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需着力提质增效

0

本刊记者 原松华

 

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渐成共识。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动力,中国经济的放缓引发诸多关注,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将保持在多高水平?挖掘未来增长潜力的着力点在哪里?5月23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增长”课题组对未来10年中国经济走势进行了预测与前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过去几年,我国经济增速、需求结构、产业结构、生产要素结构与经济增长动力的变化,大体上符合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相似发展阶段的规律。当前,经济转型已经进入下半程,中高速增长的均衡点还没有找到。短期内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需要“缓冲性”宏观政策与“效率导向”改革措施的协同配合,以便实现转型再平衡,即在经济转型和迈向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重建新的供需平衡。为此,需要深化改革,为全面持续提升要素生产率扫除体制机制障碍。

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不断调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增长”课题组模拟和分析的结果显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不断调整。首先,消费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10年消费率将继续快速上升,由目前的50%上升至60%以上,相应的投资率将不断下滑,到2024年将下滑至37%左右。其次,服务业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10年服务业占比将快速提高,由目前的48%左右上升到2024年的60%左右,相应的农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将有所下滑。第三,技术进步将扮演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有望从目前的30%左右上升到2024年的40%左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陈昌盛表示,未来10年,经济平均增速为6.2%,从供给侧看,2024年中国人均GDP将由目前的接近5万元人民币上升至12万元人民币左右。
从投资层面看,今后5-10年投资主要集中在城市群的互联互通、转移人口市民化引致的公共服务,以及人口进一步集聚引致的能源、资源和供应链配置与建设需求等方面。
课题组对未来10年中国GDP实际增长速度和中国汇率升值的预测,并设定全球经济平均名义增速从8%下降为6%,则未来10年中国出口名义增速可以达到平均15%,到2024年出口名义值大约是当前的4.2倍。如果未来10年中国汇率升值进程停止,通货膨胀年均3%,经济实际增长速度下降为6%左右;如全球经济平均名义增速从9%下降为5%,则未来10年中国出口名义增速可以达到平均13%,到2024年出口约是当前的3.3倍。2014年中国出口增速下降较为明显,如果未来不能培育出新的出口竞争优势,那么该增速极有可能突破下线,低于10%。
从出口增速明显呈大起大落态势看,我国出口的产品结构调整将继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振宇、吕刚的研究显示,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增速下降,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增速提升。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见顶之后,一国制造业出口的全球份额既有可能随之下滑,也有可能进一步上升。从日本和韩国的历史看,在工业化比重下滑的情况下,实现国际市场份额上升的关键在于发展电动机械、运输设备等高附加值制造业。对中国非加工贸易出口结构和增加值出口结构的分析都表明,中国的高附加值制造业还有巨大发展潜力,而要将这一潜力变为现实,除了加强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也有助于加快技术创新速度,更快地实现产业升级。
此外,服务业将延续中高速增长势头,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将突破50%,2024年超过60%。在流通性服务业比重平稳趋降的同时,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持续较快上升,个人服务业比重稳中有增,社会服务业比重也呈逐步提高的趋势。预计2021年前后,社会服务业比重将会超过流通性服务业比重。
经济放缓、结构调整加快、环境刚性约束加强以及技术创新实现突破,将使未来10年中国能源消耗增长进入4%的中速增长区间。与此同时,结构优化步伐加快,预计2020年煤炭消耗占比将下降到60%以下,而天然气、非化石能源占比快速上升至10%和15%左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煤左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副部长刘培林表示,国家制定到2020年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规划,提出更加全面切实的节能减排措施。由此可以进一步确认中国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强度将按照追赶型经济体的规律降低。中国确立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结构目标,将推动单位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强度以更快速度降低,并进一步减缓中国排放总量的增速。
此外,未来10年,城市建设用地将会继续增加,预计2024年我国的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67529平方公里左右。同时,我国城市用地供需矛盾仍会较为突出,城市建设用地供给方式将会逐步向盘活存量调整。用地结构方面,工业用地比重将会逐步下降,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将会相应提高。

