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经济增长或与去年持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把握四个着力点

0

本刊记者 杜悦英

 

10

“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但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步实施,以及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落实,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这种压力,今年大体上可以达到与去年接近的经济增长水平。”1月16日,在由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国研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联合承办的“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6”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兼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研究员对2016年国内宏观经济增长态势做出上述预判。
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余斌认为其内容和意义非常丰富,不能仅从一个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应当从四方面着力。

今年经济增长或与去年持平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10.6%,此后逐年滑坡。去年前三季度GDP增长6.9%。尽管经过了好几年的经济下滑,但是本轮中国经济调整没有完成,中国经济仍然处在探底的过程中。
余斌分析,经济下行的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2015年中国出口增长-1.8%,其主要原因是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相对低迷,以及中国传统竞争优势的逐步削弱。今年情况并无本质改善,中国出口增长仍将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第二,2013年以来,中国消费的实际增长一直处在平稳回落的过程中。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出现下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消费增长。第三,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主要来源,则是投资增长仍然面临下行压力。房地产市场高库存、制造业产能过剩,导致房地产、制造业投资增长出现明显下降。过去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基础设施投资来弥补制造业、房地产投资下降形成的缺口,但从去年以来的情况看,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大幅下降,大量企业和行业亏损,政府税收收入增长明显下降。再加上面临较大的政府债务压力,地方财政能够用于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明显减少,由此带来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出现一定幅度下降。
余斌说,针对以上三方面问题,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支持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方面,强调保证货币环境的基本稳定,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保证社会融资总规模的适度增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四大着力点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处在“三期叠加”时期(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供给侧结构改革作为今年乃至“十三五”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
“如果说提出‘三期叠加’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解决的是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滑坡的问题,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的是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干的问题”,余斌说,当前中国面临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的双重问题,但供给侧面临的问题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余斌看来,供给侧面临的问题并非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其应对之道,应当是通过改革、通过创新来推动供给侧的结构性调整。具体来说,要提高供给侧的质量,提高供给的有效性,校正资源配置的扭曲,增强供给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些内容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余斌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重点把握四个着力点:
第一,从供给结构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解决的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制造业强国、加快服务业发展三大问题。在第一产业(农业)领域,生产方式至今仍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导致农业高成本、低效率,国内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这需要改革土地制度、加快土地流转;需要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农业价格制度、农业的支持政策。“农业需要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走上机械化道路,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余斌说。
第二产业(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应当通过兼并重组、优胜劣汰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产业竞争能力,提高产业盈利水平,建设制造业强国。
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问题则主要是有些领域国有企业垄断经营、政府过度管制阻碍竞争,导致低效率等,严重影响服务业发展,需要予以解决。
第二,从当前的突出矛盾来看,“应当让僵尸企业入土为安,使物质资源、信贷资源、市场空间有效地向优势企业、新兴产业转移和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余斌说,如果企业是低效率的、缺乏竞争力,大量社会资源却集聚于此,那将降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过度竞争、恶性竞争,造成PPI持续负增长,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盈利水平大幅度滑坡,必然会对政府财政收入产生影响,降低整个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必须通过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坚决消灭僵尸企业。这样才有可能促进物质资源、信贷资源、市场空间向着高效率的企业和快速成长的新兴产业转移和集中,提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
第三,通过改革和创新,使供给能够适应需求变化和结构升级。余斌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中国需求结构升级十分明显。1980年代百姓以购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为主;1990年代集中购买彩电、冰箱、洗衣机;进入21世纪以来,则主要购买住房和汽车。现在集中爆发式的消费阶段已经结束,消费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日渐成为主流。过去以物质产品的消费为主,现在服务业消费成为消费新主流。消费结构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客观上要求供给结构进行调整,转型升级,以适应不断变化、不断升级的需求结构。供给没有随着需求的调整而调整,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政府对市场、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导致供给侧调整缓慢。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有可能让供给适应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适应需求的调整而调整。
第四,通过改革创新激发供给侧活力,让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从而创造新的需求。供给不仅仅是满足需求的问题,“如果供给侧充满活力,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可以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余斌说。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