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再振兴:找准发展定位和突破口

0

 

 

本刊记者 姜 巍

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这被称为“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

东北三省以其广袤的黑土地和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在新中国诞生后,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在计划经济时代,以其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工业化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开放的前沿放在了深圳、珠海等东南沿海地区,东北三省并没有被及时地纳入新的国家战略规划,对外开放步履较慢,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长的调整期,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进入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北的经济发展形势更是不容乐观。有人说,“新东北”现象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衰退的本质是不同的,“新东北”现象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缩影。

当前东北地区要克服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新问题,实现全面振兴,找准发展定位,寻找突破口是关键。

十年振兴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

2015年12月30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自2003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10多年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这是对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决策的肯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勇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时说,实际上最初振兴东北针对的是体制机制改革,主要是要降低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虽然相对于全国,东北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比重还很高,但是相比过去,东北经济中所占的民营企业比重在逐步上升。但总体上,不同于沿海经济的“三来一补”生产周期短、效率高,东北的外向型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改革的力度不够。此外,在计划经济时期,东北地区为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装备服务、农业服务以及多种原材料等等。虽然,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产值很高,但是自己得到的却很少。中共中央在振兴东北第二阶段的战略中提出要反哺东北,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等改善民生的措施;并在振兴东北第一阶段改革路径不清晰的情况下,明确提出以开放来促改革、促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对此也表示赞同。他说,从总体上说,10多年来,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厂办大集体企业重组改制、鼓励外国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等途径,东北地区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较大进展,国有企业“一枝独大”的局面已得到根本改变,初步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在第三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魏后凯称,尽管目前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2010年到2014年,东北地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从10.7∶52.3∶37.0调整为11.2∶47.3∶41.5,二产比重下降了5.0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升了4.5个百分点,均快于全国的变化速度。

此外,在2012年之前,东北地区经济也曾获得较快的发展。数据显示,2005-2012年,东北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2.9%,既高于全国各地区平均水平,也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只是2013年以后,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交织,东北经济又陷入了新的困境,经济增速逐步放慢。2013-2014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只有7.1%,比各地区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
“所以,目前东北地区所处的困境和面临的困难只是暂时的。不能因为这种暂时的困境和困难,而全盘否定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成效。”魏后凯表示。

经济结构和体制机制等因素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即便如此,东北地区在经济发展中面临新的困难,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还是尤为突出,这成为不争的事实。

“东北的经济下滑并不是最近才发生的,只是最近的情况更严重”,刘勇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东北是老工业基地,主要发展装备制造业,也包括紧缺的能源和原材料,而其农业也很发达,在当时经济发展居于全国的前列。

谈及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因素,刘勇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模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是发展外向型经济,二是发展县域经济,而上述两点正是东北经济发展所欠缺的。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衰退,东北地区进一步丧失了发展的机遇,更加深了东北经济的危机。这就是东北经济整体进一步衰退的原因。

魏后凯则表示,发展观念落后,体制机制不活,结构性矛盾突出,创新动力不足,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从体制机制看,目前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还偏大,资产效益较低,而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经济发展滞后。从结构性矛盾看,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产能过剩行业相对集中,产业链条较短,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不高,抗外部干扰能力较弱。尤其是,东北地区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还不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驱动力看,1999-2011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有70.1%是依靠资本形成拉动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还远没有形成。近年来,随着东北地区投资增速的大幅度下降,致使投资或资本形成对东北经济增长的贡献急剧下降。在创新驱动乏力的情况下,投资下降不仅导致经济增速下滑,也造成就业岗位不足,从而诱致人口外流。

作为中组部、团中央第16批博士服务团团员,现在吉林省珲春市政府挂职副市长的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贾若祥指出,东北地区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制约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例如自主创新能力偏弱、产业组织模式不合理、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需要较长一段时期才能逐步化解。

他也向记者谈及了在珲春工作期间,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现状的观感和体会。他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和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是制约珲春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珲春地区地处中俄朝交界处,相对于将珲春建设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东向和北向发展的新起点来比,珲春目前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亟需将珲春高铁北延南延,打通与俄罗斯远东港口以及与朝鲜罗先地区的快速通道。此外,珲春仍需加快支线机场的相关工作,加快构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而珲春的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发展等都对金融业有着很大的需求,但珲春的金融业发展仍比较滞后,融资成本高、融资难度大等问题突出。

找准发展定位,寻找突破口是解决“新东北”现象的关键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发展面临投资增速下降、经济增长乏力、人口外流等问题。魏后凯指出,在新常态下,实行再工业化、结构重组和机制再造,是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三个突破口。一是实行再工业化。要依靠创新驱动,提高工业档次、增值程度和技术含量,增强工业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二是实行结构重组。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补短板,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清理“僵尸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实行机制再造。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构建符合全面振兴要求的新型体制机制。

刘勇则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指出,振兴东北要围绕“五点一线”的港口布局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建立在空间市场一体化条件下的多层次分工协作新体系,就是区域经济要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并需要各个地区做到合理的分工与合作。那么,未来东北市场的一体化要体现“四沿战略”的要求,就是把点、线、面串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打造一个纵横交错的经济轴带。在这样的基础上,东北三省,再加上内蒙古的东部地区要分工协作,形成多层次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每个省区和地市的资源禀赋不同,通过分工协作,形成包括城市群、大城市圈、城乡一体化、城区中又分为中心城区和郊区的东北地区城镇体系和区域经济体系。

此外,东北作为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摇篮,在支撑东北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贾若祥认为,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和科研基础,产业体系较为完善,自我配套能力强,能够对国家重大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撑。但是,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也存在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效率效益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国有企业转型缓慢,民营经济活力不足等问题。

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刘勇称,中国的装备工业现在大部分还是靠进口,有人说中国的现代化是“买来的”,当然,现在我国的装备工业,包括成套装备工业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东北地区发挥自身特长,找准自身定位,其定位应该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高端设备制造基地。

贾若祥也表示,东北地区要不断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结合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加大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步伐。一是装备制造业在国内产能相对饱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要注重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拓宽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空间。二是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要不断创新经营机制,促进其提质增效。三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不断提高东北地区的创新能力,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不断提升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质量。

他还指出,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基础好,产业关联度大,要加快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步伐,从规模、质量和效益上全面提升装备产业竞争力,形成规模化、高端化、特色化、集约化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新格局。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