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品牌、去产能:中国制造业的三大重点

0

见习记者 高妍蕊

 

“科技创新、提升质量和品牌、去产能,是未来五年中国制造业的三大战略任务。”1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在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发展出版社主办的“国研智库论坛·新年论坛2016”上表示。
近几年,中国制造业的形势不容乐观。在刘文强看来,我国制造业既面临着自身内部的问题,也面临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冲击。
刘文强说,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发达国家突然回过味,只搞服务业、服务经济也不行,纷纷制定了制造业回归的战略。在这种形势下,发达国家利用其资金和人才优势,以及当前新技术的优势,如3D打印机、机器人等,逐步化解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劣势,抢占制造业高端制造的地位。同时,我们在低端制造方面又面临着东南亚国家的冲击。比如,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劳动力成本比中国低很多,现在一些跨国企业在越南生产的比重远远高于在中国生产的比重。
“所以,我们面临着高端制造和低端制造的双向问题”,刘文强说。
与此同时,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冲击下,移动互联网等IT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我国制造业带来了深刻影响。刘文强说,“我们制造业的制造形态、生产组织方式、产业形态、产业商业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比如,以前工业生产讲大批量的流水线生产,工业互联网却能让单件的小批量生产成为现实。这正是当前供给侧改革的很重要的方向。现在,制造跟服务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比如,苹果、耐克都没有自己的工厂,有的连设计部门都外包出去,只保留服务。这种服务型制造越来越广泛。新的形势、新的业态层出不穷,广泛的电子商务正在替代传统的营销模式。”
我国制造业近两年持续下滑,对整个经济带来很大影响。刘文强分析,从国内看,传统制造业面临严重产能过剩,钢铁的价格比白菜便宜很多,铜、铝的价格也在下滑,工业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同时,工业企业面临的能源和环保生态压力也非常大。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耗大,而且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价格比美国高不少。因此,制造业的成本不断上升,竞争力不断下滑。
面对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下一步我们将如何应对?刘文强说,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勾画了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宏观蓝图;还提出了与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相吻合的五大发展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以人为本。如何实现这五大方针,是我们未来面临的重大课题。
刘文强指出,从“十三五”规划来看,中国制造业要抓好三个重点:一是科技创新,二是提升质量和品牌,三是去产能,结构优化升级。这是未来五年中国制造业的三大战略任务。
在科技创新方面,到2020年要在全国部署15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瞄准高端、超前的新兴战略性支点,先摸索怎样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怎样设计一套制度体系和机制,来保证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
在质量和品牌方面,这是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差距。之所以提出供给侧改革,很大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的品牌不行,质量也有问题,如三聚氰氨事件给一个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实际上,这些年我国产品质量取得了很大进步,从广泛意义上讲,我们的产品质量并不差,我们与国外差距最大的是品牌。全球制造业品牌百强当中,只有5家中国企业。
在结构优化方面,“十二五”期间的五年,我们的淘汰落后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产能增长很快,抵消了淘汰落后的成效。“去产能”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这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难题,尤其对西部的重化工业。如何通过行政的和市场机制的办法,进一步去产能,是2016年工业领域的重要问题。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