未来10年,产业、劳动生产率追赶速度、人口状况等都将发生较大改变

从未来发展看,由于受工业化趋于完成和消费结构升级等因素的影响,今后服务业在中国经济的比重将越来越高。因此,未来能否释放服务业TFP增长的潜力,促进服务业TFP稳定增长,将直接关乎中国经济整体TFP增长。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建武看来,1980年-2013年间,劳动力跨产业配置(主要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拉动的TFP平均增长为0.7个百分点,占中国整体TFP增长率的四分之一左右。从三次产业TFP来看,通常第二产业要明显高于服务业和农业。因此,农业劳动力转向第二产业,要比转向服务业对整体TFP提升的贡献更大。如果将服务业划为四大行业,金融保险业TFP增长更快,1980年至2013年间金融保险业平均TFP增长速度达到5%,远远高于其他三类服务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和批发零售餐饮业以外的其他服务业TFP增长速度最慢。从规律看,今后服务业TFP提升仍然主要靠生产性服务业。
课题组研究显示,未来10年,我国粮食消费量将持续快速增长。到2024年,预计全国粮食总消费量为7.55万吨,比2014年增加7390万吨,增长10.9%,年均增长率约为1%。到2024年预测粮食总产量为63891万吨,比2014年增加3181万吨,增长5.2%,年均增长率约为0.5%。
根据典型工业化国家的一般规律和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预测2015年至2024年我国各工业部门比重变化趋势,在工业化率下降的同时,工业内部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重化工业比重将不断下降,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将持续上升。纺织缝纫皮革工业、造纸及文教用品工业、食品工业、森林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延续回落态势,这些行业在工业化早期就已达到了行业比重的峰值。冶金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制造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将在2015年前后出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
研究表明,非国有企业资本边际产出价值比国有企业高,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比非出口型企业高。消除这些制造业内部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的企业之间资源的错配,将是未来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
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汽车需求增速变化的国际经验,预计到2024年,我国总汽车保有量将达到3.6亿辆,新车产销规模将达到或超过3000万辆,千人汽车拥有量约为251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青的研究显示,从汽车产业看,未来五至七年千人汽车拥有量增幅将保持在11%-12%的区间。从2015年开始,我国GDP增速将回落到7%左右,到2030年进一步降低到5.5%,届时人均GDP将超过16000国际元,中国汽车市场将逐步过渡到饱和期的发展阶段。
展望未来10年中国住房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许伟博士表示,中国住房有望平均每年保持800万-1000万套的销售水平。从消费形式看,住房消费将从商品消费逐步转向与住房相关的服务消费。改善性需求更加关注与住房相关的服务,比如养老、休闲旅游、文化、子女教育、社区生活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对未来10年全要素生产率展望前对2014年发生的对TFP变化趋势产生较大影响的政策或环境变化进行分析后认为,其中可能对未来产生持续影响的最突出因素是改革的推进。另外,过去30多年中国TFP年均增长接近3%-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40%。从长期增长角度看,既要防止TFP的继续下滑,也要逐步提升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根本上,要挖掘TFP提升的潜力,促进TFP稳定较快增长。对于TFP增长源泉,有结构分析方法,即从技术获取的视角看,既可以像处于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那样不断促进前沿创新、推动技术前沿的外扩,也可以像后发追赶国家那样在追赶阶段通过技术引进、吸收、改进和模仿等方法,实现技术追赶;从结构转换视角来看,TFP增长既可以通过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区域自身技术的提升,也可以通过结构调整让更多要素从低生产率的企业、行业和区域,流向高生产率的企业、行业和区域。
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人口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30年前我国人口总量仍将持续缓慢增长。到2020年约达到14.12亿人,比2010年增长约700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0.53%。到2030年我国人口比2020年再增加3000万人,达到14.42亿人的峰值,此后开始缓慢下降,到2050年约为14亿人左右。
许召元认为,从人口机会窗口的角度看,未来10年我国仍处于人口负担较轻的阶段。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20年,在主要经济体中,日本的抚养比高达70.2%,即平均每个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要抚养0.7个儿童和老人;其次是法国,人口抚养比达61.9%;美国、英国和德国的抚养比差不多,约在55%-58%之间;印度和俄罗斯的抚养比约为48%-49%;巴西、中国和韩国更低,约在42%。2025年前我国人力资本将保持每年1.2%左右的增速。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许伟看来,如果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能够继续推进,与此同时经济继续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人民币汇率虽然难以再延续过去大幅升值的态势,汇率水平有望总体上保持平稳,但汇率波动幅度将明显增加。未来五年,前沿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可望保持在1.5%附近,国内的劳动生产率增速可能保持在5%–6%的水平,增速差距较过去10年缩小,人民币快速升值的可能性明显下降,但趋势上仍可能呈现升值态势。
长期以来,人民币汇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产业政策工具的角色,人民币汇率先后经历了重工业赶超战略下的高估和外向型战略下的低估。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实际上有利于提高企业和个人对汇率这个价格信号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善贸易结构。

未来10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更趋于平衡

未来10年将是我国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与日本、美国20世纪70-80年代的情况类似。日本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4.9%上升到1990年的6.96%,10年间增加了2.06个百分点。美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70年的4.25%上升到1991年的6.38%,20年间增加了2.13个百分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增长”课题组认为,考虑到未来10年是我国金融业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我国经济将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可假设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在2024年末占GDP的比重达到与日本1990年和美国1991年的水平,设为6.5%,这表明2024年金融业的增加值将达到11.33万亿人民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道富的研究显示,我国未来10年的M2应在GDP和平减指数之和的基础上,保持中性,即M2的增速与GDP和平减指数之和相同,也就是M2/GDP的比重保持在2010年的水平上,即1.66。这表明,到2024年我国的M2绝对值将从2014年的122万亿元提高到289万亿元。
从M2/GDP(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来看,国际上从制度角度研究货币流通速度,往往用货币深化、金融发展和复杂性及福利措施等因素解释货币流通速度的长期变化趋势。陈道富的研究发现,货币深化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减缓,而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复杂化及福利化和福利制度的改善,会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因此,从长期来看,货币流通速度整体上呈现出U型结构。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从2003年已趋于稳定,可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在未来10年保持稳定的可能性较大。
从区域经济增长看,未来10年,影响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仍没有发生变化,如东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趋于完成将导致其经济增速放缓,内需的扩大将成为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着眼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等。与此同时,由于长距离跨省流动的人口增长趋缓,未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更趋于均衡。
从城市化的角度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增长”课题组认为,未来10年间,我国城镇化率增幅预计将逐步从每年一个百分点以上过渡到一个百分点以下。自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的“返乡潮”之后,本地农民工(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农民工)比重从27.71%跃升到36.75%,此后逐年上升到38.6%。随着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城市周边不少原本散居的村落形成了集中居住的新型农村社区。在这些农村社区中,公路、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较为健全,很大一部分农民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或二三产业从业者,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已表现出明显的工业文明特征,新形势下就近城镇化将出现复苏的态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总结时表示,目前互联网+、网购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业态,未来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将以何种方式呈现,实现增长阶段的平稳转换,进入一个新的富有活力且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值得进一步探索。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