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供给侧改革核心是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

0

 

本刊记者 原松华

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在2017年的大学生毕业数量预计达795万,即将超过800万,未来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国务院日前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教育领域如何深化改革?具体有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中国发展观察》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调研员、副研究员佘宇。

双重转型叠加:到了挑战最大的时期

中国发展观察:《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并从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任务,未来主要有哪些挑战?

陈锋:中国教育的成就很大,挑战也很大。按照教育“十三五”规划目标,到2020年,我们的学前教育入学率将达到85%(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就是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进入普及化阶段),也就是说,“十三五”我们将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的目标。从量化指标来讲,这不是一个困难的目标,有的指标估计还会超过。但是放在大历史背景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我们还是一个文盲、半文盲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现在我国人民的文化面貌已经得到了根本改变。成绩的背后,是几代领导人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几代人的艰苦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规模和速度是举世无双的,离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规模的人才培养是难以想象的。现在我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产业工人队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80%以上是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员,不仅支撑着今天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而且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重要的资源、资本。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新生代顶尖企业家,有相当一部分,比如马化腾、马云、刘强东、雷军、丁磊等,都是改革开放以后上的高等学校,也大多没有洋学历。事实上,如果没有这样的发展成就,我们今天来谈教育的质量、结构就成了无源之水。

但是,我们现在也进入到了一个挑战最大的时期。挑战最大,是因为双重转型叠加。一个转型是经济进入新常态,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人力资本供给的重要性增加了;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产生了深刻变化,人力资本的结构和质量逐步上升为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另一个转型是教育自身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教育普及是大成就,但供求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结构问题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所以说,教育“十三五”规划强调以提高质量为主题,以教育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阶段的要求。

当然,提高教育质量、调整教育结构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喊了多少年,现在到了不得不进行结构性改革的时候。涉及到“人”的结构调整更难,教育结构调整,涉及教育思想、政策、制度、利益结构等一系列重大转换,光思想观念要转过来,就不是容易的事。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

中国发展观察:教育如何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创新教育供给方式,适应需求的变化?

陈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教育的关系极为密切。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项主要任务为例,一是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三去一降一补”带来劳动力需求结构的深刻变化,一方面,“三去一降”带来传统产业需求与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结构性错配问题,同时过剩产业现有的大量劳动力需要在产业间实现转移,带来转移劳动力的知识更新、技术转轨和技能重建问题。另一方面,“一补”又带来短板领域对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增长,所需要的新专业、新技术和新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的短板。

二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绿色化、科技化、产业化,当前相对薄弱的农业教育体系和以传统农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的要求。三是振兴实体经济。核心是创新驱动发展,“既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也要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而必然地既要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也要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要求,全面改革传统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四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房地产的产业链很长,相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也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市场。当前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不仅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也处在科技革命的爆发点上(以建筑业为例,BIM、装配式、绿色化、智能化正在推进建筑业的革命性变化),这一领域的人才培养将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长期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力资本供给结构改革的要求远比上述四个方面深远得多。概括起来讲,基本是三个方面:一是新常态新阶段宏观经济结构变化的新特点,体现在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加速发展和社会文化建设日趋重要,这些领域对于人才的结构、素质和培养方式的要求,都是我们还缺研究、缺实践、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二是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新动能,不仅使整个产业结构处在快速变革的过程中,而且使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所影响的不仅是人力资本的供给结构、供给方式,还要求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来构建教育与科技、产业、社会的关系,并建立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新基准。三是全球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呈现出改变人类社会的新科技比任何时候更多、技术迭代和科技产业化的速度比任何时候更快、科技影响人们经济社会生活比任何时候更广的新趋势,传统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模式流程难以为继;更不要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VR/AR以及脑科学、神经科学领域的突破,对教育自身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

佘宇: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选择,从而化解教育老大难问题。教育供给侧改革,一方面,要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丰富教育供给结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

以贯彻落实《规划》为契机,推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继续深化相关领域改革

中国发展观察: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教育也面临着诸多瓶颈,比如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培养机制尚未形成,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教育发展不平衡,很多优秀学生去国外留学等,下一步如何贯彻落实《规划》,继续深化相关领域改革?

