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数据价值”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视角

0

俞容龄 林泽炎

17

融资难、融资贵是多年来民营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融资的“高山”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近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融资问题更加凸显,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抽贷断贷压贷让民营企业“失血”、获得贷款难让民营企业“缺血”、融资成本高让民营企业“贫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理论界众说纷纭,在实践中亦是创新不断。本文想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角度,谈谈如何优化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监测,提升企业“数据价值”,破解数字化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推动企业健康发展,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基础性支撑。

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巨大

自从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和“双创”战略以来,我国创业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客群体不断壮大,民营企业市场主体持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2016年全国新登记企业552.8万户,同比增长24.5%,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51万户,明显高于2015年每天1.2万户。同期,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651.3万户,同比增长11.6%,平均每天新登记超过4.51万户。截至2016年底,全国各类市场主体达8705.4万户,其中企业2596.1万户,个体工商户5930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二者相加,超过了8000万户;个体私营的从业总人数达到3.1亿人。

如果按社会上通行的说法,中小微企业约占私营企业的95%以上。同时,如果也把个体工商户当作小微企业,这对银行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融资需求群体。从融资需求角度来看,自2007年开始,当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以每年10%以上增速增长的同时,需求缺口扩大的速度也达到每年13%左右。据《小微企业金融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企业长期融资需求有所增加,在有借款的企业中,56.78%的企业存在中长期资金需求。相比之下,这个数值是上一年的近两倍,且仍有19.4%的企业表示借款并未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从创业项目早期融资情况来看,2016 年上半年共有1394家国内企业获得PE融资,其中披露融资额度的1243家企业共获得3540.96亿元资金,尽管PE投资案例总数同比减少4.7%,但投资总额同比大涨85.9%。从企业中早期获得投资情况来看,2016年上半年共有1264家企业获得VC投资,其中披露投资额度的1052家企业共得到584.95亿元资金,案例数量与投资金额双双同比下降33.3%和12.5%;天使投资领域同样惨淡,2016年上半年披露的投资案例数量与投资金额同比分别下降34.92%和6.93%。前冷后热的PE投资现象更加严重,越来越多的PE机构纷纷跟进削减中早期VC端投资比重,加大中后期PE端投资额度。甚至不少创投机构暂停了中早期项目投资,将全部资金都集中在中后期PE投资。北京某创客空间2014年获得早期投资(种子资金或者天使资金、A轮)的项目比例达到70%以上,2015年上半年达到90%,进入2015年下半年后比例下降到50%,到2016年比例降至30%。这一创客空间拥有投融资联盟62家机构,原参与早期投资的机构大都暂停了早期投资,目前参与早期投资机构不到20家,比2016年下降50%,并且能获得投资的项目主要集中在高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二次创业。可以说,尽管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处于创业发展初期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巨大,但融资需求能真正得到满足的企业却微乎其微。

缺乏可靠数据是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大“痛点”

面对严峻的金融市场挑战,各类银行都把中小微企业作为竞争制胜的一片蓝海。在众多对策中,开展小微信贷业务、满足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成了各家银行金融战略布局和业务发展的重点。据《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2》,高达77.4%的金融机构把小微企业贷款作为未来公司金融业务发展的重点。就目前情况看,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乃至外资银行,都竞相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新型融资产品。

不管中小微企业通过何种途径获得资金,其基本前提无外乎就是好的项目、好的团队、好的创业者品质、好的市场预期以及好的商业模式等,而这一切都要有规范和可靠的数据作为支撑。尽管如中国工商银行摈弃“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小银行服务小企业”这一极为错误的观念,转而“放下身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大力支持小企业贷款。但是,工行为了优化贷款流程,提高效率,依然要建立一整套适用于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和授信体系,并且极其重视数据在贷款业务中的作用,建立了贷后预警管理系统,采集包括企业用电量、应税销售额、销贷归行额、工人人数以及工资总额等信息,通过预先设定的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做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判断,根据判断结果采取进一步措施,从而提高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安全性。作为开展小微贷贷款起步更早且更为积极的中国民生银行,秉持“民营企业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和高端客户的银行”发展方向,走出了一条以“批量化、流程化和规模化”为目标、打破抵押门槛从而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题的发展之路。但是,这些创新理念和举措仍然要将小微企业按行业分类进行风险管理,提高保证、信用等非抵押方式在贷款结构中的比重。

