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本分,在纸媒的寒冬拥抱智库的春天——2016年新年献词

0

 

 

  包月阳

 媒体界和关注媒体的人们对一件事情从来没有这样意见一致过:媒体正处在前所未遇的寒冬。就在这样的寒冬里,《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由月刊增期为半月刊,您现在打开的,就是这本逆寒流而上的杂志2016年的第1期。我们以这枝新叶,向您祝贺新年。
    说逆流而上,是因为多数传统媒体面对订户减少、收入下降的严峻形势,近两年选择了压缩规模或者干脆停刊。《中国发展观察》此时加快出版频率,似有只身犯险的意味。不过,我们不是蛮干,我们的小幅扩张,立足于对于增期必要性、可能性、可行性的认真考量。
    我们的决定首先立足于一个基本判断:只要人类尚未进化出思维传感能力,人们就需要传媒。不管其实现形式如何变化,载体如何变化,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播永远有市场需求。
    人类诞生之始,就产生了互相交流沟通的需要。原始人类的沟通交流最初依靠眼神、肢体动作和声音,后来有了结绳记事、图画以及刻画符号,再后来有了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图画,都是信息,承载这些信息用于传递的物质手段,就是媒体。
    文字的出现是信息记录和传播的一次革命,也是媒体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文字媒体是真正具备大规模传播特征的媒体,带有媒体属性的机构也是随着文字的出现而出现的。
    至晚在商代(约3600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文。甲骨文的载体是龟甲或兽骨,书写工具是刀。此后,商周之际出现了金文,即铸造在钟鼎之类金属器具上的文字,商周至汉都有大规模使用。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简牍和缣帛的记录传播手段,一直运用至汉代。简是竹简,较长;牍是木片,较短。缣帛是丝绸织物,用于重要文字和图画的书写绘画。
    西汉初年中国出现了纸张。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纸张开始大规模用于文字书写。这可说是媒体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纸张发明之后,文字信息的高效复制技术陆续出现,唐代早期出现雕版印刷,文字信息传播突破了手抄的制约;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实现排版印刷,这是印刷史上一次技术革命。又400年后,1440年左右,德国人发明了铅合金(铅锡锑)活字印刷术,现代意义的印刷工业自此兴起。
    信息传播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开始于1946年,世界上出现第一代计算机(电子管计算机)。1970年出现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几年后出现英文激光照排技术(电子排版系统)。1975年,中国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开始研制,两年后取得技术上的突破。1990年代初中期,激光照排技术在中国迅速普及。几乎与此同时,编辑记者迅速完成了轰轰烈烈的“换笔运动”,媒体全面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
    1994年,中国加入全球互联网,此后门户网站的迅猛发展对纸质媒体和电视广播媒体形成挑战。近几年,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颠覆了媒体格局,中国从传统媒体主导的时代进入新媒体、全媒体时代。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几千年来,媒体的承载介质和记录手段一直在变迁,最近三十多年更是发生了革命式的跃迁,但从媒体的内涵说,其本质属性一直未变,那就是记录事实,报告真相。从唐代的开元杂报到宋代的邸报、朝报,一直到清末民初的近现代报纸;从美国的《纽约时报》、英国的《泰晤士报》到中国的《人民日报》,从印刷媒体到电视、广播、网络媒体,人们对媒体的需求,并无本质的变化,那就是获取真实、有益的信息。
    当下,传统媒体似乎正走向式微,新兴媒体大有一统天下之势,传统媒体真的只能无所作为,坐等被淘汰吗?
    我们不这样看。
    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确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除了信息传播的海量、即时,声、光、影像齐备的全媒体特征外,与受众的便捷互动也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然而,新媒体也好,全媒体也好,都是媒体承载与传播的手段。受众需要的不是载体本身,而是其承载和传播的内容。正像纸张出现时所有的文人都可以把文章书写在纸上而不用继续写在竹简木牍上一样,传统媒体一样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媒体形式,传播自己采集和加工的信息,并与受众互动。事实上,大多数传统媒体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探索。探索的道路可能是曲折的,媒体需要的是耐心和定力。这也是《中国发展观察》增期所基于的第二个判断:我们有信心与最新信息技术融合,求得新的发展,而刊期的增加将有利于强化杂志的媒体属性,更好地与新媒体融合,为读者和客户提供更迅速、更具互动性的服务。
    支持我们做出增期决定的第三个判断是:我们拥有高质量信息采集加工的看家本领,只要我们坚守本分,恪守职业精神,我们将继续保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下的网络时代,尤其是移动网络时代,中国媒体格局的变迁主要表现为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的跨界竞争,以及个人自媒体对专业媒体的包围式侵蚀。非原创性、浅层次的信息采集加工已经无法支撑传统媒体的生存,写稿机器人的出现,进一步明确了粘贴复制+编辑+评论的写作方式不再能为专业媒体贡献阅读量。认真检讨最近几年媒体的滑坡或者衰落,其中有技术革命的因素,有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因素,有媒体环境恶化的因素,也有媒体自己不努力的因素。一个不认真履行自己职责的媒体机构,一个没有独家报道、没有令人信服的专业分析、没有发人深省的时事评论的媒体,凭什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反过来说,一些认真履行了媒体职责的传统媒体,即便同样受到新媒体浪潮的冲击,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至少基础并未动摇。
    那么,媒体或者说传统媒体的本分是什么?需要巩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我们认为,传统媒体的本分之一是坚持客观真实的媒体立场,这是媒体公信力的来源。当读者在网络上、在微信上看到大量似是而非、无法辨别真伪的消息和言论而无所适从时,传统媒体立足真实、审慎发布、正本清源的功用就显示出来了。
    本分之二是深入现实生活的调查报道。不管是事件性调查还是问题性调查,都是自媒体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本领。进行这样的调查报道,不仅需要职业准入资格(记者证),还需要较长期的职业训练,需要经费和公信力的支撑。最近国内发生的一些重大财经新闻,几乎所有媒体平台上均不见相关的深度调查报道,有人称之为“新闻空心化”,其原因正是由于传统媒体缺位,新媒体又不可能补位。这对于媒体行业来说是一种供给无法满足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对于全社会,则是一种重大缺陷——没有调查报道,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监督机制和矫正力量,运行必然失衡。
    本分之三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信息筛选加工分析能力,这一点对于经济类媒体尤其重要。海量信息对于普通人来说等同于信息泛滥,在信息海洋里人们很容易迷失方向,信息量越大,专业性越强,人们越需要信息分析师。传统经济类媒体长期形成的工作流程、研究型编采团队以及背后的专家智力支持,是信息梳理、分析的良好依托,这些是新媒体短期内无法超越的。
    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杂志,《中国发展观察》还拥有一个普通媒体不具备的优势: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智库的背景和专家资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要职能是研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重大政策的独立评估和客观解读,为党中央、国务院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目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正在开展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
    服务于、依托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全国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工作,将为《中国发展观察》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增期后的《中国发展观察》,将是一个深耕智库资源,传播智库成果,为政府、企业和智库提供专业传播交流服务,智库特色鲜明的媒体。同时,她将是一个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多平台展开的专业媒体。用时下流行的方式描述,她将是一个“媒体+智库+互联网”的新型媒体机构。
    2013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份有关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议上做出了重要批示,此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国智库事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作为一家国际知名智库主管的杂志,我们貌似遭遇了媒体生存的冬天,却无疑赶上了智库发展的春天。我们有信心在媒体的冬天积累养分,在智库的春天发芽长叶!
期待各位尊敬的读者朋友支持!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