陈锋:教育“十三五”规划讲怎么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怎么培养创新人才的篇幅是最大的,这也是当前教育最艰巨的任务之一。

首先是高等学校的改革问题。当前有几项比较重要的任务,一是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合理布局,要加快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实行分类设置、分类指导、分类拨款、分类评估等制度,目标是使每一所高等学校在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中都有明确的定位,同时大幅度地提高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重。二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事求是地讲,我们有些学科已经在全球有了很强的竞争力,对全球的优秀人才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但要成为一个人才强国、创新强国,还是很不够。这次推进“双一流”与过去的985工程、211工程相比,一个差别就是更加强调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目标,还有一个差别就是从推荐评选转向开放竞争。落实这两个要求非常重要,否则,当前一些地方的“双一流”热就很容易走到分层级、贴标签的惯性上,不能让“双一流”变成地方和学校的政绩工程。三是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快配套制度改革,总结推广试点典型经验,建成一批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中国特色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四是深化人才培养方式和高校创新体系改革,突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协同创新。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一个是加快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从国际经验来看,这既是建设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一项核心制度,也是当前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从我国实际看,这既是实施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高等学校真正办出特色、办出质量的必由之路。解决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单靠教育部一家解决不了问题,需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规划、整体部署。另一个是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高等学校处在服务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只要解决好发展导向和机制问题,高校比行政部门,也比专家更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需求。高校的自主性、积极性是实现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教育、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对高等学校仍然存在着管得过多和管不住关键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更好地界定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内涵和边界,中央和省(区市)两级政府主要是完善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管住管好高校的主要领导干部和党的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依法治校和信息公开,改革绩效评价和质量评估。在此基础上,把教学、科研自主权及相应的人事、经费、资产管理权更多地交给学校,减少审批和类审批,退出对微观办学过程的干预。

佘宇:下一步应以贯彻落实《规划》为契机,推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继续深化相关领域改革,着力解决各学段公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学前教育方面,加快建立健全包括生均拨款、收费、资助一体化等在内的投入与成本分担机制;充分考虑人口政策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科学规划幼儿园布局,加快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减免税费、免费提供场地、派驻公办教师、名园输出管理、享受公用事业减免费用等优惠政策的方式,鼓励、引导和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建立完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完善动态监管机制,规范办园行为,加强业务指导;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学前教育,进一步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覆盖面,对农村地区予以倾斜,着力解决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集中地区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短缺问题。

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方面,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大力推进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基于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规范各类社会补习机构和教辅市场,正确引导校外教育需求,合理安排学生课内外学习活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针对人口流动带来的农村地区生源变化问题,应准确把握人口流动趋势,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合理规划与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办好村小学或教学点,尤其要保障低龄儿童就近入学;积极推动已出台的“两为主”“两纳入”和“两统一”等政策落地见效,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以及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高等教育方面,核心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提升就业质量,实现稳定就业;进一步加大包括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减免、伙食补贴等在内的普通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力度;加强高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与企业和市场结合,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拓展就业面。

“双一流”对国家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但也要警惕一些地方“双一流”一热,就忽视了职业教育

中国发展观察:如何“补”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短板”?就国际经验来看,德国职业教育做得很成功,对他们国家的制造业等产业发展贡献很大。在职业教育方面,教育部会出台新举措吗?

陈锋:职业教育不仅对制造业非常重要,对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现代产业工人,基本定位是技术技能人才。产业升级不仅涉及如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问题,还涉及现有产业工人的技术技能升级问题。201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前作了重要批示,方向任务都已明确,“十三五”的关键在于要一条一条地去落实。“十八大”以来,职业学校的能力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相比差距还很大。

“十三五”期间,要加快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落实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建设一批具有支撑产业升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两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抓增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能不放松。传统上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职业教育不易出政绩、改革难度大,都会影响各级政府和部门抓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没有强的压力传导,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势头很容易缓下来。二是抓形成各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支持的发展环境不放松。现在中央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各部门涉及职业教育的也很多,但部门之间不易形成合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机制有待落实,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还比较多。