浙江台州泰隆银行可谓是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楷模”,通过保证担保的合理设计解决小微企业贷款安全性的基础性难题。但是,在风险控制方面,泰隆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小、散、乱的经营特征,要求其客户经理亲自深入小微企业所在区域调查贷款人和担保人各种情况,不仅包括历来贷款、法律纠纷、资金进出、用水用电、海关报表等常规信息,还包括人品道德(如是否赌博)等个人情况,获得相对真实的调查数据。在技术方面,针对小微企业报表不全,信息不透明,泰隆在实践中摸索出“三品三表”的风险评估技术。所谓“三品”,即客户的人品、产品、物品,以此来评估贷款人的道德品质、其产品是否在生产并适销对路、其提供物品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从而了解客户的真实还款意愿、还款能力、还款保障。所谓“三表”,即通过对客户的水表、电表、海关报表来推算和评估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获取客户的真实信息。包商银行于2005年11月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微小企业贷款项目引进德国IPC公司小企业贷款技术,其核心是对权益、毛利率、营业额等数据的交叉验证,即从两方面获取数据后进行比对,当数据偏差在一定范围内时即认为是合理的。通过这种方法,银行可以获取精确的关键数据,同时验证申请人的诚信。以上案例足以说明,为了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除了银行、投行等金融机构转变观念、创新产品、改造技术、提升服务外,如果没有规范和可靠的中小微企业的相关数据作为支撑,即使是遍地皆有、俯拾即是的融资机会,对中小微企业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影响中小微企业“数据价值”的根源

中小微企业为什么缺乏规范可靠的数据?这与我国早期许多中小微企业都是源自“提篮小卖”、摆摊设点,凭借企业主的经验经营管理企业有关外,与政府缺乏规范性要求也有关。另外,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不断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现有的中小微企业运行监测体系与数字经济新形势出现很多不适应、不匹配情况也有关系。就中国中小企业信息网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监测平台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影响了中小微企业的“数据价值”。

1.监测抽样的对象与实际服务的企业不一致。目前,仅中小微企业就占所有市场主体的90%以上。但针对该类企业的监测对象的选择方面,各地大多仅按照“分别抽取3%的企业和0.5%的个体经营户”来选择检测对象,且“一经选定,一般不予更改”,其期限长达三年之久。这样小范围长时间的监测,一方面不能真实反映中小微企业迅速增长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与中小微企业变动快、多样性强的特点不匹配。这样无法反映行业代表性、变化性的监测,往往导致抽取企业“方便”、企业填表“随意”,监测数据质量不高。

2.现有监测体系与新经济不相适应。目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服务和金融、法律服务为代表的新经济已在整个经济中占比高达31.8%,并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中小微企业从事新经济的更是占多数。而现行监测体系基本参照传统统计体系、产业划分方法,具体包括“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及餐饮、住宿及社会服务业等行业”,并未针对新经济产业特征细分种类。这样的监测体系势必难以反映新经济类中小微企业的运行情况。

3.监测内容难以反映中小微企业的运行现状。中小微企业不同于大型企业,有着组织形态多样化、科技产品小批量高频次、服务收入覆盖产业链、社群化延展等特征。这本应是中小微企业监测的重点,但现有监测主要依据静态的终成品及固定投资评价等传统制造业统计方法,由企业向主管部门直接报送,包括产品产量、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大类,与中小微企业的特征不相符,难以实现监测目的。同时,传统监测指标的填报未考虑到小微企业量大点多、分布广的发展趋势,使得数据准确率很低。如“在地统计”原则要求按法人经营在地统计,加之“总产值”“净利润”等指标限制,导致大量平台化信息企业的流量数据及相应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反映。

4.监测平台服务功能不强。监测平台注重企业单向填报基础数据材料,在政策普及、配套服务方面的功能有所欠缺,如信息、创业培训、人才、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等中小微企业亟需的一般化和个性化服务需求没有给予关注。

