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和政策调整。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了新途径。
  • 在线教育的兴起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了新途径。
  •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医疗和娱乐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
  • 海洋塑料污染问题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行动。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
  • 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正在引领家庭生活向更智能、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 全球经济正在经历疫情后的复苏,但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 人工智能在医疗诊断中的潜力正在被逐渐发掘。
  • 数字货币的合法性和监管问题成为金融监管机构的新挑战。
  • 医疗保健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为疾病预防和治疗带来新机遇。
  • 在线健身课程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
  • 社交媒体在政治和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式。
  • 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全球旅行限制逐步放宽,旅游业开始复苏。
  • 全球健康危机凸显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国际卫生合作的紧迫性。
  • 环保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 社交媒体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引发对网络文化和心理健康的讨论。
  •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引起了全球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 在线健身和虚拟健身课程在疫情期间迅速流行。
  • 网络安全威胁日益严峻,成为全球性挑战。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对全球农业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 多措并举振兴实体经济

    多措并举振兴实体经济

    0

    杜飞轮 杜秦川

    实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面对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遭遇到的多重困境,中央把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作为2017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振兴实体经济需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多措并举化解其发展困境,改善其发展环境,重塑其竞争优势,推动其转型升级。

    深化结构改革,激活实体经济

    当前实体经济面临最普遍最直接的问题是无效或低端供给过多,而有效供给不足,进而造成供需不匹配。一方面,一些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矛盾持续发酵,产能利用率偏低,产品滞销导致库存积压较为严重。另一方面,供给侧调整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导致出现大量到境外采购高品质日常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这就需要着力疏通结构梗阻,通过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充分释放有效供给,着力满足有效需求和潜在需求,实现供需匹配和动态均衡发展。
    一是进一步化解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紧紧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更多地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实现市场出清,通过建立公平的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秩序,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标准,淘汰一批重点行业的落后产能,创造条件支持企业间兼并重组,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效益、市场竞争力和行业集中度。二是结合“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创经济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壮大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三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四是深化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改革、流通体制改革,加快能源等资源要素的价格改革,建立健全要素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

    扩大有效需求,对接实体经济

    有效需求持续不振是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经济新常态下,当前需求增长中枢不断下移。市场预期总体不好、投资信心和投资意愿不足等掣肘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长;消费囿于就业质量下降、收入增长放缓、市场扩容受限等;出口既受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冲击,也受新兴市场国家替代效应影响,竞争优势趋于弱化,增长空间收窄。这就需要继续加强需求管理,通过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着力扩大有效需求特别是内需,倒逼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改善市场发展预期,提振实体经济发展信心。
    一是积极增加有效投资,更好发挥政府资金对社会资本的带动作用和放大投资的乘数效应,加快补短板项目建设,支持新型城镇化、产业升级、重大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建设等,立足长远实现投资综合效益提升。二是在加快传统消费扩容升级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绿色消费、信息消费、汽车消费、旅游消费及假日经济等热点和亮点,扩大幸福产业的服务消费规模,改善消费环境,以更优品质的产品、更加丰富的新业态、更便利的服务,引领和创造消费需求,促进消费在结构升级中释放增长潜力。三是在增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竞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智能制造、新能源设备等领域新的出口增长点,推动服务贸易业态创新,促进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融合发展,拓展出口增长空间。

    完善金融服务,渗透实体经济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实体经济长期以来遭受资金紧张困扰,当前已陷入了一种“企业挣钱少、银行给钱少、其他渠道钱难找”的怪圈,这与我国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一方面,与金融等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偏低,市场资金流向实体部门的动力不足。另一方面,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尚不完善,金融产品创新发展缓慢,服务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发展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少而窄,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相对有限。这就需要综合考虑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联动有效性,统筹货币信贷、部门利润和融资结构等多重关系,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水平,增强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一是积极打造源头活水,增加市场流动性供给和优化银行信贷配置结构并重,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和放贷积极性,提高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的放贷能力,严密监测资金流向,促进社会资金加速成为实体经济的产业资本,推动资金更多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二是加快建立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利益联动机制,平衡金融部门与实体企业的利润关系,加快发展各种自担风险的区域性小型金融机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村镇银行等合规合法的金融主体,服务广大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发展,健全金融市场机制,引导资金从低附加值、高风险领域向实体经济领域转移。三是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服务的平台和通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公司债),推进股票注册制改革和市场扩容,加快基于股票、权证汇率、利率等标的的金融衍生工具创新,设计适应特定实体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新产品,拓展实体企业融资空间,提高融资便利性,化解实体经济被银行资金边缘化的困局。

    加强财税支持,力挺实体经济

    实体企业正在遭受内外双重挤压,实体经济面临的生存压力巨大。从外部看,宏观税负水平持续居高。虽然近年来国家实施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但由于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本身的约束以及一些地方的行政性收费、银行服务收费和部分行业协会收费过多过高,企业仍感税费负担较重。从内部看,企业生产运营成本不断攀升。相关报道和研究指出,我国制造业的资金、土地、能源、交通物流等成本和部分交易成本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加之逐年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侵蚀到了企业应有的合理利润空间。这需要从内外两方面同时采取措施,既要通过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和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也要激励企业自身内部降本增效。
    一是大力推进清费正税改革,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率,全面落实服务业“营改增”,提高直接税比重,再免除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二是加大财税信贷等优惠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抵扣、贷款贴息、加速折旧等多种支持方式,支持实体企业特定生产制造与研发活动,增强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三是促进企业降本增效,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组织和新流程等,加强管理创新,提高实业投资回报。

    优化发展环境,助推实体经济

    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是实体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虽然政府一直在加力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但企业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仍然较多。从体制环境看,行政体制改革虽使行政审批事项存量大幅减少,但审批事项中涉及部门前置、中介前置的还有很多,企业项目投资和并购仍受阻于审批规定、流程制约、外汇管制等因素影响。同时,国有企业存在的政府隐性担保问题也使一些民营经济感到政策不公平。从市场环境看,恶性竞争、低价竞争、垄断、假冒等行为,严重挫伤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的侵权问题频发,也使企业持续创新动力难以巩固扩大。这就需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市场体制机制,切实做到使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快从“审批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全面实行权责清单制度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给市场和企业松绑减负。二是切实加强知识产权等产权保护,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统一透明、有序规范、责权明确的市场监管机制,避免多头管理、权责不分。三是加快垄断性行业和国有企业改革,在市场准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创造条件,通过逐步建立法治化的市场体系,使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更好地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

    Visits: 0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