所以我希望借助你们这个平台,呼吁各方更加重视职业教育,重视应用型高校,因为90%以上的学习者都在这些学校。我们的工程师、技术员、高技能的产业工人、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者,都要靠这些学校来培养。“双一流”当然对国家有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但也要警惕一些地方“双一流”一热,就忽视了这90%,这就会有战略上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主要抓了基本公共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从现代教育体系建设和教育现代化的角度看,“十三五”的关键是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看,过去教育主要解决新增劳动力的素质问题,现在教育不但要解决新增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问题,还要支持解决现有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和结构转换问题,这是教育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现在就必须考虑要以什么样的劳动者素质和结构作为支撑,这是关系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就当前而言,这个问题也是极端紧迫的,技术进步迅捷、产业结构变化剧烈、城镇化进展快速,对所有劳动者来讲,都面临继续学习、重新学习、终身学习的问题。

佘宇:职业教育方面,应加快建设就业配套机制,加大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覆盖范围和实施力度,重构校企联合办学利益结构,加强行业协会等组织建设,完善行业企业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对企业和实习学生的补贴机制,发展或恢复大企业举办职业学校。

教育领域特别是微观领域的研究还需要大大深化,没有这个,教育科学不可能真正站立起来

中国发展观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教育,引入了“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等课程,清华经管学院本科生黄钦获得了2016年罗德奖学金,到牛津大学攻读相对冷门的政治哲学。本科专业的创新对一个学生的职业发展十分重要。同时,实践现代大学的理念,需要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目前我们的教育中缺乏个性和创造性思维,何解?

陈锋:人才培养理念、机制、方法的改革是教育活动最复杂的一个领域。我想,首先是要很好地理解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比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到底什么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有不少认识的误区。又如,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怎么体现?怎么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的“四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对教育方针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如何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再比如,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实现的方式和途径是什么?我觉得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把这些重大的原则性问题讲清楚,许多争论就容易统一思想。

其次是促进学习者的多样化发展。人的禀赋和成长方式的多样性、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多样性才是它的基本特征。普通高中的多样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高等教育分类改革、继续教育发展,实际上都是为了促进和发展这种多样性。

过去有个不好的现象,哈佛大学校长是怎么怎么说的,大家都转发、推崇,以为大学都得这么办,这是不正确的。在美国也不正确,在中国更不正确。举个例子讲,中国排名前20位的大学,是从1000个同龄人中招五、六个人,普通大学招的是学习成绩前30%的学生,学生的禀赋特长一样吗,师资一样吗,能用一套人才培养方案吗?更不要谈现代产业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如何解决了。怎么实现这种多样性?一是在宏观上要建立学校多样化办学和学习者多样化成长的体系;二是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三是给学习者更多的选择权。

第三是要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我们现在习惯上还希望学校教给学生的知识能保用一生,但今天对学校来讲,教会、驱动、激励学习者自主学习可能才是教育教学活动最本质的东西;对学习者来讲,养成学习习惯、保持学习兴趣、掌握学习能力是最重要的学习;对整个教育体系来讲,一定要打破封闭的一次性教育的模式,要有教育—就业的旋转门,让教育活动和科技、经济、社会活动更好地融合在一起,让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有需求的劳动者都能顺畅、便捷地进入到教育体系中。终身学习过程往往是实践引领的过程,因为实践会产生最强大的学习需求、创新需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讲“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达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实际上就是终身学习的认识论、创新论、教育观。

您提到实践现代大学的理念,一个是通识教育,一个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不仅是现代大学的理念,实际上是现代教育的理念,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贯穿教育始终的。问题在于怎么实践这些理念?我们也看到一些现象,有的同志将通识教育等同于哈佛式教育,有的同志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对立起来,有的同志以为通识教育就是“讲、诵、读”。我觉得在“十三五”期间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把一些重大的教育理论问题说清楚,才更有利于推动多样化的教育改革创新实践。教育、学习、创新是怎么发生的,微观机理是什么,条件和环境是什么等,在教育发展阶段深刻变化、教育理论研究面临重大挑战的背景下,教育领域特别是微观领域的研究还需要大大深化,没有这个,教育科学不可能真正站立起来。

评论被关闭。