5.现有“数据信息孤岛”难以有效满足中小微企业日益增加的“数据价值”评价需求。不同层次的各部门、各系统各自为政,涉及中小微企业的数据不能分享,难以发挥数据的应用价值。比如,高技术产业认定与高新技术企业评定与国际体系不接轨、数据口径不可比;全国统一的高技术产业统计调查制度缺失、地方产业错位发展缺乏完备的数据信息支撑;企业经营数据无法直接为其融资增信提供支持;科技统计标准与国际标准脱节、统计投入水平较实际发生明显偏低,等等。

6.数据公共服务地域差距大、效率低。对标国际中小微企业数字化管理服务经验,针对大众创业的潜在社会成本及公共服务需求,如何通过市场化和政府结合方式,有效提升服务便利性、服务性价比、企业使用率等问题依然突出。而针对新形势下数字化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数据资源无法自由对接流动、信息缺乏共享优化等,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以及工作力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提升中小微企业“数据价值”的建议

建设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统计、监测和分析平台,对实时掌握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动态、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是破解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政策普惠、信息鸿沟、融资增信等问题的重要功能载体。工信部主办的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运行监测平台,就是富有战略意义的探索。当前的关键是优化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监测平台,提升企业“数据价值”。

1.就监测抽样对象而言,应创新随机抽样方法,扩大新经济领域中小微企业运营监测比例,按增速逐步扩大分层分类样本量。建立有效、便捷的数据资源汇聚机制和公平、公正的数据资源交换机制,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鼓励重点监测企业积极参与平台建设,为运行监测功能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动态决策支持服务。

2.就监测行业细分而言,应参考国际通行的新经济分类办法,加紧修订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规范各细分行业的统计内涵,就信息技术、金融等重点领域变化情况与第三方指数机构保持交流互动。尽快实现研发投入调查层级下沉、与国际数据口径接轨,如参照OECD高技术产业目录,采用定性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多途径和多方案综合比较的方法,为决策部门科学制定普惠政策标准、切实下沉扶持重心,提供有效可信的行业数据支撑。

3.就调查方法及手段创新而言,应以新经济为导向,在反映企业经营共性和特性指标的基础上,主要关注中小微企业行业占比及增速变化情况。充分依托互联网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新兴技术,创新劳动力、资本和科技重点指标,力求多元客观,因地制宜、问题导向,实现区域中小微企业宏观态势运行分析及可视化展示、全口径定制化运行态势分析。

4.就监测数据应用而言,应及时研判行业产业行情、掌握市场动态,进而为规划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有效引导市场行为,避免盲目竞争、同质竞争。主管部门应实现辖区问题企业、热点企业和风险企业的识别、预警、应急管理等功能。面向市场主体,实现重点中小微企业运行态势、发展状况和问题全过程信息化跟踪,提供“保姆式”“全天候”“用得起”“用得上”的贴心服务。

5.就监测平台优化而言,应尽快出台中小微企业监测服务平台改革发展方案,建设规则统一、公开透明、服务精准、反馈及时的平台体系。参照国际标准开展平台标准化建设,从服务提供、服务保障、服务评价与改进等方面细化标准,各环节流程严格执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平台打造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指导各省级行政主体推进省市县一体化建设,统一新兴产业监测标准、特色领域分级操作,统筹提升县级采集、市级复核、远程互动反馈的便捷功能,走出多级联动、整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6.就技术手段的运用而言,应综合运用大数据和现代智能技术手段,落实区域重点行业、新兴产业中小微企业经济指标分类数据发布共享制度。依托中小微企业服务机构推荐、专业机构投资潜力企业评选等活动载体,为中小微企业实现自身“数据价值”,整合优质社会资源,提供中小微企业的股权、债权融资的自动测算和自动匹配公共服务,政策贷款、直接投资尽调等所需的产业、科技等主管部门推荐及数据增信支持等,从而突破工作力量和职能职责瓶颈,真正提升中小微企业“数据价值”。

作者分别为重庆市渝北区经济信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