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丝绸之路关键节点城市

0

马光明

 

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西北段,是甘肃省行政区划面积最大的市,相当于浙江与江苏两省之和。自古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塞,现处于欧亚大陆桥重要节点,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的必经通道,又有一系列历史文化名城。近一时期,在习近平总书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指引下,酒泉市发挥地方优势,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党建,促进了经济社会双转型,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与经济转型

在农业上,酒泉以“做精一产”为目标,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在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营运模式,建设现代化农业。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在转结构中促使3000元/亩的高效田占比迅速上升,达到总耕地面积的68%以上,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收入。为避免市场的波动影响,加大了放牧养殖、生产、加工、销售与储藏之间的联系,将农产品加工增值率提升到60%左右。在保证所有权和承包权前提下,通过市场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强化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与安全性,将“三品一标”农产品提升到可食用农产品面积的67%以上,走出了一条具有西北特色的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面对辽阔的戈壁,还向“国土资源”要效益,发展了无土栽培的“非耕地农业示范园区”,将日光发电、温室利用和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探索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在工业上,酒泉努力“做强二产”,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面对日趋枯竭的石油资源,努力调整工业结构,摆脱对石油的单向依赖,因地制宜地发展多元可再生能源。在酒泉域内,瓜州是“世界风库”,玉门是“世界风口”,敦煌、肃北、阿克塞、金塔、肃州等地的风光资源都极其丰富。于是,“阳光普照、迎风而上”就成为打造新能源的新路径——仅2014年就新增风电装机245万千瓦,光电装机33.8万千瓦。预计到2015年年底,酒泉市的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达到1271万千瓦,届时,酒泉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国内产业规模最大、产品型号最多、聚集效应最强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也将是国内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之一。由此使新能源产值一举超越传统石化产业,抑制环境污染问题,成功实现由传统能源产业向新能源产业的转型。
“一产”与“二产”的发展,给“做大三产”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指导下,酒泉利用丰富而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资源,向东与内陆腹地强化联系,向西积极向中亚开拓突进,既增进文化软实力,也传承与传播华夏文明,在文化搭台中促进内外交往,扩展经济合作发展机会,最大限度使用国家级现代服务业试点城市的名片,“做大三产”以促升级和转结构。优化了传统旅游业,扩展了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酒泉航天基地、千年阳关、玉门关与胡杨林等的吸纳能力。同时,还利用光伏发电与风电基地,开发了新能源旅游观光项目。仅在旅游业方面,就使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在2014年都增长了26%,也促使文化产业增长了23%。现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已列入国家“一路一带”规划,锁阳城、悬泉置、玉门关也成功申遗。这会给酒泉未来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经济转型带动社会转型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酒泉市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连年增长,在2014年达到1.23万元,年增长13.2%——成为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地区(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000多元)。有些经营大棚蔬菜栽培的专业户,收入增长更高。比如,在“一乡一业”政策带领下,2014年韭菜大棚种植专业户的收入就极其可观,以一个大棚一茬产出1700公斤、每公斤7元左右计算,则其收入即可达到10000元以上,全年每棚收入会达到30000多元。农民手里有钱了,除修缮院落外,就是到附近城镇购房。酒泉冬季漫长,城镇的楼房有暖气,比村落的院落暖和,这更刺激了农民购房的积极性。据估计,现在大约有30%-40%的村民在城镇或城市购买了住宅——春夏他们居住在农村耕种,但秋冬以后就搬到了城市,虽然具有“两栖人”的特征,但城镇化程度提高了。如果按照居住满6个月的“常住人口”算,酒泉市的城镇化程度在55.6%左右,但如果按照已经购买了住房、并经常到城里居住的人口口径计算,则城镇化程度可能已超过60%以上。酒泉成功走出了一条以农业增收促进城镇化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为西部地区的就近就地城镇化初步总结了经验。
酒泉有两个少数民族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原以游牧为主。在牧场确权之后,其也通过牧权流转,将绝大多数牧民转变为市民。牧民又有钱花,又有肉吃,居住环境也改善了、定居到楼房里来了,他们的幸福感就增强了,与汉族同胞的接触增多了,民族关系就融洽了。酒泉其他各县,也正在土地流转中形成着现代化大农业。农民将土地出租之后,一部分进城转变为工人,另外一部分转变为现代职业农民。进城农民的增加,扩大了流动人口的比重。现代职业农民的增加,转变了农村的经营方式。土地流转之后,种植什么、种植多少,销往哪里等,由种粮大户说了算。有些村落,土地已全部流转出去,整个村落留居的村民,都转化为职业农民。于是,职业农民与种粮大户的关系,就转变为雇员与雇主的关系。有些农民,平常居住在城里,种粮大户需要劳动力的时候,才返回农村干活——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里的农民”了。另外,那些参加了合作社的农民,由于经济利益联系的强化而增加了其与其他社员之间的亲密关系。
这是经济新常态带来的社会新常态。也即在经济转型之下,社会结构也随之而快速转型。就是在祖国的大西北,农业生产正在从自给自足向商品化转型;村落社会和游牧社会在向城镇化社会转型;农民在从粗放经营的自耕农向具有科技含量的职业农民转型;城镇社会也在向民族多元一体化社会转型;伴随这些转变,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也正在转向对肉类的消费需求。

