作《系统工程学导论》于1980年出版,后通过全国公开招考,被录取为社会科学研究员。1982年开始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曾参与主持过若干大型国内外项目的研究及合作研究,例如《2000年的中国》、产业结构及产业政策,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近300万美元的项目——经济发展与改革的综合研究等。曾担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顾问、哈萨克斯坦《2030战略》顾问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经社会、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当地顾问等。出版的国内外书籍或期刊著作在100部(篇)以上,有的英文著作被译为其他外国文种。2015年,结合其从事政策咨询近30年的工作经验与探索集成《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一书。
(图片摄影:包月阳)

 

4月17日一早,位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后小院的一间会议室已是座无虚席,包括国研中心副主任张军扩、隆国强,原副主任陆百甫、鲁志强在内的老中青三代研究人员仍在越来越多地聚集,会场不得不临时增加了些座椅。“我们来上‘教授’的课!”一位年轻参会者的眼神中满是兴奋与期待。
被雅称为“教授”的,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王慧炯。当天,是其新著《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发布暨学术沙龙举行的日子,而之前两日,正是他的九十寿辰。“整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只有他一人被称为‘教授’,这是上上下下都认可的雅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丁宁宁说,王慧炯之所以有此雅号,是因为他在学术研究的方法论领域有诸多造诣,并深刻影响了大批后来的学者。
王慧炯研究员的第一本著作,是出版于1980年的《系统工程学导论》,经历二十余年写就。而这部由中国发展出版社刚刚出版的《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更是“三十年磨一剑”的心血力作。该书责任编辑雒仁生对王慧炯学术态度的认真严谨体会颇深,他告诉《中国发展观察》记者,在该书长达四五个月的编辑期内,几乎每月,王慧炯都会与其面谈,给出令其颇觉受益的编辑建议。
作为国内较早运用系统论和控制论方法进行学术研究的专家之一,王慧炯研究员将从事政策咨询工作三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与经验在该书中一一呈现。

社会系统工程发展具有必然性

王慧炯在此次学术沙龙演讲时介绍,《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一书共60余万字,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社会系统工程发展的必然性。社会系统工程较为复杂,我国对社会系统工程的学术研究还处于开端阶段,国际学术界迄今尚未就其定义形成共识。“这本书对社会系统工程作了些初步研究探索”,王慧
炯说。
在该部分中,王慧炯还对社会系统工程的两方面的基本理论做了阐释:一是一般系统论;二是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及其AGIL的社会行为功能框架。
具体而言,该部分首先从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角度,阐释了科学革命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几个阶段,从牛顿时代的机械决定论,到爱因斯坦及量子力学时代的相对论及不确定论,再到系统论时代对事物变化的系统观与系统论都有所涵盖。此外,该部分也摘述了一般系统论的若干要点。
其次,该部分阐释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历史。从人类社会开始存在起,就有了社会科学的素材。历史上的文明古国如中国、印度、埃及、希腊、罗马等,都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素材,但现代社会科学主要来自文艺复兴后的欧洲大陆及其后的传播。社会系统基础理论之一、影响人们行为的心理学也始于欧洲而传播至美国。
王慧炯说,这部分阐释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也涉及春秋战国前后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想、辩证哲学观及国外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包括从笛卡尔到卢梭、亚当•斯密、孔德的社会学、社会功能学派、以及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的形成和他的AGIL社会行为功能框架。
在该部分最后,王慧炯阐释了社会系统工程的形成,说明社会系统设计特点,分别介绍了美、日两国社会系统工程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现状,也介绍了美国与中国两个社会系统工程的研究案例及作者本人对社会系统工程广义与狭义定义的探索。

23

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具有广义性

在该书第二部分,王慧炯研究员对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及其组成的五个子系统(规划、文化、分析、调节和智库)进行详细阐释。他介绍,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可广泛应用于社会系统,尤其是国家及大型企业的规划及管理等方面。
王慧炯特别强调,复杂社会系统工程中,没有最优解,而必须折中各类矛盾获取满意解。在知识维度上,则强调了心理学、历史、法律、社会学等的重要性。他说,历史的经验教训,对管理国家与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其中,规划系统部分介绍了规划的发展与演变历程,以及若干重要国家如法、日、印的规划经验和中国自身规划工作的经验,也介绍了对规划理论与技术有大量研究的美国的经验,并以其国家情报委员会所做的《2030全球趋势》为例,来说明当前国际规划工作较为通用的情景分析法。
文化系统部分介绍了文化与发展的关系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发展十年(1988-1997)行动计划;发达国家(如澳大利亚、荷兰等)将文化系统纳入国家与地区发展规划的经验;阐述了中国文化系统发展史。
分析系统部分则包括定性与定量分析两方面。在定性分析方面,该书阐释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及有关综合、分析、原因、结果、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析应用。在定量分析方面,对模型做了一般阐释及数学模型的应用,介绍了两类与社会系统工程有重要相关性的两种模型:系统动力学与解释结构模型,并根据国内外现状提出,既要开发数学模型在社会系统工程中的应用,但又不能唯数学论。该部分还阐释了指标体系的应用与开发,介绍了经合组织为克服唯GDP论所开发的“更好生活”11个指标框架。
在调节系统部分中,王慧炯强调,社会系统工程除要注意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系统自身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外,更主要的是研究人类群体行为系统的作用和调节。在国家与企业层面,都要依靠法律与政策体系来调节人群行为。
王慧炯认为,系统工程普遍的方法论可应用于各类特殊领域(包括社会系统)的研究中,其关键是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同时也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矛盾的特殊性规律。应当通过宏观、微观的循环实践与研究,探索中国的社会系统与政策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要注重对长期性、战略性与综合性问题的研究。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该书强调了进行智库研究的重要性,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智库发展状况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智库案例,还介绍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简史及建设经验。
王慧炯表示,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几乎各个国家及政治团体中都存在智库,现代智库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仅有百年左右的历史。能否用好智库,往往是一些国家或政治团体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当天的学术沙龙上,多位发言者一致肯定王慧炯的学术成就,并对他谦逊平和的为人、严谨扎实的学风、求索不止的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大家认为,《社会系统工程方法论》是一部学术视野开阔、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著作,对社会系统工程及方法论做了较为系统的探索性研究,深具权威性;对国家与大型企业规划、经济体制改革与政策设计均有启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