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台指数”

0

车海刚

每年3月下旬,关心中国经济发展的人都会把目光投向北京钓鱼台。由中国官方高端智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迄今已在这里连续举办了17届。这座披着神秘面纱的国宾馆,也随着各种媒体对论坛信息的大规模报道和传播,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
作为中国每年“两会”后首个国家级大型论坛,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不仅是国际社会在第一时间了解中国经济形势和政策动向的窗口,也日益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互信合作的平台。我们不妨通过几个“指数”,透视和解析一下这个当今中国最重要的“头脑风暴大会”。
人气指数。每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都吸引着来自政界、工商界、学术和思想界以及重要国际组织的众多全球精英。今年论坛的参会人数突破千人,创下17年来新高。共有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460余位境外代表和650余位中方代表出席论坛。其中,中国政府方面,除了李克强总理接见外方代表和张高丽副总理发表主旨演讲外,还有60多位部级及以上高官参会;工商界领袖有80多位世界500强企业董事长或CEO,另有其他领先企业领导人60多位;国际组织亦参会踊跃,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古利亚、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中尾武彦、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英卓华等论坛的“老朋友”外,新成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总裁苏玛·查克拉巴蒂、泛美开发银行行长路易斯·莫雷诺、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穆希萨·基图伊、世贸组织副总干事大卫·夏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莱斯利·马斯多普等也来到今年的论坛。
智慧指数。如果有一种能够测量空气中智慧含量的仪器,论坛期间钓鱼台的“智慧指数”一定会爆表。每年的论坛都是一次顶级的智慧盛宴。今年参会的学术和思想界代表名单中,包括了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迈克尔·斯宾塞、爱德蒙德·菲尔普斯、埃里克·马斯金等4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丁·费尔德斯坦、保罗·罗默、尼古拉斯·斯特恩等国际学界大师以及林毅夫、钱颖一、李稻葵、周其仁、蔡昉、李扬等国内知名学者。正在全力推进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还邀请了美国兰德公司、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英国查塔姆社等全球一流智库的负责人和学者参会,并在论坛期间进行了“现代国家治理中的智库”专场研讨。
成果指数。本届论坛在历时一天的经济峰会和一天半的正式会议期间,共举行大会、分组会、对话会、圆桌会、早(午)餐会等各类活动52场次,200多位嘉宾发表演讲或致辞、点评。在“新五年规划时期的中国”这一主题下,围绕“十三五”时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改革发展、对外开放、创新驱动、社会民生等一系列重大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涉及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若干热点话题,取得了大容量、高质量的讨论成果。论坛还为中央政府部门及地方政府与外方代表安排了151场次规模不等的会谈。此外,一些学者和企业应邀针对本次论坛开展专题研究,提交了30多份高水平的研究报告。
影响力指数。已经连办17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未像有的论坛、会展那样虎头蛇尾或半途而废,反而呈现出持久勃发的生命力和不断增强的影响力。从议题设置看,论坛关注的领域已经超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的范畴,逐渐向世界经济、全球治理等领域拓展。本届论坛经济峰会的第一场全体会即以“砥砺前行的世界经济”为题,论坛期间还设置了诸如“展望G20中国峰会”、“全球价值链与包容协同发展”、“拉丁美洲经济展望”等专题讨论。这既反映了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分量及其与世界经济的深度融合,也体现出中国在国际治理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IMF、OECD、世行等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每年悉数到场,以及其他一些国际组织纷纷加入参会行列,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论坛全球治理功能的凸显。
论坛也见证着主办方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国际交流合作上升到国家层面,智库外交在外交大格局中的作用愈加突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作为由国研中心主办的论坛,本身已经成为开展智库外交的重要舞台。今年论坛期间,国研中心主任李伟更是频密会见国际各方代表,签署有关协议,智库外交成果丰硕。
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或许都可以通过“钓鱼台指数”,来观察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和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