新常态催生党建新方式

农民的增收及其对城镇生活的向往,源源不断地增加了其就近就地城镇化的人数。风能光能制造业的崛起,以及服务业需求人数的上升,也拉动了劳动力向城市和城镇的转移。农村土地流转对职业农民的催生、以合作社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组织方式对原有村民小组的替代等,需要我们在认识新常态的基础上,以党建的发展进一步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以党建促发展与以发展促党建,本是同一事物在两个不同工作领域的辩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果党建不能与时俱进,则发展的结果就可能不为人民所共享。正因为如此,才要在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同时,及时跟进党建工作,从组织上保证发展的正确方向。
酒泉市委抓住自己的主业,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指示,做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和制度建设的“五加强”决定,加大了干部培训力度,将“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和引领新常态”作为重要内容,教育党员干部及时转变发展思路,将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各项部署上来。
在此基础上,为给新进城的农民以城市归属感,以促进农民的市民化进程,酒泉市强化了社区一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将社区服务与社区党建密切结合,以服务体现社会治理,以党建强化新老居民之间的凝聚力。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建立健全了党员活动室、道德讲堂、电子阅览室、困难群众救助物品超市、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将全市村和社区工作经费分别提高到5万元和10万元,在财政上建立了村和社区聘任干部报酬年均增长15%的长效机制。从组织与经费上构建起了以支部为主体的“社区—小区—楼栋—居民”四级网络服务组织,动员与组织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初步做到了有人办事、有钱办事。
适应于土地流转后农村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创新党组织设置方法,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形成“党组织+合作社+产业基地”运行模式,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筹建“理论培训—园区实践—专家指导”基地。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的做法,还有助于缓解种粮大户与职业农民之间的关系,保证农业雇主与农业雇员在市场竞争中达到”双赢”目的,既保障雇主的收益,也增加农民的收入。面临老龄化压力,还在农村建立了老年支部,通过对老年人的组织,一方面强化了政治学习,另一方面增加了娱乐活动,帮助老年人克服了孤独心理。
面对流动人口数量的增加,在非公经济的发展中,酒泉市积极适应新形势,坚持把党组织建在非公经济组织上,建在企业、商会、协会上,不断扩展覆盖面。很多企业反映,党员在企业管理、员工教育、对外服务中发挥了核心骨干的作用。党组织架起了企业与员工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据统计,目前酒泉非公企业党员人数达到7711名,党组织数达到1760个,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100%,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作者系甘肃省酒泉市委书记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