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进关键在韧性

0

杨良敏

 

这个春天不寻常,暴雪、冰雹等极端气候时常光顾。全球气候异常,世界经济亦如此。不过,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一季度数据,给市场带来一丝春天的暖意。
有一组数字格外受到关注:GDP同比增长6.7%;CPI同比上涨2.1%,其中2、3月均为2.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7%,累计增速一年以来首次回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3%,比1-2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5.9%,而3月份同比增长8.6%,出口大增18.7%;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8%,是去年6月份以来首次月度正增长;3月份制造业PMI为50.2%,自去年8月以来首次回到荣枯线以上;3月份PPI同比下降5.2%,环比上涨0.3%。
对此,“超出预期、开局向好”成为市场主流评价。从经济增速看,虽然还在下滑,但在预期的6.5%-7%的区间内,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仍属较高水平。根据有关预测,今年一季度美国的GDP增速为2.2%,欧元区为1.4%,日本则为-0.1%。而在数据发布前的4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调低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0.2个百分点,但同时调高中国经济全年增长预期0.2个百分点。
就增速而言,在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形下,能保持增速平稳、波动不大已属不易。尽管有专家认为“目前并不是转折性变化,甚至仍处于通缩状态”,但几个关键指标出现明显好转确实传达出一些积极信号。一是投资出现明显增长,累计增速一年以来首次回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41.1%,为2010年以来月度最高值。尤其是一直被看重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2%,比上年全年加快5.2个百分点,比1-2月份加快3.2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19.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14.8%。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大幅增长,分别同比增长33.1%、54.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35.6%、60.3%。二是3月份制造业PMI 为50.2%,是自去年8月以来首次回到荣枯线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比2月份上升1.1个百分点,也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PPI虽然继续下降但环比在上涨,这表明企业信心在恢复,预期向好。三是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由降转升,同比增长4.8%,是去年6月份以来首次月度正增长,有利润是企业效益提高的标志,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利润的增长才是真正危险的。四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增速高于第二产业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6.9%,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9.4个百分点。这是产业结构、增长质量继续优化的表现。五是财政收入增速回升。前两个月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3%,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为去年1月份以来最快增速,地方财政收入甚至实现两位数增长。在不断进行结构性减税、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出现这种变化,同样意味着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看经济,不能光看速度,更要看结构优化和质量与效益的提升,这是促进经济转型必须坚定追求的目标。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所说,“我们以前盯着GDP增速,因为在工业化上升时期,积累财富是第一位的。现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后,看经济增长只看增速远远不够,一定要看增长结构性的变化,看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和增长质量,这样才能把握中国经济发展大势。”从既定目标来说,全面建成小康必须有一定速度作保证,有底线要求。但是,发展是动态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任务更艰巨。因此,必须在确保一定增速的前提下,实现更有效率、更高质量和效益的增长,使得经济更具韧性。
韧性,就是有弹性,伸缩能力强,遇折不断。对于当前经济而言,韧性主要表现在对速度下行的容忍度高,对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耐受力强,对外部环境的冲击抗压力好。“高、强、好”,构成经济韧性的最重要特征,其本质是质量优、底子厚。只有增强韧性,才能保证经济的稳中有进,避免大起大落。
增强经济的韧性,需要不断优化结构。适应新潮流,把握新趋势,加大创新力度,切实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增加科技含量,让经济“纤维”更密,“筋骨”更强健,“躯干”更结实。而真正实现创新驱动,需要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创新是根本保障。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十分急迫。
期待全社会创新高潮到来,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养料,使之更柔、更韧、更强。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