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灾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及应对之道

0

本刊记者 姜 巍 高妍蕊 张菀航

南方洪水肆虐,荆楚首当其冲。
据媒体报道,湖北省自入梅以来,遭遇4轮强降雨,农业受灾严重。此次洪灾具有受灾面积广、灾情程度深、新兴经济主体损失惨重,明灾凸显、暗灾更重的特点。截至7月14日16时,湖北省各地机具受损数量达到10.4万台(套),受灾农机合作社883个,机库棚受灾面积70.56万平方米。阴雨天气还导致农作物生育期推迟,结实率降低。
在防汛抗洪的同时做好救灾生产,成为灾区必须面对的问题。

洪水对农民生产生活影响几何

洪水对农业经济发展造成损失,主要表现在粮食等农作物减产、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农业财政收入等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胡冰川在接受《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时说,洪灾会对农业基础设施(如农田水利)、农机装备、畜禽水产养殖场等造成损毁,影响时间相对较长。今年入汛以来长江中下游等地强降雨引发的洪灾对灾区农业生产的影响超过一季作物,并对当地畜禽水产养殖业带来打击,完全恢复尚需时日。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今年汛期正是水稻的生长期,会给农业带来严重伤害。
此次洪灾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胡冰川列举了一组数据,截至7月15日9时统计,强降雨导致江苏、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等省(直辖市)24市(自治州)44个县(市、区)22.3万人受灾,1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600余人需紧急生活救助;800余间房屋倒塌,1700余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10.2千公顷,其中绝收900余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

灾后如何尽快恢复农业生产

当前,除了继续抗灾,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把损失降到最低也是重要工作之一。郑风田告诉记者,灾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全面抗洪排涝。在农业生产中,灾后最关键的应急措施就是补种。受灾面积较大的区域可以补种生长期较短的农作物,如早熟品种的水稻等;受灾面积较小的区域可以改种经济作物。
胡冰川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见。他进一步表示,洪灾结束后,各地要视当地灾后恢复与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在充分尊重农民选择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指导、支持农业生产,切不可为了政绩工程仓促上马、盲目决策。他举例说,在调研中发现,安徽部分灾区的种粮农户表示灾后不会补种,农户的这种决策需要得到维护与支持。而对于有快速补种补栏、恢复农业生产意愿的农户而言,政府要积极支持,具体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已经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户,积极安排理赔,改善农户短期的资金流动性;二是协调农村金融体系、农资企业安排授信、赊销等活动,积极备种,解决农户后顾之忧;三是应急调度农业机械参加灾后农业恢复,提高水毁地区的灾后农业恢复效率;四是对于受灾严重地区的部分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合作社、专业大户、龙头企业),需要与农产品收购主体充分对接和沟通,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五是提供优质的农技推广服务,充分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作用,科学指导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六是对于土地转租的农户,需要协调承包者、承租人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协调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降低灾害后期的社会矛盾,积极恢复生产,维护土地流转的可持续性。

农业受挫会否冲击全年经济

在洪灾导致多地区粮食减产减收的情况下,粮食的稳定增长会否受到影响?两位受访者都表示,目前粮食增长并不是问题,供求基本平衡,反而是粮食结构性失衡明显。胡冰川说,当前,我国主要粮食(水稻、小麦、玉米)库存超过3亿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也包括“去库存”,所以灾后农业恢复的当务之急并不是保障粮食的稳增长,反倒是我国大规模的粮食储备为抗灾减灾与灾后重建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他以今年长江中下游持续暴雨为例指出,暴雨使得小麦收晒不充分,导致不完善粒超标、发芽、霉变等现象较多,新粮质量整体同比下降,但主要影响籼稻生产,如果洪水能在8月退去,那么中晚稻可以适时补种;如果洪水持续更长一段时间,将会影响我国粮食产出水平。值得庆幸的是,当前我国有十分充足的粮食储备,足以应对相关减产风险。
郑风田对此则更加谨慎。他表示,虽然这几年国家储备粮食是过剩的,但在灾后,还是需要做一次粮食安全预警,站在全国整体粮食安全的高度,评估此次洪灾给粮食生产带来了多少损失,理清国家粮食储备的现状。
记者获悉,国家统计局最近要求各地统计机构加大灾后数据监测力度。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此次洪灾是否会影响全年的经济形势?胡冰川表示,根据民政部的灾情损失统计,主要经济损失为农业损失,后期金额还会有一定增长,从全国看,整体损失仍然可控,但是从地区来看,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带来巨大的人员与财产损失。如果考虑全年的宏观经济形势,尽管今年洪灾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大,对生产生活都构成很大影响,但是并不能对全年经济带来沉重打击。从当前的数据来看,其负面作用较为有限,而且通过未来的灾后重建,在某种意义上对宏观经济具有一定拉动作用。
他以数据作出说明,2015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农业增加值的占比小,加之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长期性,因此对经济增速的影响较为有限。此外,我国幅员辽阔,每年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都有相当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4年我国农业受灾面积接近2500万公顷,成灾面积接近1300万公顷,当前洪灾的受灾面积为270万公顷,尚在可控范围内。
“目前,很难预测此次洪灾会否给经济带来严重后果,这需要对农业生产做一个整体的评估。”郑风田则表示,现在中国经济还处在恢复期,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该让坏事变成好事。

旱涝保收的“王道”是什么

应该说,这几年面对洪涝灾害时,政府的整体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响应速度越来越快,这也充分显现出举国体制的优越性。胡冰川说,从资源动员的角度看,我国已经建立了面对自然灾害的四级响应机制。面对此次南方洪涝灾害,多地启动了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即最高响应机制。通过有效的资源动员与应急响应,灾害损失可以有效降低。
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对于建设灌排设施的要求标准为“排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农田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具体到南方平原河网区,灌排设施建设标准为“整治现有圩(垸)区,更新改造灌溉排水涵闸、泵站,疏浚改造排水沟系,降低地下水位,推广水稻控制灌溉技术。使水稻区灌溉保证率达到90%以上,农田排水设计暴雨重现期达到10年一遇,1d-3d暴雨3d-5d排至作物耐淹水深。”
此外,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显然,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随着政府对农田水利的投入不断加大,种植业抗洪能力将会不断提高”,胡冰川说。
“此次洪灾最大的教训就是,人类不能和水抢地盘,否则水会发出更大的反击”,郑风田严肃地说,为了彻底解决“少雨就旱,多雨就涝”的恶性局面,强烈建议国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拨出专门经费,退耕还湖,修建水库、沟渠、大坝来存水蓄水。
胡冰川直言,毫无疑问,“围湖造田”等改变土地用途的行为是导致此次特大洪灾的原因之一。从宽泛意义上说,耕地保护与城市化发展存在一定矛盾,但是在严格意义上,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土地的集约化利用。
他还强调,虽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高水平资源动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减灾,但是农业生产中的自然灾害并不会因此消失,有必要考虑在全国层面统筹设计农业保险,系统性地分担农业生产中的自然风险,为减灾提供更为完备的经济屏障。
郑风田也表示,目前我国的自然灾害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在农业生产遭受自然灾害不在理赔范围的情况下,如何构建一个完善的灾后援助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