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十堰转型跨越发展

0

 

 

 作者:张维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作出了战略部署,对指导我国改革发展大业意义重大而深远。正处在转型跨越发展关键时期的十堰,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就是要高举深化改革的大旗,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攻坚,着力破除制约转型跨越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以改革的领先支撑发展的率先,奋力开创十堰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全面调整优化结构,着力推进转型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与全国的改革一样,十堰改革发展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推进转型发展是十堰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当前制约十堰转型发展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经济结构单一、发展活力不强、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还没有根本改变,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把调整优化结构作为推进改革发展的第一要务,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经济转型发展。
一是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推进转型。进一步深化市情认识,大力实施“一城两带”战略(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加快十堰城区建设,加快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中心城区紧紧围绕发展汽车等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国际商用车之都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竹房城镇带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村镇,重点培育水电能源、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矿产建材等特色产业集群,努力打造百公里绿色城镇带和新农村示范区;汉江生态经济带紧紧围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努力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低碳工业集聚区、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验示范区。通过城乡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融合,努力把我市75%—80%的人口集中到“一城两带”上来,把95%以上的经济总量集中到“一城两带”上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开拓新的资源、拓展新的空间。在推进中心城区发挥龙头核心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突出特色,提升实力,建成支点,着力构建“一核多支点”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转型。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强、三产做优”的思路,调整优化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形成三次产业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不断优化结构,做大做强支柱工业,围绕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和“百万量级汽车城”总目标,按照“立足汽车、做强汽车、不唯汽车”的思路,全力服务东风公司,推进沃尔沃国际战略合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做强做大千亿级汽车主导产业;同时,围绕地方特色资源,着力打造电力、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工业,形成“一主多元”工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立足山区实际,深入实施“四百万”(百万亩茶叶基地、百万亩中药材基地、百万亩核桃基地和百万头山羊产业养殖基地)和“四个一批”工程(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立足业态创新,做优第三产业,重点培育生态文化旅游业,着力培植现代物流、健康服务、居家养老等现代服务业,推进第三产业向品牌化、优质化方向转型。
三是依托科技创新推进转型。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科技创新支撑和推进转型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科技投入,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积极创建国家商用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产数控装备应用示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加快推进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十堰生物产业园和国家商用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十堰最大的比较优势,更是十堰最具潜力的后发优势,必须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为抓手,推进生态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家园。
一是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十堰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必须正确处理好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做到资源环境永续利用持续发展。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成果,加快中小河流、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保护生态湿地。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启动丹江口库区库周生态公路、生态隔离带、生态环境监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加快重点区域及裸露山体生态修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是最好的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保护好山水生态资源,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努力建设美丽十堰,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绿色福利”。
二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强水体、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突出水质保护,深入推进“清水行动”,加快实施五条河流达标治理工程,加强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湖泊生态保护试点,强化农业面源和工业点源污染治理,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严格环境准入,认真执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限期治理、区域流域行业限批、挂牌督办等制度。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环保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产业,积极争取国家生态工业园项目,用生态化标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抢抓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的机遇,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综合配套改革,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好生态滨江新区,探索建立生态环保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机制及政绩考评机制,为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探索新路子。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民生所指,民心所向,国运所系;民生所在,党心所系,政之所行。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归宿。十堰是秦巴山区新一轮扶贫开发主战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对此,必须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加大投入,强化措施,探索建立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解决好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构建民生安全保障网,不断提高“民生幸福指数”。
一是努力促进群众致富增收。把该市近83万贫困人口和10.5万内安移民作为重中之重,整合各类资源、资金,扎实推进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认真抓好库区移民后续帮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帮助广大群众就业创业、脱贫致富,确保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镇居民收入增幅高于GDP增幅。
二是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提高各项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和待遇水平,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进城农民市民化待遇,推进全民社保体系从制度全覆盖到人口全覆盖。
三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大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育和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投入,确保每年财力支出80%以上投向民生领域。
四是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及早发现和妥善处置好各种矛盾问题,把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措施落实到城乡社区、基层单位,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对此,必须深入解放思想,积极更新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善政、勤政、明政、严政、实政、廉政”要求,把该管的管到位,该放的放到底,真正打造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型政府。
一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围绕“打造全省审批最少城市”目标,继续深化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和“四减五制六公开”改革,以投资社会事业和非行政许可领域为重点,进一步清理、减少和规范现有审批事项,对已经取消或下放的审批项目,绝不搞变相审批和权力上收;对保留的审批项目,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对取消审批后需要监管的事项,特别是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明确牵头单位、协办单位责任,理顺关系,防止管理脱节。确保该放的权力放到位、放得实,该管的要管得住、管得好,打好有效放权和高效监管的“组合拳”,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使简政放权真正成为发展的丰厚“红利”。
二是完善“首席服务官”制度。坚定不移强力推进和完善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和担任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全面落实重大项目、重点工作、重要事项四大家领导“包保责任制”,实施新建工业项目“零收费”制度,在解决疑难问题和提高工作效率上下功夫,使这些制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是强化政务服务功能。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利用电子政务系统、大众媒体等平台,进一步完善政务公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重点领域的公开,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进一步强化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充分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作用,着力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上门服务制、部门会商制等制度,大力推行“一条龙”审批、“一站式”服务,着力优化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着力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便民服务网络。在完善市、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大力推进乡镇、村便民服务室建设,努力形成四级联动的服务体系。

20151221151630
作者系湖北省十堰市市长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